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度哥
近日,一場史無前例的降價“大甩賣”活動,讓東風汽車成為了汽車圈頭條的座上客,也掀起了一波跟進的巨浪。
3月以來,湖北省聯合多家車企推出了政企雙重補貼,其中東風汽車組團“殺價”,旗下多個品牌給出歷史最低價。以指導價21.19萬元的東風雪鐵龍C6共創版為例,直接享受9萬元的補貼,補貼后12萬元出頭的價格使得該車型立即被哄搶一空。
(相關資料圖)
“沒有賣不動的車,只有賣不動的價格”,這句話果然是真理。在這之前,東風汽車遭受了轉型艱難與銷量下滑的雙重考驗。港股東風汽車集團(00489.HK)產銷數據顯示,去年東風汽車集團總銷量為246.45萬輛,同比下降11.19%。今年1-2月下滑情況更糟糕,累計銷量為26.23萬輛,同比下降48.4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73萬輛、同比下滑32.4%。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特價甩賣”有望快速拉動銷量,但長期看難以持續,甚至還可能會出現一些“后遺癥”。
曾經的東風汽車是大名鼎鼎的“二汽”,如今的東風汽車卻像是一頭笨重的大象,自主羸弱、合資萎縮、新能源追趕吃力。降價狂歡過后,東風汽車還有“回血”的新法子嗎?這次的政府補貼背后又有哪些更深的含義?
1 推出“天價補貼”
“湖北省補貼,東風風神全系車專享”“東風雪鐵龍C6/C3-XR限時直享,至高9萬元”“東風標致含補貼至高優惠4.8萬元”……
從3月初開始,寫有類似宣傳語的海報在網絡瘋傳,引起轟動是因為這可不是經銷商搞的小型促銷活動,而是湖北省聯合多家車企開啟的“史上最強”購車優惠季,政府和企業聯合補貼,各自負擔補貼額度的50%。
據統計,作為湖北汽車的代表,東風汽車旗下東風風神、東風日產、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東風本田、東風富康、嵐圖等多個品牌均參加了此次補貼活動,力度從4000元到9萬元不等,活動期限至3月底。
其中最受熱議的就是東風雪鐵龍旗下的C6共創版和舒適版。因為兩款車型的補貼都是9萬元,由東風雪鐵龍和政府分別補貼4.5萬元,相當于打了“骨折”,而這些補貼將在消費者購車上牌后再返還給消費者。
當然不止東風汽車,上汽通用別克、一汽豐田也加入了補貼大軍。根據網絡上看到的宣傳海報,別克給到的含補貼優惠最低為2.5萬元,最高有8.4萬元。其中優惠最大的車型為微藍6 PHEV,在累計優惠8.4萬元后,起售價只要8.26萬元。
不過,要享受這些補貼也是有要求的,必須得在湖北省內購買,并且只能在湖北上牌照。另據一些顧客反映,有的門店還有必須全款提車、在限定時間完成上牌、承購半年以后才能轉入他人名下等要求。
這樣的優惠范圍和力度確實夠吸引人。最近幾天幾乎所有當地媒體的報道中都說,東風系品牌4S店內人滿為患,銷售人員忙到腳不沾地,甚至需要工廠派出管理人員前往銷售網點助陣,工廠方面目前則是處在滿負荷生產狀態中。
反饋到具體數字上看,據武漢市經開區官網3月9日發布的消息,自3月1日起,東風本田開展促進汽車消費活動,全省25家特約店參與,7天里日均訂單量較2月增長4倍;東風風神21款車型參與促進汽車消費活動,3月4日—7日達成銷售訂單730輛,較2月日均增長7倍。
只是在以價換量的背后,更多的是車企的無奈。我們不禁唏噓,就算是東風汽車這樣的汽車大廠,也不得不靠大幅降價來搶占份額求生了。
2 焦慮下的“自救”
雖然此次東風汽車“特價甩賣”的力度讓人驚訝,但其降價自救的舉措卻不令人意外。
單從此次給到優惠最多的東風雪鐵龍C6上看,該款車型2016年10月正式上市,但銷量一直沒什么起色。根據乘聯會數據,截至今年1月31日的一年內,東風雪鐵龍C6銷量累計才2000多輛。
而從整體上看,不管是銷量還是業績,這幾年東風汽車的表現也都不算好。
銷量上,用數據對比,2015年時,東風汽車整體銷量已經突破380萬輛,當時與法方的合資公司神龍汽車也正值巔峰,年銷量突破70萬輛。自主品牌同樣可圈可點,銷量達121.85萬輛,其中自主乘用車銷售78.12萬輛、自主商用車銷售43.73萬輛。
然而,從2018年開始,東風汽車的銷量便開始節節敗退,從383萬輛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327.53萬輛。
神龍汽車更是從2015年的70萬輛高點,直接掉到了2020年的5.03萬輛。好在后面在“元+”計劃的指導下,神龍汽車回了點血,2021年銷量突破10萬輛,2022年實現12.7萬輛,只是跟過往還是沒法比。
更尷尬的是,東風汽車各個板塊都出現了狀況。
自主品牌方面,東風旗下自主品牌包括風度、啟辰、風光、風行、風神、小康、御風,以及兩個新能源品牌嵐圖、猛士,這么多的品牌組成的“大自主”沒有幾個能打的。最受重視的新能源品牌嵐圖,去年全年累計銷量只有1.94萬輛。
合資公司方面,這幾年相繼出現變故:2020年,東風出售東風雷諾股權,正式結束與雷諾的合作;2021年出售所持25%股權,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同年,東風裕隆宣布破產重整。
去年底,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透露,可能會在中國市場對標致和雪鐵龍等品牌采取“輕資產”的模式,這意味著神龍汽車也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銷量不振,營收難免跟著滑坡。2022年港股東風汽車集團年報尚未出爐,但可以從其半年報中看到,去年上半年的收入較前年同期下滑了36.7%。2021年雖然收入較2020年上升了4.2%,但比起2015年來,少了有135億元。
可以看出,在電動車時代,在自主品牌百花齊放的時代,曾經以燃油車為主要基盤,擁有眾多合資品牌的東風汽車,優勢越來越弱了。這次旗下品牌集體降價并非為了最新排放標準而清庫存那么簡單,也承擔著拯救銷量、加速轉型的使命。
3 打響產業保衛戰
能夠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湖北省政府的參與,這次大規模補貼早有預告。
今年2月6日,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16條措施來提振市場信心,激發經濟活力。
其中提到,要繼續對購置符合規定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支持部分區聯合汽車生產和銷售企業開展購車補貼活動,進一步支持企業擴大經營、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等。
至于為什么和東風汽車聯合也很好理解。汽車產業是湖北第一大支柱產業,據當地經信部門統計,截至2021年,湖北全省汽車產業規模以上企業1578家、整車企業25家,全省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近1400家,已成為我國及全球重要的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基地。
而東風汽車是湖北省最重要的企業。2022年湖北企業100強榜單中,東風汽車營收、利潤和納稅總額均列榜首。東風本田則連續5年產值超1000億元,是湖北省最大的單體企業,眼下正在武漢經開區建設新能源工廠。
早在去年6月,武漢市經開區就攜手東風汽車發布鼓勵汽車消費“車十條”。當時的措施是,凡是在武漢市行政區域內購買“車谷造”的東風系品牌汽車、上武漢市牌照,且在武漢經開區繳納車船稅的個人消費者,購買燃油乘用車、新能源乘用車,分別一次性給予3000元、5000元政府補貼。
顯而易見,東風汽車是湖北汽車產業的“金字招牌”,一旦東風汽車衰落,對于整個湖北經濟都會造成影響,所以拉動東風汽車的銷量就相當于在提振整個省的汽車工業,對保就業、推動產業升級都有好處。
不過,現在大降價已經成了汽車圈的主旋律。除了湖北省之外,其他地方政府或車企也在有針對性地出臺消費補貼政策。
像是中國一汽就表示,凡是在吉林省內購買中國一汽集團旗下品牌汽車的消費者,均可依照購車發票價格和能源類型獲得最高3.7萬元補貼。
此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的《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延續實施新能源車置換補貼,今年6月30日前個人消費者報廢或轉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冊登記且符合相關標準的小客車,并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給予每輛車1萬元的財政補貼。
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況下,這種透支未來需求的補貼短期救市的確有效,只是恐怕很難持續。
作者 | 劉媛媛,來源 | 車圈能見度(CarVisibility)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