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豐臺區園博園戲曲主題花車巡游。 |
9月29日,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豐臺區園博園開幕,10月1日至6日精彩呈現,集中上演228場演出,涵蓋12個劇種。這一美輪美奐的文化盛宴,讓人充分領略中國夢、中華魂、戲曲情。
從名不見經傳的豐臺區域性戲曲文化節,到北京市級的戲曲文化周,再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戲曲文化盛典,短短3年時間,一個在豐臺大地上滋生、成長的戲曲文化品牌完成了漂亮的“三級跳”,一舉成為以中國命名、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戲曲文化活動。
“這既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舉措,也是推動戲曲唱起來、火起來的應時之舉,更是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的生花妙筆。”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杜飛進表示。
品戲韻:上演地道地方戲
9月29日晚,北京曲劇《黃葉紅樓》在園博園北京園上演。戲臺上戲韻悠長,戲臺下流水潺潺,景隨步移、戲隨景遷。觀眾既欣賞到了美景,又大飽耳福。
曲劇在北京這座千年文化名城孕育而生,是真正屬于北京的地方劇種,具有濃郁的京腔京味兒。這場由北京曲劇團表演的園林版《黃葉紅樓》,無疑是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濃墨重彩的一筆。
“《黃葉紅樓》演繹晚年曹雪芹在北京西山黃葉村回顧榮華浮生的人生感悟,劇情正好與北京園的實景結合得惟妙惟肖,形成臺上臺、樓中樓、戲中戲的格局,很有新意和深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戲劇理論家周華斌說。
來自豐臺區的市民胡女士在觀看完演出后不由感嘆道,園林實景版的戲曲表演是天、地、景、人四合一的舞臺藝術,同在劇場觀看的感受截然不同。
據戲曲文化周相關負責人介紹,戲曲周突出“鄉音·鄉情·鄉韻·鄉味”主題,共演出228場地方戲,在10個地方展園接力上演,除了北京園的《黃葉紅樓》,還有江蘇園的昆曲《牡丹亭》、合肥園的黃梅戲《天仙配》、福建園的閩劇《碧玉簪》等。戲臺、人物、樓閣、回廊、湖面相得益彰,劇情和園林完美融合,打造了絕佳的園林版戲曲演出盛筵。
接地氣:觀眾與戲曲零距離
戲曲周活動之所以能夠成功實現“三連跳”,影響越來越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各種互動活動拉近觀眾與戲曲之間的距離,為全國戲曲普及、創作、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市文化局局長陳冬介紹,戲曲文化周突出互動性、體驗性、參與性,不僅可聽可看,還可體驗可參與,市民朋友不僅能過足戲癮,還可以體驗戲曲演出,參與非遺產品的制作。從花車巡游展示凈、旦、丑、生四大戲曲行當,到以戲會友的全球京劇票友大賽,再到互動區勾臉譜、穿戲服,讓市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了解戲曲、親近戲曲、愛上戲曲。
活動期間,北京園博園人氣爆棚。據初步統計,活動期間園博園接待游客近20萬人。北京園博園成為京城梨園文化愛好者的樂園,無數鐵粉在這里感受著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
譜新篇:打造戲曲文化中心
今年戲曲周開幕式上,一曲《傳承謠》拉開了戲曲文化周的序幕,來自北京十二中的160名同學共同誦讀《傳承謠》,展示了戲曲藝術傳承的魅力。來自中國戲曲學院的55名戲曲演員表演舞蹈《錦繡梨園》,展現了盛世梨園蓬勃紅火、后繼有人的喜人局面。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豐臺素有“梨園之鄉”的美譽,戲曲發展歷史悠久,戲曲文化資源豐富。中國評劇院、北京京劇院等北京市主要戲曲院團匯聚于此,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地區唯一的戲曲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扎根豐臺,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的戲曲專業人才。深厚的戲曲文化傳統使豐臺區群眾戲曲活動非常活躍,全區擁有群眾戲曲文藝團隊60余支。
中國戲曲文化周落戶豐臺,一方面是緣于豐臺深厚的戲曲底蘊,另一方面,豐臺區始終高度重視戲曲文化發展,將戲曲文化作為特色文化品牌重點打造,《關于把豐臺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首都文化強區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對推動戲曲文化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十三五”期間,豐臺區把戲曲文化產業作為三大特色文創產業之一,將著力打造中國戲曲文化中心。
原標題:視聽盛宴帶火“梨園之鄉”
下一篇:山里娃樂享“科普大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