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炒作“中國威脅論” 的外媒最近又開始渲染“中國汽車威脅”。27日彭博社一篇文章聲稱,中國汽車正在“接管世界”,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汽車制造巨頭應該引起注意。
據環球網報道,彭博社這篇文章以英國人安德烈亞斯·塔特打算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的故事展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塔特對比了英國市場上的特斯拉和保時捷后,選擇了一個他不熟悉的品牌:中國吉利集團的極星2新能源汽車。塔特表示,他曾對質量問題感到擔憂,但試駕打消了他對質量的疑慮。
瑞典一家中國新能源汽車展覽室
彭博社表示,隨著像塔特這樣的外國用戶越來越多地選擇中國汽車品牌,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這一里程碑的進展可能會重塑全球汽車行業,并引發與競爭對手新的緊張貿易關系。
當前中國汽車品牌已經成為中東和拉美市場的領導者,而在歐洲市場,中國制造的汽車出貨量僅落后于德國,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仍以特斯拉、沃爾沃和名爵為主。長期以來,進軍歐洲市場一直都是中國汽車公司的目標,但在2007年左右國產汽車一系列失敗的安全測試讓這些希望破滅。
2022年中國汽車全球出口數據,已經與德國相當
高盛公司曾表示,隨著自動化和標準化程度提高,中國汽車工廠的機器人生產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對中國汽車質量的擔憂已經成為歷史,中國的比亞迪、蔚來等本土品牌正在歐洲強勢崛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起,中國制造的汽車出貨量增長了2倍,彭博社預計在2030年有望達到出口800萬輛汽車,這一數字是日本目前出貨量的兩倍多。
聯合國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出口主要銷往亞洲和歐洲
盡管現在的中國汽車出口數據仍落后于日本,但已經領先于美國和韓國。這一趨勢表明,中國不再是低端消費商品的“世界工廠”,而是通過為競爭激烈、監管嚴格的市場提供更復雜、更精密的產品,中國企業正在向全球產業鏈上游轉移,這預示著全球老牌汽車巨頭將面臨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接下來,彭博社的語氣就沒有那么善意了。歐洲汽車制造商斯特蘭蒂斯集團CEO卡洛斯·塔瓦雷斯聲稱,為了與中國競爭,歐洲汽車制造商必須擁有更合理的成本結構,或者歐盟不得不宣布對中國競爭對手關閉部分市場。
比亞迪亮相歐洲車展
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咨詢”董事阿加莎·克拉茨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銷量的快速增長可能會觸發歐盟的政治反彈。“就貿易保護而言,這是歐盟的一個痛點,可能會在歐洲產生非常強烈的反應。”
盡管如此,“中國向汽車出口國的轉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聯合國貿易數據指出,當前中國汽車占據最多的是中低端市場,更容易對便宜的日韓車型構成威脅,而不是德國品牌。此外,雖然中國在2021年首次實現了汽車零部件貿易順差,但生產線還依賴從德國和日本進口的先進機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