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 弛、編輯|禾 子
在被寶能收購之后,觀致的表現除了在2018年出現過大幅反彈達到6.3萬輛之外,在最近三年已經每況愈下。而2018年的反彈,更多還是依靠寶能旗下的移動出行平臺——聯動云的內部采購而獲得的。但是這種采購帶來的高速增長不可持續。2019年-2021年,觀致汽車年銷量分別跌至2.27萬輛、1.31萬輛、5200輛。2022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帶來的影響,觀致汽車的銷量已經下跌到僅有三位數,基本已經淡出了國內汽車市場。
(資料圖)
寶沃和觀致,都是要靠輸血才能存活
寶能,收購觀致汽車并打造寶能汽車的初衷可能并不單純。
從表面上看,汽車行業規模體量較大,通過收購觀致汽車,寶能希望打造一個新的業務支柱。同故宮這次收購,是希望打造以觀致汽車為技術核心的寶能汽車集團。為此,寶能汽車還先后引入了以李峰、蔡建軍為核心的北汽系高管和之后的日產系高管等兩批職業經理人團隊,還重金拿下了DS品牌在深圳的工廠。
但實際上,可能很多人沒有關注到,寶能在收購觀致汽車之后,迅速在全國各地布局汽車產業園。這些動輒規劃50萬甚至100萬年產量的汽車產業園還未開始投產之際,給這些汽車產業園配建的商品房卻已經開始出售。至于DS工廠,其位于寸土寸金的深圳,房地產本身的價值可能就遠遠超過汽車工廠的價值。
作為一家房地產公司,寶能在國內的模式始終就是“高周轉”。但是汽車行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不僅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在后期同樣也需要通過持續投入來進行持續的研發和創新才能保證競爭力。而這一切都和房地產公司的模式背道而馳。因此,無論是寶能,還是之前的恒大,在進入汽車行業的那一剎那,可能早就已經注定了結局。
至于寶沃汽車的歷程同樣非常坎坷。作為商用車集團,福田曾經希望通過收購寶沃品牌,這個曾經在德國也曾和BBA并駕齊驅的品牌,來推進自己乘商并舉的策略。但不曾想,寶沃在初期風光一時之后,就開始顯露疲態。沒有任何技術積累,空有一個寶沃品牌,使得福田汽車在乘用車領域舉步維艱。
2016年至2018年,寶沃汽車累計銷量達到10.69萬輛,但累計虧損高達40.14億元。這直接導致了福田汽車在2018年凈虧損達到了驚人的35.75億元,因此福田不得不及時出售止損。2019年,神州優車宣告將以41.09億元的價格收購長盛興業所持有的寶沃汽車67%的股權,完成了入主寶沃汽車的戰略。但神州優車更為人所熟知的,不僅僅是其汽車租賃業務,而是其實際控制人同時還是瑞幸咖啡的投資人。隨著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財務數據造假被爆出,連累神州優車的股價和融資,間接導致了寶沃汽車沒有了可以提供輸血的金主,和觀致汽車陷入困境如出一轍。
缺乏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才是走向衰敗的主因
觀致汽車的衰敗,其實在寶能入主之前就已經顯現出來:在技術儲備沒有優勢,卻在售價上對標起了合資品牌;在SUV市場一車難求的情況下,卻把首款車型押寶在了轎車身上;奇瑞沒有給觀致找來在整車行業富有經驗的合作伙伴,只拉來一個以色列的財務投資人,觀致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個升級版的奇瑞。
所以,表面來看,寶能集團被債務問題壓得自顧不暇,無力投入是導致觀致汽車直接走向崩盤的直接原因。但從內因上來看,觀致錯過了國內汽車市場最好的黃金發展時期,無法實現自我造血,并且不具備底層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是其衰落的根本所在。
而寶沃汽車的衰敗,說到底也是自己不具備造血能力,沒有技術積累。寶沃空有一個品牌,已經很久沒有任何一款車型問世。而福田雖然在商用車領域可謂叱詫風云,但在乘用車領域毫無建樹。而商用車和乘用車,無論是車型研發還是推廣銷售,差異之大可謂天壤之別。所以要想經營好乘用車板塊,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從頭開始。
觀致和寶沃的未來如何?
對于寶沃汽車來說,之前曾傳出過多次和小米汽車合作的消息,但目前來看并沒有得到各方的確認。
大力進軍智能電動車的小米汽車,時下依然沒有造車資質。這也就意味著小米汽車要上市銷售,還需要借用其他車企的資質。對于未來希望在國內汽車市場大干一場的小米來說,親自掌握一個造車資質必不可少。這種情況下,在國內電動車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還不如去收購像寶沃這樣的擁有資質和工廠的車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寶沃和小米汽車總部都在北京。未來在地方政府的撮合下,兩家車企還是有可能走到一起的。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并不在寶沃一方,如今全球手機市場不景氣,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當季度總營收 704.7 億元,同比下滑 9.7%;期間虧損 14.74 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 7.89 億元。對于小米來說,在如今大環境并不好的情況下,用最低的成本甚至零成本拿下寶沃汽車將是不二選擇。至于觀致汽車,我們還沒有看到愿意接盤的白衣騎士出現。
點評
隨著國內車市告別了高速增長,處在高位徘徊的汽車產能空置率,必然會導致不少車企走向破產的局面。外資品牌,自主品牌,誰也不能例外。如今國內大部分地方政府債務負擔都很沉重,因此持續為虧損的汽車企業輸血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小。中國汽車行業復現美國汽車行業彼時的老路,最終整合為幾個有限的品牌,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上一篇:“保時泰”要出海了!眾泰汽車簽下萬輛出口大單,中東人會買嗎? 焦點快播
下一篇:PHEV究竟還能火幾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