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源第一股,來了。
總部位于北京的億華通,剛剛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億華通的港股上市之路其實并不順利,今年1月提交的上市申請書在7月底失效,后來8月第二次遞交上市申請書,才迎來了現在的曙光。
(資料圖)
公司主要生產燃料電池系統,產品已搭載在多個城市運營的商用車上,例如北京、張家口、上海、成都等。
今年北京冬奧會的賽事交通服務用車,就使用了他們的技術;同時還拿下了豐田、北汽福田、吉利、一汽、三一重工的訂單,市占率達到27.8%,位列全國第一。
因此億華通也被稱作氫能領域的下一個寧德時代。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即便穩坐行業龍頭位置,億華通卻給出了不算振奮的預判:
“至少在2025年之前仍會繼續虧損”……
億華通核心數據
億華通成立于2012年,主要為客車及貨車等商用車設計、開發并制造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
公司于2016年開始正式量產。
招股書也披露了近3年億華通關鍵的經營數據。
首先是營收,今年上半年,億華通營收2.69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28.52%。
可以看出,2019-2021年營收總體增長較為緩慢。
今年下半年業績應該會相對好看一些,因為億華通表示,他們一般在上半年與客戶確認銷售訂單,下半年開始集中生產,最終的產品完成及交付時間通常在第四季度。
與之對應,億華通在研發上保持一定投入:
每年研發投入暫時還沒有突破億元,甚至不及該年行政開支。
截至2022年6月30日,億華通研發人員共有270人,由公司副總經理李飛強及研發總監方川帶隊。
盡管營收和研發呈增長趨勢,億華通的凈利潤自2020年起下滑: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凈利潤分別為4589.9萬元、-976.2萬元、-1.85億元、-8155.6萬元,兩年半時間虧損近3億元。
億華通方面認為,凈虧損的狀態,將會一直延續到2025年。
值得注意的是,億華通虧損不斷擴大或許與公司的應收賬款有關。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億華通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分別約為6.77億元、9.36億元、8.44億元及7.80億元,分別占同日流動資產的57.3%、40.4%、36.4%及34.5%。
總體來看,這樣的業績放在一家國內氫能龍頭企業身上,絕對不算太好。
此時選擇港股上市,募資用途也就不言自明了:
用于公司未來三年的研發投入。
什么撐起了億華通港股上市?
產品、業務和技術,億華通招股書中都有披露,由此能看出國內氫能第一股的大致面貌。
產品層面,億華通主要提供各種型號的燃料電池系統,按照功率輸出分為30kW、40kW、50kW、60kW、80kW、100kW、120kW及150kW等型號。
2021年12月,億華通發布了240kW功率輸出型號的燃料電池系統,在功率密度和冷啟動溫度等參數方面表現優異。
燃料電池系統,由燃料電池電堆、電氣系統、氫氣供給系統、空氣供給系統、冷卻系統等部分組成。
其中核心部件是燃料電池電堆,是發生電化學反應的場所,維系著整個燃料電池系統的能量輸出過程,電堆約占燃料電池系統總成本的65%。
電堆由質子交換膜、催化劑、氣體擴散層、雙極板構成,工作時氫氣和氧氣分別經電堆氣體主通道,分配至各單電池的雙極板,經雙極板導流均勻分配至電極,通過電極支撐體與催化劑接觸進行電化學反應。
在燃料電池電堆中,催化劑的成本較高,其次是雙極板和質子交換膜。
今年上半年,億華通一共售出519套燃料電池系統,其中80kW型號售出了268套,貢獻了絕大部分營收,售價在每套40-60萬元區間。
完成項目擴張后,億華通的燃料電池電堆的最大年產能,將會由目前的1000臺增至2023年的2000臺、2024年的3000臺、2025年的6000臺。
除了出售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億華通第二大業務是銷售燃料電池零部件,如空壓機、車載氫系統及直流電壓轉換器。
與此同時,億華通也提供與燃料電池相關的技術開發服務,主要涉及燃料電池系統結構設計、校準及相關評估服務,例如為豐田和清華大學提供研發技術支持。
這三項產品,共同構成了億華通的主要營收來源。
憑借銷售燃料電池系統,億華通已經在氫能領域遙遙領先。
目前,億華通已累計向超過20家商用車制造商,銷售超過2900套燃料電池系統。
合作過的客戶包括北汽福田、中國一汽、三一重工、廈門金龍、豐田、吉利商用車、中通客車、上海申龍、宇通客車等等。
按燃料電池系統總銷售功率計算,2021年億華通在中國燃料電池系統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7.8%。
截至2022年6月30日,億華通的燃料電池系統,已經安裝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目錄中的80款燃料電池汽車上,同樣位居行業第一。
與此同時,億華通的燃料電池系統,安裝于多個城市運營的商用車上,包括北京、張家口、上海、成都、鄭州及淄博;與豐田及北汽福田合作開發的燃料電池系統客車,還被指定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賽事交通服務用車。
接下來,億華通將要利用新一代研發平臺為重卡、城際客車、環衛清潔車開發燃料電池系統,同時重點研發質子交換膜、催化劑及雙極板等核心部件。
誰打造了億華通?
億華通2012年成立,公司創始人之一是張國強。
1980年出生,42歲,目前是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主要負責企業策略規劃,管理公司的整體營運及業務發展。
張國強并非技術出身,他2003年本科畢業于山西財經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后來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并完成了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后研究。
2020年,張國強拿到了新能源汽車正高級工程師資格證書。
張國強的職業生涯與燃料電池緊密相關,在億華通之前,他在北京清能華通科技公司擔任過部門經理、副總經理,主要負責業務規劃及營運管理。
根據招股書,張國強是億華通的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持有18.61%的股份。
億華通在資本市場的經歷非常豐富。
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并累計股權融資7.9億元;隨后于2020年8月登陸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累計融資15.5億元;2021年8月,億華通完成A股增發,融資20億元。
然而盡管多次融資,億華通仍然表現出“缺血”狀態,市場反應也不太樂觀:
這次港股上市,或許就是一次緊急“補血”。
—?完—
【智能車參考】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2022智能車年度評選」火熱報名中
智能車參考「2022智能車年度評選」將從產品、人物和企業3大維度,設置了5大獎項,提供智能車發展的年度參考和注腳。截至時間12月31日,抓緊報名參與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