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他寫的字誰都看不懂,一幅1000萬,現在都來上海了

    2021-12-30 12:37:22 來源:騰訊網

    他造了4000個字

    沒人能看懂

    卻一舉成名

    幾百冊古書和卷軸鋪天蓋地,巨大的書頁懸掛在天花板上。

    而當我細細察看書上的內容,卻發現里面沒有一個認識的文字。

    這是中國最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徐冰用4年時間創造的4000多個“偽漢字”,看上去酷似真字,卻沒有任何含義,就像讀不懂的“天書”。

    自1988年問世以來,《天書》第一次在上海展出。33年后的今天,它的四周依然圍滿了迷茫的觀眾,用眼神彼此試探:“你看懂了嗎?”

    這本無人能懂的書,一直深受海內外的熱捧,應邀在世界各地展覽,幾乎是中國當代藝術中被討論最多的作品。

    今年2月,甚至有一枚被命名為“徐冰天書號”的火箭在中國發射?;鸺獠坑M了《天書》中的假文字,讓人聯想到神秘的外星文明。

    雖然發射以失敗告終,但《天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言而喻:何止是“世界級”,簡直就是“太空級”的了。

    在國際藝術界,徐冰始終是中國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各種大獎拿到手軟,還是首位獲得美國創造性人才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的華人。

    拍賣會上,他的作品總會成為眾人爭搶的對象。《新英文書法》《鳥飛了》都曾拍出1000萬以上的高價。

    最近,他的個展《徐冰的語言》正在浦東美術館舉辦。

    我見到他時,他正在給觀眾做導覽,穿著一身黑衣,戴著標志性的黑色圓框眼鏡,微卷的頭發花白了大半,講話慢條斯理,有種儒雅溫吞的書卷氣。

    在美術館里走了一小時后,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自嘲道:“大家都覺得煩了吧,‘這人怎么那么多作品??!’”

    而他更愛自嘲的,其實是自己的藝術家身份。創作了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天書》后,他一舉成名,卻總是說,“不要太把藝術當回事兒?!?/p>

    01

    一個人,花了四年時間

    做了一件什么都沒說的事

    讓徐冰一炮而紅的《天書》,完全起源于一個偶然而瘋狂的念頭。

    當時的徐冰還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研,有天胡思亂想,突然決定要做“一本誰都讀不懂的書”。

    因為這個想法,他激動了好幾個月,整日泡在圖書館里翻閱古籍,跟著《康熙字典》研究漢字的構字規律。

    中國通用字總共只有3000多個,徐冰卻造出了了4000多個不存在的“假字”。

    為了讓這本書盡可能顯得真實、莊重,他認真挑選紙張、開本,又花4年多時間手工刻制了每個字的活字版編排印刷。

    那段時間,徐冰進入了一種苦行僧般的生活狀態。除了在中央美院教素描課以外,他幾乎取消了所有活動,每天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屋中,刻字刻得手腕劇痛,讓當時因肺癌住院的父親心疼不已。

    但徐冰卻很享受這個過程。《天書》制作得越精美,產生的荒誕感就越強?!按蠹視X得,這么漂亮的書一定告訴了我重要的內容,但其實它什么也讀不出?!?/p>

    80年代首次展出時,《天書》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批評它是“鬼打墻”。很多知識分子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老教授、老編輯來過很多次,就為了強迫癥似的找出哪怕一兩個真的字。

    有意思的是,當這件作品來到國外,它又收獲了另一種視角的反饋。

    當《天書》在美國一所大學展出時,“日本留學生以為這是韓國文字,韓國留學生以為是日本文字,美國學生以為這是真的中國字,中國的留學生以為是古代文字。”

    “在大家都無法解讀的偽文字面前,所有的人都變得平等了,因為大家都看不懂。”

    《天書》出名后,很多人開始用高深的理論剖析和解讀徐冰的假文字,其中最常提到的就是德里達的“解構”主義。

    徐冰不懂什么是“解構”。因為說的人太多了,他決定把這個理論搞清楚,“否則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但他至今還是沒能把德里達的書從頭到尾讀完過,他覺得這些學說繞來繞去的,“把本來簡單的事情弄得有點復雜了”。

    他更喜歡將自己的作品概括為,“一個人,花了四年的時間,做了一件什么都沒說的事情。”

    02

    從口香糖包裝紙

    到《告白氣球》

    如果說《天書》無人能懂,那么徐冰的另一代表作《地書》,則是誰都可以讀的書。

    大約從2003年開始,徐冰在世界各地做展覽,許多時間都是在機場度過的。無聊的時候,他注意到了機場里的各種指示符號。它們用圖像就能告訴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完成復雜的登機程序。

    有一天,徐冰看到口香糖包裝紙上的幾個小圖,簡簡單單就表達出了“請將用過的膠狀物扔在垃圾桶中”的意思。他突然想到:“既然只用這幾個標識就可以說一個簡單的事情,那么用眾多標識一定可以講一個長篇的故事出來。”

    從那時起,他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標識和符號。那是網絡表情才剛剛興起的年代,素材遠不如現在的emoji這樣豐富。經過7年的推敲和調整,這本書才得以完成。

    《地書》出版后,令徐冰頗為得意的有兩件成果。

    一是這本書大約已經有了10個國家的版本,而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譯;二是它很受孩子的喜歡,“大人看時要琢磨,而孩子一看就明白?!?/p>

    “我喜歡它的概念,它是超越地域界限、超越文化等級的。只要你參與當代生活,就可以讀這個書。”

    隨著標識符號的迭代,《地書》也在不斷更新。這次的展覽上,徐冰特意介紹了他和周杰倫合作的《告白氣球》。

    每句歌詞都匹配了對應的表情,讓年輕一代的觀眾一下子來了興趣。

    從誰都讀不懂的《天書》,到誰都可以讀的《地書》,徐冰一直有著“普天同文”的理想,他希望自己的藝術不拒絕任何階層的人。

    “事實上,這兩本書截然不同,卻又有共同之處:不管你講什么語言,也不管你是否接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上的每一個人?!?/p>

    03

    兩種文化

    一種文字

    徐冰并非天生的當代藝術家。

    他的父親是北大歷史系主任,母親在北大圖書館學系任教,徐冰從小就接受著很傳統的教育。

    小時候他學畫畫,最喜歡的畫家是法國的米勒和中國的古元:都和農民有關。在徐冰下鄉期間,他也經常給當地的村民畫肖像。

    有一次他把畫拿給老農看,沒想到對方很生氣,“他嫌我把他的臉畫了這么多黑道道。我解釋這是藝術,他說什么是藝術,便更生氣,恨不得要打我。”

    從那時起,徐冰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是把藝術和表現藝術技巧放在首位,還是把所表現的對象放在首位?

    也許也是這段時期的人生經歷,讓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親切的。

    大學考入中央美院后,徐冰學習的是版畫專業,后來又留校教授素描。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創作了《天書》,他可能并不會打開當代藝術的大門。

    1990年,徐冰應邀前往美國。剛來到異國他鄉,他的語言水平還很差,“就像思維已經是成人,但表達能力卻停留在幼兒,發生了錯位?!?/p>

    生活在兩種語言的夾縫中,讓他想到對英文也做一些實驗,最好是能將中英文結合在一起,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方法。

    有一天,他走在曼哈頓的街道上,看到了一個獨特的酒吧招牌,上面的英文不是從左到右橫著排列的,而是打破了常規結構,將字母寫成一堆。

    這種書寫形式,給了他創作《英文方塊字》的靈感。

    他將英文的26個字母,進行了一些外觀和筆畫風格的變化,使它們看起來就像是中國的漢字書法。

    作品在美國首次展出時,因為深感當代藝術和普通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徐冰特意設置了“書法教室”,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參與進來。

    教室中擺滿了課桌椅、黑板、毛筆和練字本等教具,觀眾入場后,可以按照字帖“教材”學習神秘的中國書法。而最終,他們會發現寫的其實正是自己的文字:英文。

    書法教室歡迎每個人走進去嘗試。“最后他們會發現,這是我自己可以讀的文字啊,就會有特別驚喜的體驗?!?/p>

    書法教室先后在世界上四五十個地方展示過,所到之處,總有意料之外的反響。

    不少學校向徐冰購買《英文方塊字書法入門》的教科書,希望開這門課,拓展孩子的思維;很多機構找到徐冰,希望他為他們公司題字。

    徐冰還曾收到澳大利亞教育部的一封信,希望授權將英文方塊字納入他們的“智商測定系統”中。

    甚至還有一個東南亞老板,在公司面試新員工時,會用英文方塊字給應聘者出考題,從而判斷這個人的思維是否活躍、有沒有幽默感。

    徐冰很喜歡自己的作品能在美術館之外有實用價值,而不是小圈子里的游戲。

    1999年,為了慶祝千禧年的到來,徐冰受紐約MoMA之邀,制作了以英文方塊字書寫的條幅:“Art for the People(藝術為人民)”。

    醒目的紅底黃字,正是中國國旗上面的兩種顏色。作品大約有4層樓高,掛在博物館門外,吸引了很多人駐足。

    徐冰從不諱言在中國的成長環境對自己的影響,這句似乎有些過時的宣傳口號,在他看來,卻塑造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

    “‘藝術為人民’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理念,這一理念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都是有價值的?!?/p>

    04

    用垃圾做鳳凰

    用監控拍電影

    2008年,徐冰接受了母校中央美院的邀請,回到中國出任副院長一職。他的創作也漸漸從文字語言的實驗轉移到了其它形式。

    《鳳凰》是他回國后的第一個作品。

    當時的中國正高速發展,光鮮的現代化建筑與建筑工人簡陋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之間的反差,讓他深受震撼。因此萌生了靈感:運用建筑垃圾、工人的生活用品等,創造一對巨大的“鳳凰”。

    “鳳凰”的每一塊材料都被勞動者的手觸碰過,它們雖然傷痕累累,卻自帶尊嚴。

    同樣觀照社會現實的作品還有《蜻蜓之眼》。他搜集了大量監控視頻,串聯剪輯成一部81分鐘的電影。

    這部被稱為“影史上沒有過的電影”,全程無攝影師和演員參與,所有素材來自無處不在的監控錄像。

    《蜻蜓之眼》和《鳳凰》在觀念上一脈相承。在現實世界,建筑垃圾會被清理,影像垃圾會被刪除。而徐冰注意到了這些我們從未多看一眼的人和物,將普通人的故事組合起來,形成了可以引人思考的作品。

    在徐冰身上,我們很少會看到高高在上的批判和說教。他為每一個普通人創作,也歡迎我們進入他的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他的作品。

    在他導覽的過程中,美術館里有很多游客正在和展品合影打卡,這似乎已經成為了許多人觀展的必備流程。我問徐冰怎么看待這種現象,他無所謂地笑了笑。

    “當代藝術變得越來越復雜,負擔越來越重。如果有的人要從我的作品中獲得打卡的特殊環境和娛樂性的東西,我覺得也挺好的啊?!?/p>

    文、編輯/strawberry

    圖片來自浦東美術館、徐冰個人網站、徐冰工作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基礎的才是最簡約高級的,4種大衣經典搭配,每種都可直接穿上身

    下一篇:30+女性看過來!今年流行“圓領毛衣”,簡約設計穿出氣質女人味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亚洲videosbestsex日本|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 国产 图片|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亚洲黄片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 亚洲午夜福利717|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国产av美女网站| 亚洲日本国产综合高清| 亚洲色成人四虎在线观看|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片苍井空|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你懂的|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亚洲依依成人亚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