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4846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2k+?·
造車,尤其是造新能源車,對于中國人而言,是最近五年最火的行動之一。
對于各種進度比中國慢半拍的東南亞人民而言,“造車”二字,方興未艾。
(相關資料圖)
當地時間12月7日,“越南特斯拉”VinFast宣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注冊文件,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計劃募集約20億美元,如上市成功,這也將成為越南企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
從傳統房地產老板到科技大佬的轉身,就是這么華麗。這讓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礦老板、房地產大亨、國企都紛紛效仿——走在前面的大哥已經成功了,兄弟們跟緊了,也是有希望的。
今年6月,富士康和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成立合資企業——Horizon Plus,生產純電動汽車,計劃投資約370億泰銖(10億美元),現已破土動工,預計于2024年完工。廠開始建了,還在等車企客戶去下訂單。
今年9月,哪吒V右舵版在泰國開始正式售賣,國內定價6萬元人民幣的同款車型,出口到了泰國,在泰國政府針對電動車0關稅的情況下,哪吒當地售價定為15萬人民幣。
同是9月,比亞迪宣布將在泰國購地建廠,這將是比亞迪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建設的首家電動汽車工廠。11月,比亞迪的財報反饋其新能源汽車海外市場:首次月銷量破萬,達12318輛。今年7月,其海外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026輛,8月為5092輛,9月為7736輛,10月為9529輛。
今年10月,五菱印尼工廠生產的首臺新能源汽車——五菱Air EV在印尼正式下線。在國內定價3.9萬元的同款車型,在當地定價為11萬元人民幣起售。單月用戶訂單超過2500輛,提車排隊時間2個月以上。
一條條新聞,給國人的感受就是:東南亞人民似乎也不是很窮?同款車子居然還能賣上這個價?
東南亞市場是否值得中國車企出海撈金?
這取決于幾個問題:
首先,東南亞的市場規模大不大?
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加起來人口總盤子為5.12億,而且經濟發展增速快。
以泰國為例,每年泰國有各種車型的新增汽車注冊300萬輛。泰國全國汽車產能全年在150萬輛,其中出口外銷75萬輛,本土市場銷售75萬輛。泰國汽車市場保有量為1800萬輛,馬來西亞汽車保有量為1500萬輛,印尼汽車保有量為2660萬輛。
2022年,泰國政府已宣布2035年之前完成所有汽車電動化改革,做到全部新增車輛為新能源汽車。設定了2030年,50%的泰國汽車生產制造于泰國本土的目標。政府將致力于達成2025年泰國本土擁有100萬輛電動新能源車的目標。預計未來3-5年,泰國新能源車的銷售量將到達400%每年。
在2021年,印尼新車銷量達到了88.7萬輛,增長率高達66%,市場實現了超高速增長;而截至2022年3月,印尼汽車銷售量接近9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4.7個百分點。從保有量來看,目前印尼汽車保有量仍處于較低水平,每千人擁有的汽車數量僅為99輛,預計在2022~2026年間將維持約3%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
其次,這個“海”怎么出?
一些實力雄厚的老牌汽車,選擇在海外建設整車廠。若參考國內車廠的建廠經濟模型,效益最佳的規模最好能到達50000輛/年。
一些小國家對于汽車本土化生產有需求,然而受當地人口體量和技術、資金的限制,會選擇投資門檻更低的半散件組裝廠投產。
如果當地市場人均GDP更低,一些當地財團就會考慮走燃油車改裝電車的技術路線,尋求到中國方面技術的支持之后,在當地的落地性更強。三個月就可以完成一輛燃油車的油改電技術平臺開發與測試。對應的改裝產線產能需要超過1萬輛車/年較為理想。
最后一種模式,就是委托海外的代工廠代為生產。這比較適合資金流有限,不愿意自己海外投資建廠的造車新勢力。
是否適合現在出海?
如果把電動車比作一個大玩具,現在東南亞人民對于電動車的渴求,就像十年前iPhone出了新款手機時候的熱情。買車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錢的人群,但一定是開放心態擁抱前沿科技的人群。
用戶買車往往會思考是否方便充電,售后維修是否便捷,以及汽車的二手市場保障情況等。因此,反過來,對車企出海而言,也會思考目標市場的基礎設施(體現在充電樁個數),當地本土合作伙伴是否有成熟的汽車行業維修、經銷網絡,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如零部件商、電池供應商等)是否成熟等。
當地政府的政策補貼往往對于利潤微薄的車企也是關注的一個焦點。東南亞甚至南亞的政府都紛紛發布了對于新能源車的正面引導政策。
泰國政府宣布2030年電動車滲透率到達50%。針對電動車,免去了進口稅。如果有整車廠計劃三年內落地泰國生產的,政府將額外補貼7-15萬泰銖/輛(折合1.5-3萬人民幣)。
馬來西亞政府則是推出電動汽車稅收減免措施,包括在2023年12月31日以前,免除100%電動汽車進口稅和消費稅、電動汽車整車進口(CBU)免道路稅。對于組裝進口電動汽車(CKD),也在2025年12月31日前免征100%的銷售稅。
啟動出海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既然東南亞的市場如此有吸引力,為什么不見各大車企啟動出海計劃呢?
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在于,東南亞很多國家是右舵體系。因此對于國內主機廠而言,還需要定制底盤和零部件,調整產線以及開模費成本高達數千萬。這讓車企們的出海計劃,更加慎重考慮了。
除此之外,汽車不光是生產問題,賣出去之后還有售后服務等問題,賣出去之前還要通過當地的工業部準入許可標準。這一前一后,涉及的工作,就需要主機廠們慎重考慮。在沒有明確海外訂單的情況下,直接啟動海外國家認證程序就意味著需要投入數百萬基礎費用。
出海非易事,占坑價更高。如若站穩腳,市值節節高。
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東南亞出海計劃雖然有著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但落地細節上還有諸多環節需要解決。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哪家車企將優先在東南亞站穩腳跟!
「?圖片?|?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