最近,一則“買奔馳EQC遭特斯拉銷售嘲笑”的短視頻在網上走紅。一位奔馳EQC車主表示,自己接到了特斯拉銷售的電話,在告知自己已經購買了奔馳EQC后,換來了對方的“冷笑嘲諷”。
而在視頻的評論區,不少網友非但沒有指責這位銷售的態度,還一起加入了嘲諷的隊列之中。
圖源:抖音用戶@皮皮哥的吃吃喝喝
(資料圖)
雖說買什么車完全是個人喜好,真沒必要“嘲諷”。但這背后反映出,BBA(奔馳、寶馬、奧迪)在中國的電動化道路,走得確實都不怎么樣。
就拿奔馳來說,EQA/B/C三款車的月銷量基本都不過1000輛。今年9月,有統計數據顯示,這三款車型的月銷量分別為277輛、213輛、235輛。而售價更高的EQS單月銷量甚至會不足100輛。
就連這樣不堪的銷量,都是建立在多達30萬元的終端優惠上。指導價49.19萬元起的EQC目前的終端優惠在10-18萬元不等,而EQS的終端優惠此前被曝出最多能有30萬元左右。
同時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在于,奧緯咨詢的報告顯示,2020年生產一輛電動車的成本平均要比燃油車高45%,即便到了2030年,預計也會高出9%左右。AlixPartners發布的2022年全球汽車展望中也有數據表明,目前在美國每輛燃油車的平均原材料成本為3662美元,而電動車的平均原材料成本為8255美元,高出兩倍以上。
圖源:奧緯咨詢
也就是說,原來那套成熟的成本計算公式也已經失靈了。如果想要保證同樣的利潤率,電動車需要賣得比同級別燃油車更貴。但目前來看,奔馳的電動車無論是指導價還是終端價格,基本都與目前同品牌同級別的燃油車差不多,甚至還會出現比同級燃油車更便宜的情況。
并非只有奔馳這樣,另外兩家寶馬與奧迪,基本上處境也差不多。
油改電、智能化這些問題都是老生常談,但事實上,問題其實也并不都出在產品力上。
品駕曾試駕過寶馬iX、奔馳EQS等BBA的高端電動車。它們都不是油改電,輔助駕駛的使用體驗也還不錯,智能化雖然比不上新勢力那么強,但擁有CarPlay也能滿足不少用戶的使用需求。而駕駛感受上,BBA的車更是能讓人明白什么才是“姜還是老的辣”。
不過,這些車都是過于高端的進口車型,即便是相對比較便宜的寶馬iX也要70萬元左右。而相對較為便宜的車型,產品力又不足。BBA如果能夠做到降維打擊,那或許還有勝算,但BBA在燃油車時代的產品模式,導致它很難“降維打擊”。
降維打擊的前提,是有更高端的技術出現。目前BBA的技術領先性體現還不明顯——最少從普通消費者端看起來。
網上經常流傳著這樣的段子:相親對象看不上我的奧迪R8,說它不如保時捷。雖然這種段子可信度不高,但人們覺得保時捷更高級的原因在于,保時捷最便宜的車型落地也要超過60萬元左右,而奧迪就算有200萬元的車,絕大多數人日常看到的,多數也都是不超過50萬元的國產奧迪車型。產品戰線很長,是BBA的特征之一。戰線很長,就要考慮電動產品序列在陣營里的定位,考慮讓其不沖擊到本來銷量已經跑得很好的油車。
以MLB(MLB evo)平臺車型為例,它能覆蓋大眾集團的多個品牌,涵蓋了從最高端的賓利添越、蘭博基尼URUS到豪華品牌的保時捷Macan、卡宴,再到奧迪、大眾的多款車型。時常也會有XX是換殼XX這種爭議話題。但通過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各方面配置上的調整,甚至是同款發動機的不同調校,車企可以得心應手地將不同車型分出“三六九等”。
在同一品牌下,甚至還能細分出不同等級的車型。例如,奧迪A6不僅有轎車版與旅行版(Avant、allroad),還有高性能的S6以及RS 6。性能上、配置上的巨大差異,甚至令人不會覺得A6和RS 6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但進入電動時代后,這套“刀法”就不好用了。
在奧迪目前的電動車當中,只有e-tron GT推出了RS版,e-tron推出S版。從海外售價來看,e-tron GT與RS版在海外的差價雖然也有近30萬元左右,但兩車差距非常小,不僅延續了燃油車時代,奧迪祖傳的“扮豬吃老虎”外觀(即高性能車型與普通版長得都差不多),在實際的性能參數上,兩車零百加速的差距不到1秒鐘。
e-tron GT 圖源:奧迪
同樣,奔馳的AMG EQS 53與EQS的頂配版也在指導價上有著20萬元左右的差距,兩車的性能差距也不大。甚至還有網友調侃,如果有了AMG EQS 63,是不是還有工程師手工纏繞簽名的電機?可見,沒了發動機、變速箱后,車企能下刀的地方明顯變少了。
不僅是高端性能不好做了,普通的豪華車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以前說Q5是換殼途觀還能反駁幾句,那么現在同平臺、尺寸幾乎完全相同的Q5 e-tron與大眾ID.6,說是換殼恐怕真不過分,甚至是ID.6的后鼓剎,都原封不動的“繼承”到了Q5 e-tron上。
這就是BBA沒辦法降維打擊的原因。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方面,BBA相對新勢力來說,目前還看不到太多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但為了維持燃油時代留下的復雜產品線邏輯,BBA又不得不先將最好的技術放在最頂尖的車型上。而更加親民的車型,就只配“油改電”。
如果說BBA在新能源領域有了更高端的技術,那么則可以完成技術的層層下放。也就是說,在更能走量的親民款上,BBA總得落后新勢力們一代,以保證自己的高端車型的差異化。如果BBA能夠做到在技術上領先其他品牌2-3代,那倒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他們目前都做不到。
新技術先給最高端的車型用,邏輯本身是沒問題的,但問題又出現了:電動化的BBA,還能不能撐那個價格。
“萬能”的比亞迪,則反映了目前市場上的一種情況。在網上,當我們去看一些豪華純電車型甚至是純電跑車的相關內容時,時常能看到這樣的評論“零百三秒?那跟三十多萬的比亞迪差不多,我為什么要買這個百萬的車?”。基本上,如果拿零百加速當作對標的標準,比亞迪的車那還是比較“萬能”的。
這種情況不光是在國內,國外也一樣。在奧迪e-tron GT 發布后,就有外國網友做出了對比圖。從零百加速來看,RS e-tron GT還不如價格只有自己一半不到的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
圖源:網絡
這樣的現象,反映了電動化時代后的一大特征:紙面上的性能參數拉不開差距。發動機、變速箱的穩定性、平順性等問題上,BBA的優勢也都沒了。這也是BBA需要“降維打擊”的另一層原因,則是因為它們目前的電動化技術,撐不起BBA最高端的價格。
不過,在底盤調校上,BBA的電動車在媒體圈獲得了不少好評,普遍認為開起來確實能感受出和新勢力的差距所在。
性能確實不能只從零百加速一個角度去衡量。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消費者和開過不少車的汽車媒體人不同,特別是對于年輕消費者而言,如果沒有開過太多車,其實一般人也沒辦法區分出底盤到底孰優孰劣,而在這個逐漸邁入“自動駕駛時代”的節點,駕控感受恐怕會越來越被忽視。同時,在互聯網時代,駕控感受是目前最難直接傳達給用戶的,每個人也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能親自試駕后才能得出每個人的結論。
問題繞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BBA的高端太貴,多數人買不起,低端產品力又太差,都上不了不少人的“候選名單”,就更別說去試駕了。
最后再說說,BBA的牌子,還值不值錢。當消費者徹底理解燃油車與電動車,是兩個不同的產物后,能有這樣理解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那么BBA在電動車領域的品牌價值就會越來越低。只有他們能拿出一款在市場上獨樹一幟的爆款產品后,人們才會重新認識到,他們在電動車領域的存在感與品牌力。
· 文章版權歸品駕/品玩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