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華爾街日報》發文說,比亞迪等一些中國電動車企正準備進入歐洲最大的市場。強大的供應鏈將有所幫助,但它們將面臨大量挑戰。這是西方對中國先進技術需求面臨的首輪重大考驗之一。要獲得消費者和政界人士的認可,可能尚需時日。因此,中國電動車品牌或在歐洲遭遇“減速帶”。
(相關資料圖)
今年1月26日,據柏林出版的《日報》報道,中國汽車生產商比亞迪對福特在德國薩爾州薩魯伊斯的工廠表現出收購興趣,也許中國電動汽車即將從德國出發上路。
《華爾街日報》對此又發了報道,但口氣變了:比亞迪從去年開始向德國供應電動汽車。中方顯然對接管福特在薩洛伊斯的工廠感興趣。這意味著,這家工廠可能會迎來第二個春天。
據德國知情數據網站報道,比亞迪是世界上最大的替代驅動車輛的生產商。去年,比亞迪銷售了超過186萬輛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超過了以往。現在,該公司還想在德國開拓市場,在短短四年內每年為人們帶來12萬輛電動汽車。為此,該公司于2022年底宣布,計劃在歐洲大陸至少建立一個工廠。因此,接管福特工廠將符合比亞迪的發展計劃。
這篇報道的標題也比較有意思:比亞迪電動汽車將戴上“德國制造”的桂冠?當下的中國電動汽車,難道還需要歐洲的帽子嗎?
那么,比亞迪為什么有這個底氣?
德國《日報》的分析很到位,比亞迪以其垂直整合而聞名,該公司長期以來一直自主生產電池,鑒于目前的供應短缺,這將是一個巨大優勢。其他公司也將受益于中國發達的電池供應鏈。這是一個推出車型的好時機: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只要推出有吸引力、價格合理的純電動車,可能就足以克服人們對一個陌生品牌的懷疑。
其實,由于比亞迪在去年巴黎車展的精彩亮相,歐洲人對這個品牌已經不再陌生。德國最大租車公司Sixt計劃在今后6年內采購10萬輛中比亞迪生產的電動汽車,已經說明了問題。
如前所述,比亞迪的最大優勢是自主生產電池。那么,比亞迪電池的優勢又是什么呢?
最近,德國之聲發了一系列分析比亞迪刀片電池的視頻,非常形象地展現了產品的特性。關于技術分析的視頻,瀏覽量非常驚人,這也很少見。
刀片電池本質上就是磷酸鐵鋰電池,得名刀片的原因是比亞迪將磷酸鐵鋰電池的圓柱形改變成了很薄的長方體,就像刀片一樣。
別小看這個形狀的小小改變,該電芯采用疊片結構+陶瓷涂層技術,通過結構創新,在成組時可以跳過“模組”,大幅提高了體積利用率,最終達成在同樣的空間內裝入更多電芯的設計目標。相較傳統電池包,“刀片電池”的體積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也就是說續航里程可提升50%以上,達到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鋰電池的同等水平。在帶來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時,保持了磷酸鐵鋰電池耐高溫、不易燃燒等屬性,相對三元鋰電池有更高的安全性。比亞迪刀片電池充放電3000次以上,行駛120萬公里。
一系列電動汽車的自燃事件,讓歐洲想入手電車的消費者望而卻步。去年5月,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刀片電池體現了比亞迪徹底終結新能源汽車安全痛點的決心,更有能力將引領全球動力電池技術路線重回正道,把‘自燃’這個詞從新能源汽車的字典里徹底抹掉。”
針對消費者最為關心的電池安全問題,比亞迪祭出了業內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測試方法之一——針刺試驗,即模擬異物刺入電池貫穿內部,從而觀測動力電池熱失控后的反應。
經試驗,比亞迪公布了三種動力電池針刺對比測試結果,三元鋰電池產生了劇烈燃燒,表面溫度超過500℃,而磷酸鐵鋰塊狀電池雖無明火,但仍產生大量煙,同時表面溫度達到200~400℃。刀片電池在針刺測試中既沒有明火,也沒有煙產生,甚至連表面溫度都不是很高,只有30~60℃,連雞蛋都烤不熟。
這個測試過程,也被傳到了歐洲社交媒體平臺,一度備受關注。
目前,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已有一席之地,但銷量不大、名聲不顯。比亞迪等其他品牌已把挪威這個規模不大但高度重視純電動車的市場作為試驗場。
這種擴張戰略意味著,更多歐洲消費者和政府將看到的不僅是中國公司在中國制造的汽車,還有濃厚的中國元素。在去年的發布會上,比亞迪大力宣傳了“龍顏”和“中國結” LED燈等設計特點。
中國汽車品牌必然會在歐洲開設制造工廠,以此應對保護主義行動,就像它們的日本和韓國競爭對手所做的那樣。本土化生產只是時間問題。但首先,中國品牌需要建立自己的市場。而建立市場的基礎是獨特的產品和技術,而比亞迪的利器就是刀片電池。
它無疑會成為刺入歐洲市場的一把利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