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又在熱議一汽奧迪南下杭州的事。一些討論事實上模糊了具體細節:并不是整個一汽奧迪全部搬遷,而是銷售總部搬遷至杭州,生產部門依然在長春。而早在2018年9月,就有類似消息流傳,每一次流傳都會引發熱議。
【資料圖】
2020年10月,中國一汽與奧迪簽署《奧迪一汽高端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諒解備忘錄》,宣布雙方共同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將基于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平臺生產純電動車型。而諒解備忘錄簽署之后不久的12月24日,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在杭州注冊成立。2021年2月10日,一汽大眾正式對外官宣。
雖說不是一汽奧迪整體南下,但可以看出,其戰略重心已經指向南方。而引起熱議的原因,除了奧迪作為傳統豪車的品牌影響力之外,還有就是和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狀況有關。杭州和長春、長三角和東北地區、南方和北方,無論是氣候、人口還是經濟,都呈現出一邊熱一邊冷的對比。正是這種對比的存在,讓每一次與此有關的話題都會顯得格外有熱度。
對奧迪來說,更多的還是從自身發展和戰略規劃出發,重新選擇落腳點。直觀地看,路上的特斯拉越來越多,比亞迪、蔚來、理想等國產電動汽車品牌也逐漸形成氣候,而以BBA(奔馳寶馬奧迪)為代表的傳統豪車品牌,在電動車領域并沒有延續其品牌影響力,表現十分一般。
在具體數據上,2022年奧迪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降8.4%,奧迪純電動車在中國市場全年銷量沒有公布具體數據,雖說公布的同比增長9.8%,但純電動汽車全球銷量也只有118196輛。側面看,2022年,寶馬集團在中國市場純電動車銷量為41886輛,而這個數據在乘聯會電動車榜單上連前15名都進不去。第15名是上汽大眾,2022年銷量是91761輛。
可以看出,奧迪不僅在中國汽車總銷量在下降,在電動車領域更是全面落后。而奧迪計劃從2026年起,面向全球市場的新車全部為純電動車型。這些規劃要全部實現,中國市場是重中之重。
從公示信息看,奧迪一汽新能源項目位于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總投資209.3億元。但是電動車在北方,尤其是在東北,有一個目前無法克服的劣勢,那就是天氣。動力電池的理想運行溫度是25℃左右,而長春日平均最低溫度-7℃,冬天更冷。東北很多寒冷地區,傳統油車夜間都要在暖庫里停放,電動車根本就不經凍,續航能力腰斬、電池壽命縮短這都是短期內無法克服的障礙。
奧迪很清楚這一點,知道電動車的市場在南方。所以從最簡單的銷售管理邏輯來說,銷售部門都應該更貼近一線前沿陣地,待在能夠“聽見炮火的地方”。所以奧迪選擇將銷售部門南遷,既是戰略需要,也是戰術上的必須。
而至于奧迪為何選擇落戶杭州,這肯定是多方博弈和競爭的結果。網上流傳,關于新公司的選址問題,奧迪曾列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長春及天津8個城市作為候選。分別從城市創新、就業吸引力、公司運營成本、員工戶口解決、員工生活成本和政府支持等六大指標,做出加權評估,結果杭州第一。
網傳杭州市政府為愿意去的一汽奧迪員工補貼每人80萬,分五年進行補貼。這個傳言暫時無法證實。從道理上講,爭取到奧迪銷售公司落戶,可收公司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這些收益,相對于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征收或補貼而言,肯定是賺的。
2019年,浙江省發改委下發《浙江省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浙江省智能汽車創新發展規劃(2020-2025)》。按照規劃,浙江省到2025年,“智能汽車”及關聯產業產值突破萬億元。
從實際效果來看,杭州確實也做得不錯,吉利汽車和零跑汽車都將總部設在杭州,還聚集了長安福特、廣汽乘用車等制造基地和60多家零部件企業生產基地,幾乎可以覆蓋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再加上杭州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互聯網優勢,吸引和接納人才本就不是難事。所以網上有評論說,就是不給80萬補貼也要去。
杭州作為浙江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也是長三角“電動汽車產業高地”,實際上也完全有能力容下奧迪的生產線,而不僅僅是銷售總部。既然如此,一汽奧迪為何不整體南下呢?既然是建立全新的純電動車生產線,那直接把生產線也建在南方,生產、銷售和用戶反饋都在南方完成,豈不是更好?
很明顯,這對浙江、對奧迪和對客戶來說,都是理論上的最優解。但是,這對長春、對吉林來說則不是。相反,這是重大損失。所以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奧迪“跑了”,這背后必然有博弈和妥協。
從輿論上看,單單是銷售總部搬遷都備受關注,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是一汽奧迪整體南下,那將會引發多么大的討論。但話說回來,這種討論是有價值的。因為討論背后,是城市間的競爭,討論可以讓人們知道城市之間的差距,地區之間的差異,以及很多治理能力和措施上的不同。
張五常曾經提出過一個“縣際競爭理論”,他認為縣際間的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騰飛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正是縣際競爭、城市之間競爭的存在,才讓城市的管理者感受到了競爭帶來的壓力,才會更加善待轄區內的民眾和企業家。
而對于中國來說,只要人口和資源的流動是自由的,那么很顯然,這種城市間的競爭越多越好。應該說這一點上,杭州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如果可以,讓這種競爭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張是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