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清華金融評論》資深編輯秦婷
(資料圖片)
隨著2022年上市銀行業績報告逐漸披露,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2022年的經營表現也陸續揭曉。2022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銀行理財業務全面凈值化運作的元年。同時,2022年也是近年來,銀行理財凈值化“波動”全面顯露的一年,多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階段的回撤。面對新的挑戰,銀行理財子公司表現如何?隨著銀行年報的陸續披露,答案隨之浮出水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14日,已有17家銀行在年報中公布了旗下理財公司的經營狀況。2022年,在理財產品規模整體“瘦身”的背景下,仍然有不少銀行理財公司的產品規模實現了逆市增長。同時,在公布了凈利潤增速的13家理財公司中,共有11家銀行理財公司凈利潤較去年實現了同比增長。
從目前已披露信息來看,2022年末,銀行理財子的業務呈現三大特征:
一是債市負反饋下,部分理財機構規模回落。2022年3月和11月,中國股市和債市出現波動,一向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兩次比較劇烈的凈值波動,曾引發較大規模的“贖回潮”。《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2年底,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66%。
從年報公布的數據來看,頭部銀行理財公司的管理產品規模出現了明顯的縮水。在6家國有大行中,除了中銀理財和中郵理財產品規模呈現小幅增長外,其余4家大行理財產品規模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以及交銀理財3家理財公司的產品規模降幅均超過了兩位數,分別下降了12.84%、12.67%以及11.37%。此外,管理產品規模同比下降的理財公司還有2家,分別為招銀理財和民生理財。
二是多數理財子公司的凈利潤仍在上漲。2022年,凈利潤突破30億元“大關”的有招銀理財、農銀理財、興銀理財,分別達35.95億元、35.23億元和31.11億元。此外,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郵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等近10家理財公司2022年的凈利潤均突破了10億元。
從增幅來看,2022年,有兩家銀行理財公司凈利潤增速超過了100%。其中,寧銀理財2022年實現凈利潤9.14億元,同比增長110.11%;農銀理財凈利潤為35.23億元,增速高達104.70%。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凈利潤也實現了較快增長,增速分別為38.57%、37.73%。
三是股份行理財業務表現更優。整體來看,股份行的理財業務表現更佳。在已公布的業務數據中,目前業內管理規模最大、最賺錢的理財子依舊是招銀理財。截至2022年末,招銀理財管理規模仍有2.67萬億元,比第二名的興銀理財多了5800億元。公司全年實現凈利潤35.93億元。
2022年,青銀理財和寧銀理財產品規模雖然排名靠后,但增速卻位列前兩名,分別為19.66%和19.42%。此外,興銀理財產品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增速高達17.21%。
表1:部分理財子公司業績情況
在業內人士看來,2023年,理財市場在經歷低潮之后有望迎來更加平穩的修復和增長,理財公司之間也將會開展更為充分而激烈的競爭。
2023年,主要的銀行理財公司已經完成了母行理財業務承接,進入自主增長階段,接下來業績增長主要的驅動因素是理財公司的投研能力和銷售能力。隨著債券和股票市場的平穩運行以及投資者信心的恢復,銀行理財整體將維持穩步發展。
“過去,招銀理財產品主要以固收類和現金管理類產品為主,受債市波動影響較大。”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要求理財子公司不宜貪大求快,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豐富產品線,加大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同時,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系統科技支持能力等都要加強。”
《2022-2027年中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未來銀行機構可從兩方面強化對權益資產的配置能力,為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權益資金,助推資本市場提質增效:一是著力打造權益投資能力圈,通過出色的投資能力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耐心;二是強化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關注長期投資收益。
總之,推動銀行理財產品服務實體經濟是個系統工程,一方面要求銀行機構強基固本,持續提升投資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銀行機構深度融入我國發展大局,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