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公司里的一個個同事消失,又一個個的回歸,辦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聲持續了3-4天之后,終于一切又回歸了往常。這就是北京最近1個月的真實寫照,你身邊的人陽了么?陽了多少?
從上周五到這這周二,我剛剛從合肥、上海回到北京,華東地區的奧密克戎之旅正在經歷12月5日放開后的第一波,上海的早晚高峰已經消失了近1個月時間,而隨著北京又堵起了車,相信上海和全國,會在春節之后迎來正常節奏的回歸。
(相關資料圖)
三亞的海灘上,第一波度假后的陽康已經開始陸續回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北京的飯店里又一次開始排隊,地鐵里開始了人擠人,而4S店里、商超里,看車的人流也在慢慢回升。北京、河北、湖北,那些已經第一波陽康的人,已開始重啟生活,而有了他們的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臉上開始露出笑容。
除了,廣義范圍上被定義“年輕人”的那群人。
正在恢復的汽車消費大潮中,忽然缺失了“年輕人”
“現在買車看車的,主要是30-40歲的人,而且最近成交的客戶,幾乎全都是已經成家了的。”這是我在北京買車的時候,接待銷售,他最近的經歷。汽車銷售自己有一個圈子,在之中溝通最近的車價,哪款車更好賣,甚至是關系好的還能轉介紹客戶。
目前,他在銷售一家新勢力品牌,這本應該是印象里年輕人更青睞的,但如今現實情況如此。而他的很多朋友,不論是在大眾、豐田、本田這種傳統車企,還是吉利、長安、長城等中國自主品牌,其所呈現的情況,也是如此。
銷售們自己和客戶聊天得出的結論很清晰,現在買車的人,主要是受經濟、疫情影響較小的剛需人群。工作相對穩定、歲數到了也基本都完成了買房、有一定的存款,而之中的公務員人群占比也是不少。
除非,價格便宜的車,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但這種情況并未在北京出現,因為限牌限購、收入情況、認知理念等情況。五菱宏光MINIEV和很多售價4萬元左右的代步電動車,依然能吸引到不少年輕人,但這在北京并不存在。
中國很大,北京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汽車市場,它只能代表某種特定情況的趨勢。所以,就在華東、華中地區出差的同時,也去汽貿園里逛了逛,情況略有不同,但整體相仿。
不同在于,各地的經濟和思維生態不一樣,華東地區的經濟更加富庶,相應的存款、購物觀是中國各地的前茅,華中地區更依賴于國企,生活狀態更加穩定,而相應的存款思維也是不錯,比如武漢。
所以,對剛需來說,孩子大學剛畢業想買個車,在華東的非限購地區,這并不是什么大事,10余萬的預算對于大多數本地人來說,很輕松。這種剛需,自然還包括有了孩子,從小車換個大車,老人出門不方便,換個大車,要結婚了,買一輛家庭出行用的車。
相仿的情況是,購車欲是下滑的。陽康之后的報復性消費潮,確實來了,但對更多人來說,他們的資金流向都是那些便宜、低成本的事件,可以報復性聚餐、看電影、旅行,但對預算的把控是嚴之又嚴。拿最近的阿凡達2電影舉例,在未上市時,票房預期在22億-30億元,而在上映之后,隨著排片上座等數據紛紛出爐,其票房預期很快被回調至10億元左右,減少了三分之二。
其實,這就是當前購物欲的真實寫照。
買車這件事,如今也一樣,剛需的選擇是,調低預算,或者向后拖延。調低預算很好理解,30萬元會降至20-25萬,甚至更低。原本要買新車的人,一定程度上開始青睞二手車。而向后拖延,是現在特別顯性的一個表現,譬如以理想L9來說,它現在的銷量中高占比是公務員群體,私營企業主們在2022年的經營境遇都不夠好,因此動輒年底花費30多萬去升級自己的車,其承受的家庭壓力、企業壓力,可想而知。
至于年輕人為何在重啟生活的恢復潮中開始缺失,淺層原因是,存款儲蓄能力,以及經過3年之后,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
當代的年輕人本就大多不愿意、無能力儲蓄,更愿意以分期等模式進行提前消費,而因為有著疫情的波動,其收支情況基本上處于整體下行狀態。眼前,最新的一批傳統意義“高消費新生代”剛剛22歲,是最初的00后,其父母群體多為75后,屬于收獲改革開放核心紅利的人群,家庭條件較當年的80后、90后年輕人更為殷實。
于是,自身的生活壓力不算大,因為有著父母的支援,甚至是依賴。而經歷了3年之后,其父母的收支存款等情況同樣在變。當然,這只是個大體情況,因為95后-00后,自身有能力,在工作中成為佼佼者的人同樣比比皆是,但他們也同樣對購車興趣乏乏。
車企所說的“年輕化”,也一樣過時了
收入不高,存款不足的年輕人,無法買車。而收入存款尚可的,這一人群當前的狀態是糾結的。
從大市場數據看,今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的體量約為2100萬輛,和2021年持平甚至微降,新能源是2022年車市能夠持平的重要法寶,全世界都跌的很慘,中國反而能保持住,核心原因就是新能源滲透率在30%左右。
但,如果對市場進行分析,這30%,與年輕人之間的深層關系其實不大。可預見的63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中,特斯拉在之中會超過70萬臺、比亞迪目前已完成164萬輛,預計全年能夠超過180萬輛,2家企業至少占據了整個市場40%的份額,他們的相應表現很能反映真實市場現狀。
這2家車企都分別正面、側面展示過自己的相關用戶畫像,特斯拉在中國的用戶年齡主要集中在31-40歲之間,占比超50%;比亞迪的核心用戶群體年齡畫像中囊括特斯拉的年齡段,同時還進一步向上蔓延至45歲左右。
實際上,這種銷量數據背后所反應出的市場現狀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火熱,主要是由換購增購所撐起,而非是新購用戶。簡言之,盡管在輿論中,車企的營銷中,向年輕轉型一詞被頻頻提及,而實際上,在現下的環境中,它的效果有限,更多的是為更年輕人的埋下了一個思維萌發的種子。
車企們在營銷動作中所說的“年輕”,其實除了外觀設計之外,其他與銷量強相關的實質內容,經過市場檢驗來看,并不多,甚至是起到其他效果。
外觀設計上所謂的年輕,主要所說的是追逐上最新的時代潮流,而之中的解決方案也并不難,簡言之“誰火學誰”。所以,其實整個汽車行業里流行的主題其實并不復雜,燃油車領域,幾乎是一窩蜂的像新能源車的前臉進行學習,更小的進氣中網尺寸用以突顯發動機的能力強,而新能源車領域,外觀幾乎是一窩蜂的像特斯拉的極簡風格所學習。至于一些堅守自己燃油車時代傳統,或者是不同于特斯拉、電動車風格的車型,它們的銷量表現整體上也脫離了主流。
當然,這樣的情況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不斷的內卷之下,消費者對于設計的認知愈發同質化,情況很像是當年手機像智能手機切換的階段,從百花齊放的直板+翻蓋+滑蓋,變成了如今的只有大直板。
在汽車銷售的個人實際工作經歷里,很多車企所做的年輕化,包括為提供年輕感的智能化,頗有些為了年輕而年輕,甚至是銷售過程中的負擔。
比如,大屏的卡頓,語音功能的卡頓,以及輔助駕駛中的不穩定等等。這一現象,并非是某一款車或者某一品牌的獨有,而是大行業現象。譬如,在奧迪燃油車目前的換代中,不論是比較入門的奧迪A3還是更上層的車型,多塊屏幕的科技感足夠高,但實際的語音操控效果,幾乎只在行業主流幾年前的水平。如,說出我快沒油的了時候,它并不會去尋找加油站。
合資品牌也是一樣,大屏卡頓、語音功能不好用比較常見,甚至是很多中國國產品牌,以及被理解為“科技強相關”的部分新勢力品牌,也一樣如此。仔細對比幾款主流車型你就會發現,部分智能車機中只能使用其本機允許的功能,甚至無法對App進行拓展。以及,很多車機的語音控制反應速度,遠低于自己的想象。這同樣,還包括高溫、低溫時的不同工況,車輛的相關表現不同。
另外,當前也是一個信息更容易獲取的年代,年輕人正是這一形態中的佼佼者。隨著一系列打著個性、智能、年輕、運動等標簽的新車推出,再隨著其在網絡中慢慢現出原型,這之中“忽悠”的反差感,又進一步起到了對消費的負面效果。
幾年前,很多人將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智能汽車的轉型,形容為傳統手機向智能手機轉型。而如今回頭再看,這種說法太過單純,汽車的復雜程度遠高于手機,所以出現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難題都很多。
自燃、續航果斷、智能化卡頓、設計同質化等,讓這一代的年輕消費者在購車前就先抱有了退讓心理。
寫在最后:
當然,上述并非只對年輕人“生效”的話題,但多數年輕人為首購用戶,在瘋狂的車企營銷傳播之下,再結合自己能夠獲取的現實,會發現“真正的好車”屈指可數。
再復合上當今的經濟情況,即便是越來越多人陽康,但汽車市場想快速回暖還是較難的。今年后半年的購置稅減半等刺激政策,已經提前透支了部分銷量份額。而2023年上半年,隨著電動車補貼徹底退出,以及全球可能的原材料繼續上漲,整個汽車行業的銷量表現大概率不容樂觀。
已經有幾位車企的老板給出了自己的預測,“2023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可能會進入承壓期”。
最后,汽車市場當前的表現尚可,但深層之中需要一場重新洗牌,洗掉核心競爭力不足的,不論是燃油還是新能源。其實,從2019年到2022年,有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已經從90余家下降至60余家,而這種趨勢,大概率會繼續下去。
上一篇:赴約2022廣州車展:車企打響年度“收官之戰”,自主品牌欲“兩路合攻” 環球時快訊
下一篇:蔚來的刺刀對向豪華BBA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