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7歲女孩把4歲男童扔進深井的視頻,看得全網毛骨悚然。
我很想從這樁事件出發,和更多朋友探討一下背后的真相——
(資料圖)
事情是這樣的:
7歲女孩和4歲男孩,在村口的井邊玩耍。
一開始,兩個人蹦來蹦去,時不時好奇地趴在井邊,探頭探腦地往井中觀望。
但不知道為什么,女孩總是試圖站在井邊,把男孩高高抱起。
女孩第一次高高把男孩抱起時,旁邊大路上開來一輛面包車,不一會兒又駛進來一輛電動車。
女孩見狀,只好把男孩放了下來。
這時候,男孩拉著女孩的手,要離開井邊去別處玩耍。
但女孩執意拽著男孩,再次回到井邊。
然后,女孩第二次把男孩抱起。
只見她用盡全身力氣,把男孩高高舉過自己的頭頂,迅速又準確地把男孩扔進井口里。
就像把籃球投進籃框里那樣穩準狠。
被女孩投進井口后,男孩的身子雖然掉進了井里,但人類幼崽求生的本能,讓他的雙手仍緊緊地扒著井口邊緣,一邊使盡全力不讓自己掉下去,一邊哇哇大哭向女孩求救。
這時候,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女孩毫不留情地用力掰開男孩扒住井沿的兩只小手,惡狠狠地像摁皮球一樣把男孩摁入深井中。
動圖來源于公眾號“魔都囡”
監控畫面里,傳來一聲重重的落水聲。
男孩徹底掉進井里,驚恐的哭喊聲從井下傳出來,讓人心痛。
男孩徹底落井后,女孩先是迅速逃離井邊,生怕被人發現。
而后,她又折身回來,到井邊探頭查看一眼,確認男孩真的落入井中,再次迅疾走掉。
所幸的是:
昆明春日天氣不算特別冷,事發水井又坐落在人來人往的村口。
男孩落井后哭喊求救的聲音,很快引起了村民的注意。
一位好心的老奶奶,聽見求救聲后,迅速召集全村一大幫老少爺們兒前來施救。
一位見義勇為的年輕小伙子,奮不顧身跳入井中,把男孩救了出來。
警方通報中這句“附近村民聽見呼救聲,立即展開救援”,也真實還原了當時的情況。
同時,警方指出:
7歲女孩和4歲男童是同村鄰居,事發水井深達4.65米,水深2米。
幸虧好心村民聽見呼救后,立即展開了救援,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3月22日,事發地村干部在接受《新京報》的采訪時稱:
7歲女孩之所以把4歲男孩扔進深井,是模仿電視劇里的情節。
現在,兩個孩子的大人已經和解,村委也對事發地的兩口井,都加蓋了井蓋。
針對這個解釋,氣頭上的網友并不買賬:
“又讓電視劇背鍋?”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天生是惡魔。”
“7歲時能干出這種事,27歲時就會殺人放火。”
雖然,我們不該隨便給孩子貼標簽。
但從7歲女孩引誘男孩到井邊,看到有人經過就停止傷害行為,發現沒有人時就把男孩迅速投入井中,男孩扒著井沿求救時她不但沒有反悔施救,卻狠狠將他摁入井里,在男孩落井后她又反復確認,并迅速逃離現場來看……
她這種行為是蓄謀傷害,且心懷惡意。
她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但她在施害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冷靜、攻擊、破壞和毀滅,足以讓我們每個大人警醒。
與此同時,我還想起了去年6月19日,湖南郴州發生的那起慘案——
2022年6月19日,湖南郴州一高層小區內,3歲男孩小宇突然從高層窗戶墜落。
不幸中的萬幸是,因為墜落過程中,有樹枝和灌木的緩沖,孩子雖然身受重傷,全身多處骨折,多個臟器挫傷,但撿回來一條命。
令人震驚是,小宇做完手術清醒后,醫生問他怎么墜落的,孩子委屈地說,是8歲的陳某曦把他從17樓窗戶推下去的。
小宇是不是在撒謊?
監控還原了當天的真相:
當天早上,小宇和奶奶在小區玩,8歲的陳某曦主動走過來,要和小宇一起玩泡泡機,并非常有禮貌地問奶奶:“我可以帶弟弟去那邊玩嗎?”
兩個孩子雖然不認識,但知道是同小區的孩子后,奶奶放松了警惕。
陳某曦帶著小宇,一脫離奶奶的視線,他就開始對小他4歲的小宇拳打腳踢。
陳某曦一次次把3歲的小宇摔在地上,惡狠狠地打,用腳狠狠地踩,使勁兒地踹。
被打的小宇一次次大哭求救,甚至還驚動了保安。
一見到有大人來,陳某曦馬上表現得很乖巧,解釋弟弟不聽話,他要帶他回家。
然后,陳某曦把小宇強行抱進電梯里。
在電梯里,他們遇見了同小區的一位女業主。
小宇哭著對女業主說,他要找奶奶。
陳某曦再次裝作好哥哥的模樣:“奶奶有事出去了,他是我弟弟,我帶他回家。”
然后,電梯來到23樓,陳某曦強行把小宇抱出電梯。
到了23樓后,小宇多次哭著要下樓找奶奶,還差點被電梯夾住手,都被陳某曦狠心拒絕。
陳某曦把小宇一個人扔到23樓,自己跑回一樓,隨后他又上23樓帶小宇到17樓。
最后監控顯示:
在17樓停留幾分鐘后,小宇不見了蹤影,陳某曦一個人匆匆坐電梯下了樓。
小宇墜樓并指認陳某曦后,警察前來詢問。
陳某曦誤導警察,說小宇是從2樓墜落的。
警察通過多方勘測,發現窗戶窗臺高120厘米,3歲的小宇只有90厘米,是無法爬上去的。
結果,警察第二次來勘察現場時,二樓窗臺處多了個凳子。
陳某曦誤導警察:“弟弟是踩著凳子爬上去的。”
警察通過小宇的傷勢、目擊證人、監控錄像一系列證據,斷定小宇是從高空墜落后,陳某曦還在狡辯。
令小宇父母萬分悲傷的是:
小宇墜樓受傷多日后,陳某曦的父母都未曾露面,更拒不承認自家孩子的問題。
如今再復盤這起案件,我們不難發現:
這起案件中8歲的陳某曦,和開頭我們寫到的把小男孩扔進井里的7歲女孩,簡直如出一轍:
精心策劃,步步為營,手段狠毒,處心積慮,冷漠冷血到令人脊背發涼。
這幾年,比較流行一句話是:
每個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對或一個熊父母。
這句話對的地方在于,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鏡子,映照出父母的原形。
這句話需要反思的地方在于:
當我們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囊括一種極端悲劇時,其實也是在用格式化的定論進行偷懶:
只需要罵一句就行了,而不去深究背后的原因,并在抽絲剝繭的探究中,找到有益的方法和路徑。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更愿意和朋友們分享的是:
千萬不要小看七八歲孩子的攻擊性——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說:
七歲八歲,狗都嫌棄。
說的是,七八歲的孩子,因處于一個從童年到少年的過渡期,總愛惹是生非,非常不討喜。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
七八歲的孩子開始出現明確的自我意識,他們褪掉了軟糯香甜小嬰兒的模樣,在換牙長個的發育中,魯莽探索世界,同時表現明顯的攻擊性。
這種攻擊性,恰恰是七八歲的孩子不討喜的原因。
如果,一個孩子出生于一個健康安全又溫暖有愛的環境里,他的攻擊性就會在大人的安撫和引導下,縮小在可控范圍內,只是在家淘氣搞點破壞,但不會傷人。
如果,他出生于一個動蕩暴力且傷害不斷的家庭里,他的攻擊性會在大人的縱容和默許中,不斷放大,不斷惡化。
不管是7歲女孩把4歲男童扔進深井里,還是8歲男孩把3歲幼童推下高樓,我們都不難發現這樣的真相:
第一:
作惡者的確是孩子,但從他們熟練又冷靜的作案手段來看,他們已經具備了有意識的反偵察能力。
他們的殘酷,像極了作惡的大人。
第二:
他們看似偶然的攻擊性行為背后,都有著必然的因素,只是大人還沒有發現這個秘密是什么。
這個秘密里,就藏著家庭教育最需要直面的問題。
為此,我還要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
我家孩子二年級(也是8歲的年紀)時,有天從學校回來受傷了,老師及時和我溝通,說孩子在學校上廁所時,被另一個孩子猛推后背摔倒在地,磕破了嘴流了血。
我娃回來后,我發現他傷得不輕,就和老師溝通后,也和打人者的家長進行溝通。
打人者的家長,說了一番客氣話后,不經意間說了這么一句話,讓我瞬間明白了她的孩子為什么具有這么強的攻擊性,且不止一次在學校傷害其他同學。
她說:“他就是淘,再打他也不行!因為他總淘,我和他爸爸也沒少打架!”
父母經常打架,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習得了通過暴力的方式,引起同齡人的關注。
這種“打人引起關注”的交往方式,讓受傷同學的家長紛紛告老師,讓這個孩子成為班里的公敵,也讓他的父母更加生氣。
父母繼續用暴力教訓孩子,并因孩子問題掀起新一輪的夫妻戰爭。
這個孩子在暴力的循環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攻擊性。
在《兒童成長密碼》一書中,這樣寫道:
每個具有攻擊性的孩子背后,都藏著大人需要找到的真相。
而誘發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因素大致有:
“父母的打架行為;
同伴攻擊性行為的榜樣;
媒體動畫的暴力行為影響;
成人對幼兒的身體懲罰行為……”
來自《兒童成長密碼》
碰見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罵一句“惡魔,畜生,不得好死,將來也是禍害”是非常容易的。
難的是,我們每個父母,如何從自家的家庭關系和行為模式出發,找到問題,發現密碼,及時糾正,不讓自家孩子陷入困境,不給別人家庭帶去不幸。
一個老朋友的來信和做法,非常值得借鑒——
有個老朋友有天神經兮兮又痛苦無比地告訴我:“我女兒好殘忍。”
理由是,她發現她女兒有虐待小動物的行為:
把家里的小貓關在小房間里,狠狠地毆打,有時拎起小貓,狠狠摔在地上,甚至拿很燙的水去往小貓身上澆。
“她怎么這么狠心呢?她才8歲。”老朋友痛苦地說。
她家里沒有家暴,父母關系也和睦,兩年前剛生了二胎兒子,女兒6歲之前乖巧可愛。
因為幾乎每個二胎家庭都面臨“老二出生后,老大自覺受到冷落”的情況,我就和她分享:
會不會是弟弟出生后,你們都圍繞弟弟轉,姐姐感到被冷落,對弟弟心生恨意。
但她不忍傷害弟弟,就把心頭的憤恨,轉向攻擊和弟弟一般弱小的小貓。
她想了想說,有可能,女兒好多次公開表達“你們都愛弟弟,不愛我”,還越來越叛逆。
“怎么會不愛她,她是頭胎,又是老大,一家人都寶貝得不能行,只是她現在大了,又有學習任務,我們沒有繼續慣著她而已。”老朋友不解地說。
我和她分享,孩子信奉眼見為實:
自覺失寵的姐姐,需要你們像愛當下的弟弟一樣寵她,她才會和你們一起去愛弟弟。
感到了愛和被愛,她才會善待身邊的弱小,自然也不會虐待小動物。
老朋友和愛人都是讀過書的人,善于自我反思和省察,也在我的推薦下看了《讀懂二孩心理》和《長不大的弟弟》。
最重要的是,他們從日常生活中,處處考慮女兒的感受,經常用行動和言語告訴她:“爸爸媽媽愛著你,你是我們的寶貝女兒。”
女兒漸漸知道:“家人愛弟弟,但也愛我,我是一個被愛的孩子。”
小孩子的世界很豐富,在大人的改變中也特別善于忘記不美好的經歷,被愛的小女孩在長大中結交了更多的朋友,在放下戾氣和攻擊中,和家里的小貓友好相處。
老朋友曾對我說過一句話,我想分享給更多人:
“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父母的一場自救。父母驚醒得越早,所有人的傷害就越小。”
回到開頭7歲女孩把4歲男童扔下深井這件事:
雖然男童父母選擇了和解,雖然電視劇選擇背鍋,雖然我們也知道她是個孩子,但我們仍愿女孩的父母認真思考:
女孩為什么對別人家的孩子下此毒手。
這樣的反思,是一場自救。
對自家,對女孩,對女孩長大后遇見的人,都非常重要。
上一篇:宇通客車3月27日盤中漲幅達5%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