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隨著成都大熊貓“花花”在網絡走紅,一夜成名的“花花”,帶火了熊貓界,也帶火了“熊貓之城”成都。據數據顯示,3月以來飛往成都的機票預訂量、成都地區酒店預訂量、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門票銷量均比去年有所增長。與此同此,“大熊貓熱”也引發了購物熱,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大熊貓相關產品常被一搶而空。
“熊貓經濟”的狂熱究其本質,一方面得益于優質“IP”國寶大熊貓,另一方面是“IP”和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隨著文旅產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具有IP屬性、更有故事和情感附加值的文化和旅游體驗愈加受到游客的關注。如何打造、用好IP,成為服務游客新消費需求、賦能行業和地方旅游發展的新法寶。
聚焦優質文旅“IP”打造。IP價值是通過具像方式產生的,而IP轉化根本在于內容,內容源自區域文化獨特性。宜昌市作為屈原昭君故里、三峽生態名城,獨特的屈原昭君文化和三峽山水孕育出其4個文旅“IP”形象:豚憨憨、電能能、橙甸甸和粽滿滿,4位IP出現在各類文旅宣傳場景中,助推沉浸式體驗宜昌的全域旅游。優質文旅“IP”同樣離不開文化的淬煉、文化吸引力的提煉和再造。蘇州凝結“江南水鄉”城市文化內核,形成園林、評彈等一批文化符號,并擴展到文化符號衍生而出的文創產業發展中。
以“IP”賦能激發文旅市場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隨著文化與旅游的日益融合,“IP”文化的重要度日益提升,旅游資源的挖掘也呈現出越來越注重“IP”相結合的特點。文旅“IP”品牌,是一座城市的獨特符號,叫響城市文旅品牌,既是城市發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工程,也是發展全域旅游的戰略舉措。成都將“IP”大熊貓融入城市地標,有效提升地區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一批游客去往成都打卡旅游。文旅“IP”通過自身的特點吸引具有相似價值興趣主張的游客,在互動中不斷衍生出具有共情感和文化創意的產品,并與其它產業融合,形成可有效變現的產業鏈,最終促成目的地身份標簽與認同的文旅生態體系。
好的“IP”,是深扎人民群眾心智、心生向往、主客共享的形象錨點,銳化受眾的記憶點,形成長效的傳播,在本地落地生根,更好滿足民眾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品質需求,掀起一股“文創熱”“旅游浪潮”,激發文旅市場活力,讓鄉村、城市成為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均君(宜昌夷陵)
責編:詹薔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