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電動車進入“下半場”之際,回看豐田的全方位電動化戰略,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學霸不偏科,差生文具多。
恰逢臨近2022收官之際,回望過往的這一年,新能源、特別是純電動,成為貫穿全年汽車行業的頂流熱門。在資本市場,有“鋰”能讓股價與市值齊飛;在終端市場,電動車的競爭更是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
(資料圖)
相比之下,豐田的bZ純電動專屬系列顯得有些姍姍來遲。今年4月,bZ純電動專屬系列首款SUV?bZ4X上市,10月bZ純電動專屬系列首款轎車bZ3正式發布。這不免引來質疑:作為全球汽車銷量冠軍的豐田,入局電動車市場略顯緩慢。
1)bZ純電動專屬系列:回應質疑、贏得肯定
今年4月上市的bZ4X,以及剛剛開啟預售的bZ3所組成的豐田bZ純電動專屬系列車型,被視作為豐田對外界質疑其純電產品布局的直接回應。其中,bZ4X更是作為豐田e-TNGA架構打造的首款車型,讓其備受期待。畢竟,曾經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架構發布時,憑借全方位價值理念的升級,讓豐田品牌形象在人們心中完成了華麗轉型。
近幾年,隨著TNGA架構車型全面普及,豐田也成功超越大眾,不僅在2021年蟬聯全球汽車銷量冠軍,而且還將這樣的領先優勢保持到2022上半年。于是,脫胎于e-TNGA架構的bZ4X自然也是自帶光環。
然而,與期待伴隨而來的是質疑與爭議。
在當前新車續航動輒700km的大環境下,bZ4X在CLTC工況下615km的續航成績的確算不上突出,甚至其電動機的動力參數也讓人覺得有些缺乏激情,與近幾年在市場上常見的純電動車加速表現存在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bZ4X百公里耗電量僅為11.6kWh,與市面上絕大多數純電動車相比都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不僅是背后廠商研發實力的體現,同時也更符合純電動車節能、環保的形象。
此外,據官方信息,bZ4X所搭載的動力電池,其研發目標被設定為全球頂級的10年后電池容量保持率90%,將豐田在燃油車領域里積累的安全、皮實、省油等用戶口碑,延伸到純電動車領域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4月,豐田宣布電動化車型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輛,而在達成這一數字的同時,仍然保持著電池系統零事故的紀錄。
2)市場回歸理性,意味著什么?
同樣是回看即將結束的2022,新能源、純電動的火熱不僅限于其在資本市場上“流量密碼”級別的關注度,也包括純字面意義上所引發的安全事故。
特別是進入夏季,純電動車自燃引發的火災事故頻頻發生。據國家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火災共計640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災平均8.8%的增幅,日均火災超過7例。
另一方面,隨著三季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相繼對中國鋰礦供應鏈呈現出日漸封鎖的態勢,這讓更多的業內人士、以及越來越多的普通消費者,都開始對純電動車的認知回歸理性,與過去盲目追求大電池的思路相比,只有回歸理性,才能帶來產品的安全可靠、產業的長遠發展。
結合前文豐田對電池系統零事故的紀錄保持、以及豐田品牌車型一直以來的高保值優勢,當市場回歸理性,豐田的優勢也將自然得到更為全面的展露。
3)全方位電動化帶來的發展厚度
能夠在市場回歸理性時釋放優勢,憑借的一定是早期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實際上,豐田之所以沒有像造車新勢力和新實力們一樣,在純電路線上孤注一擲,而是選擇全方位的電動化戰略,這與其當初為自己所設定的挑戰有著直接的關系。
早在2015年,面臨全球環境與資源問題,豐田發布了《豐田環境挑戰2050》,提出到2050年豐田力求實現的6項挑戰內容。包括新車二氧化碳零排放、生命周期中的二氧化碳零排放、工廠二氧化碳零排放、盡量減少對水環境的影響、建設循環型社會和體系,以及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
基于上述6項挑戰帶來的宏觀格局,便不難理解豐田在布局動力技術路線上,會以多種電動化車輛共存的思路、合縱連橫開放合作的態度,通過全方位電動化,帶來更具有厚度的穩健發展。
而在當下的全球能源結構現狀面前,一味追求純電動產品的普及勢必有悖于上述理念的落地;面對豐富多元的用戶需求,單一的純電動產品也無法覆蓋其真實的出行場景。這顯然不符合豐田“Mobility for All”(每個人都能自由移動)的目標。
這既包括1997年其首款HEV普銳斯發布后,25年來豐田在電機、電池、電控系統方面的技術深耕,為PHEV、BEV、甚至FCEV的產品開發提供技術儲備。同時伴隨著公司由整車生產商向車輛電動化技術系統供應商的轉變,豐田還對外開放了多項技術專利,特別是在純電動車型的開發過程中與其他廠商建立合作,像上文提及的bZ4X,就采用了豐田與斯巴魯聯合打造的X-MODE四驅系統,并搭載了全新研發的"Grip-Control?智能多路況適應系統",充分發揮電機驅動的特征,滿足從日常生活到輕越野的使用需求。
在bZ純電動專屬系列產品上,人們或許短期看不到“500萬以內最豪華內飾”、塞滿車內的大屏、超1000km的續航……這些被造車新勢力們追捧的“選答題”;相反,在豐田極為克制的造車理念下,可靠、安全、保值,才是市場回歸理性時,一款產品一定要做好的“必答題”。
同樣,在新能源戰略以及技術路線的選擇上,造車新勢力們為了討好資本市場,有時不得不孤注一擲、甚至是走出險棋,而緊隨其后的“新實力”們,更多的時候也只能隨聲應和,以此來保持自己對終端消費者的吸引力、在廣大投資人心中的存在感。
伴隨市場的理性回歸,由純電動引發的資本熱潮也終將褪去。這也不禁讓人反問,眼下這個被稱為進入“下半場”的純電動車市場,或許也僅僅是經歷了一場“熱身賽”。同時,讓人十分期待的是,那個始終保持冷靜思考、技術路線不偏科的汽車圈“學霸”豐田,在這個2022年即將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上一篇:老頭樂失速,雷丁入迷途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