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汽車市場上,合資車企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擠壓。十月份的銷量數據顯示,合資品牌10月同比下降3.7%,環比下降16.41%。在此背景下,銷量最慘淡的當數大眾汽車旗下的斯柯達品牌。從今年年初至今,斯柯達品牌旗下8款在華銷售車型無一突破2萬輛。都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斯柯達為什么在中國市場上如此低迷?
(相關資料圖)
而除斯柯達外,廣汽菲克吉普停產,馬自達、路虎、三菱等眾多合資品牌車型也在中國汽車市場“失寵”,銷量遭遇滑鐵盧。
斯柯達在華銷量“腰斬”
斯柯達原本是捷克品牌, 1991年被大眾收入旗下。2005年,斯柯達與上汽大眾合作發展中國市場,首款車型明銳2007年6月與中國消費者見面。
和其他初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類似,斯柯達曾有過一段黃金時代。2016至2018年,其銷量連續三年突破30萬輛,其中2018年時的銷量達34.1萬輛。
2019年斯柯達在華市場迎來重大轉折點。一汽-大眾旗下子品牌捷達獨立,斯柯達的價格優勢不再是其獨有,斯柯達銷量開始下降。2019至2021年斯柯達在華銷量出現明顯滑坡,三年間銷量分別為28.2萬輛、17.3萬輛和7.12萬輛。
與此同時,斯柯達面對銷量下降的問題采取了最為保守的“價格戰”,但從此后的銷售數據來看,斯柯達并沒有扭轉市場銷量。
去年迎來換代的明銳是斯柯達最為暢銷的車型,基于大眾MQB-EVO平臺打造,包括外觀、內飾、軸距等方面都有調整。但該車型1—10月的累計銷量也僅為8593輛。與此同時,柯米克銷量8290輛,同比下滑超過6成,其余車型銷量更為慘淡。
數據顯示,2022 年 1—10 月,上汽大眾斯柯達累計銷量 38022 輛,同比下滑 61.32%,其中 10 月銷量 2953 輛,同比下滑 11.43%,而這一銷售數據甚至不如很多品牌一款車型的銷量。
汽車分析師李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斯柯達作為大眾旗下品牌,早期以產品質量好、性價比高,深得消費者的青睞,銷量也早已突破市場保有量200萬輛。但在一年前,斯柯達將旗下車型換標,擺脫大眾的光環,走獨立之路,現在來看并不樂觀。消費者認可的仍是大眾而不是斯柯達,而隨后出現的產品質量問題更是讓消費者對斯柯達頗為失望。”
在李偉看來,斯柯達近幾年銷量表現確實令人堪憂,“買過斯柯達的車主都知道,在發動機或其它零部件上撕下斯柯達標志后,里面顯示的卻是大眾標志,可以說,斯柯達只是大眾的廉價產品。其實,隨著銷量下滑,大眾不得不下沉市場,導致斯柯達出現連續三年的銷量下滑也屬情理之中。”
對于斯柯達而言,燃油車市場已岌岌可危,而隨著整個汽車產業的轉型,斯柯達也開始規劃新能源產品。今年8月,斯柯達公布了電氣化產品的規劃,包括小型轎車、緊湊型SUV和7座家用SUV等三款純電車,時間是在2026年前。但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斯柯達想要扭轉局面并不容易。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認為:“汽車市場新品牌不斷加入,勢必要淘汰一些傳統品牌,斯柯達正在被淘汰的邊緣。”
合資品牌“沒有退路”
年關將至,以往的這個時期,合資品牌將會開啟“放價”沖量模式,以求完成年度業績目標,加上本年度有購置稅補貼等政策加持,合資車型本應是一車難求的現象,現實卻是遇上“開門黑”。
以主流合資車企為例,今年只有廣汽豐田逆市增長,1—10月銷量同比上漲19.3%,其余包括一汽豐田、一汽-大眾、上汽大眾、東風本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無一幸免同比銷量下滑。
張翔表示:“大部分合資車企的主要產品仍是燃油汽車,受排放標準的政策影響,傳統燃油車企利潤不斷下滑。一方面生產燃油車產生負積分需要購買正積分來進行抵消;另一方面,國六排放標準的研發費用提升。傳統燃油車存在嚴重的同質化,技術進步發展緩慢以及大眾的關注度下降等問題,導致了今年合資車企傳統汽車銷量出現下滑的局面。銷量下滑、利潤降低,傳統合資車企不進行轉型必將被淘汰。”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逐漸加深以及自主品牌的迅速崛起,合資品牌的未來存很大不確定性。“舊秩序正在被顛覆,百年汽車產業正在進行一場以電動化、智能化為主導的大變局,疊加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技術升級、消費升級的變革浪潮。布局新能源也許是一個新機遇。”李偉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在電動化浪潮下多家合資品牌開始布局電動化。比如,大眾ID系列、本田E:NS1、豐田bZ4X等,已經是徹底擺脫油改電的產品。
日前,馬自達將斥資106億美元進行全民電動化,以實現電氣化轉型并擴大電動車產量。雖然電氣化已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大趨勢,但馬自達電氣化轉型并不順利,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的表現。
除此之外,一汽豐田第一千萬輛下線的車型并不是由明星車型擔任,而是豐田全新bZ品牌在中國導入的首款新能源汽車bZ4X。由此也不難看出,一汽豐田對純電動市場的重視。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發生巨變,對于技術換市場的合資品牌而言,舒服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將迎來的是更加殘酷、更快節奏的競爭壓力。
“合資品牌如果只盯著車輛的那一點機械的東西不放,而不考慮市場因素,則市場份額終將會被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汽車品牌所稀釋。”李偉認為。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上一篇:特斯拉宣布:召回43萬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