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27日說,中國制造的汽車正在“接管世界”,只是美國“還沒有注意到”。“中國企業正在向制造業價值鏈的上游移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彭博社在報道開頭寫道:當英國坎特伯雷的居民塔特準備買一輛新車時,他想買一輛電動車。最終,他放棄了特斯拉的Model 3和保時捷的Taycan,而選擇了一個他并不太熟悉的品牌:由收購沃爾沃的中國公司吉利生產的黃色電動車極星2。
塔特說,他等了4個月才等到從中國東部運來的這輛車。他說,他之前確實有一些擔憂,擔心 “質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試駕后,有關質量的任何懷疑都煙消云散了”。
吉利旗下電動汽車品牌領克的全球負責人維瑟說:“我們沒有隱瞞我們來自中國的事實,而歐洲人正在慢慢習慣中國產品的高質量。”領克公司的租賃服務目前在歐洲已擁有超過18萬注冊用戶。吉利公司2022年的汽車出口量為19萬輛,他們計劃在2025年出口60萬輛。
這是比亞迪在2023年布魯塞爾車展上的展品。中國車企從21世紀初開始就在歐洲參加各種車展。2007年前后,中國汽車在歐洲遭遇了一系列失敗的安全測試。但這些已經成為歷史。現在中國汽車在歐洲安全測試中往往名列前茅,而中國政府對空氣污染的嚴格控制幫助大多數中國汽車達到了歐洲排放標準。高盛集團稱,現在,世界上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汽車廠在中國。
自2020年以來,中國制造汽車的出口已經翻了兩番,2022年達到250多萬輛,僅僅比德國少出口大約6萬輛。中國汽車的出口數據目前還落后于日本,但已經領先于美國和韓國。
中國品牌汽車現在是中東和拉美市場的領導者。在歐洲銷售的中國制造汽車還大多是特斯拉,或者沃爾沃、MG等前歐洲品牌的電動車型。寶馬全球最暢銷的電動汽車iX3完全在中國生產,并出口到歐洲。而比亞迪和蔚來等一大批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
彭博社說,中國已不再是低成本消費電子設備、家電和圣誕玩具的“世界工廠”。通過向競爭激烈、監管嚴格的市場提供更復雜、更精密的產品,中國企業正在向制造業價值鏈的上游移動。
彭博社這篇文章,雖然很讓中國人提氣吧,不過總感覺是有些捧殺的嫌疑,等到看到這位美國外交關系協會(CFR)的高級研究員Brad Setser的推特,就更明顯了。看看他怎么說的:
“考慮到中國在全球輿論中的重要的關注度,很難相信任何涉及中國的報道會被低估。但中國向主要汽車出口國的轉變確實被嚴重低估了。”
還有一篇帖子就是赤裸裸挑拔中國和歐洲的關系了:
“這個帖子的靈感來自彭博社的報道,以及歐盟目前對美國《削減通脹法案》的恐慌(以及對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明顯的貿易歧視性政策的長期沉默,這些政策對歐盟汽車出口和就業的影響要大得多)”。
——拜托,別把你們瘋狂印美元補助你們電動車產業、破壞世貿規則、對其他國家實施單邊主義貿易霸凌的行為說得那么委屈好嗎?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靠的是中國人民的勤奮聰明,靠的是質優價廉的國際口碑。而美國人之所以沒有注意到中國制造汽車這兩年的迅猛發展,還不是因為美國兩屆政府都實施了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尤其是對中國,關稅門檻那么高,中國汽車很難開進美國啊。
事實上,中國汽車制造發展怎么樣,中國人心中最清楚。比如,中國的汽車出口還是集中在低附加價值領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UN Comtrade提供的數據,2021年中國產乘用車出口均價約為1.37萬美元,約為德國車的1/3,比日本車便宜30%左右。
值得一提的當然也有,比如中國汽車供應鏈的成長也在努力跟上汽車制造業的腳步。現在幾乎所有汽車零部件都由國內企業生產,包括那些在大約10年前還需要進口的零部件,比如高強度鋼和玻璃。中國在2021年已經首次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實現貿易順差。不過,裝配線我們仍然依賴日本和德國的先進設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