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起,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可以享受單車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國家新能源車購置補貼。但這一政策于今年12月31日終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這也意味著中央財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的補助,將在今年年底按下結束鍵。
???
行業成熟的標志
(資料圖)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前身是2010年財政部頒布的《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當時這一政策在在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試點,滿足條件的車型,可獲得3000元/千瓦時的補助,其中純電車型最高補貼6萬元。到2013年,四部委正式印發《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將對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全國。
在原定計劃中,新能源汽車補貼本應在2020年結束,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2020年4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將補貼政策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并作出了“2020-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的規定。
13年來,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在補貼等支持政策的推動下逐漸走向成熟。中信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開始,不依賴補貼的新能源車型(即售價超過30萬元的電動車)的占比逐年增加,2021年這一比例已超50%。從車企端來看,新能源補貼在車企新能源車收入中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占比在5%至15%之間,預計這一數據在2022年還將繼續下降。
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下稱“乘聯會”)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趨勢報告,今年1月至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滲透率達24.7%,對汽車市場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化,我國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未來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仍將持續高增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藍慶新也對記者表示,雖然補貼政策即將到期,但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長期方向沒有改變,因此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依然很有發展潛力。
???
企業能否擺脫國補依賴?
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企業。藍慶新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引導與扶持”步入尾聲,失去新能源補貼政策保駕護航的新能源車企將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它們不僅要與新能源同行們競爭,還要與傳統燃油車競爭,汽車行業的發展格局將發生變化。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補貼取消后,10萬元至30萬元級純電、混動車型將處于“劣勢市場”。一方面,該領域的燃油車型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替代;另一方面,該領域的消費者更加注重省心、實用,新能源車時常出現的短板很難帶來足夠的選擇理由。
藍慶新認為,新能源汽車競爭力的核心應該是創新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對車企而言,停止補貼會倒逼車企不斷提升研發和制造能力,打造差異化的產品,以提升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對市場而言,研發水平不高、市場開拓能力弱、更依賴補貼的企業可能會在這樣的競爭中出局。這是“洗牌”的過程,也是優勝劣汰的過程,長遠來看,有益于汽車行業健康發展。
針對于此,不少車企已經開始行動。日前,小鵬汽車、歐尚汽車及吉利汽車等多家車企均自掏腰包推出了“限時保價”政策,承諾在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定金支付且訂單滿足2022年新能源購置補貼政策申領條件的客戶,將持續享受2022年國家新能源補貼,差額由企業承擔。
???
新能源車吸引力不單靠補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