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別墅曾經是中產男性的理想居住地,復式洋房和大花園一度也是成功人士的夢中標配。
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一些地方的郊區別墅卻漸漸沒有了人氣,別墅這種寄托了中產生活夢想的地方,變成了凄涼和蕭條的代名詞。
一束軍用手電筒的燈光打在破敗不堪的大門上,昏暗的天色中依稀可見門沿上曾經精心設計雕刻過的鐵藝花紋;
蒙塵的加長林肯停在車庫,上面滿是野貓錯落的腳印,房間中央的水晶吊燈墜落在地,散落的裝飾物呈現出詭異又破敗的美;
庭院中的噴泉早就干涸,植物變成了建筑的主角,半人高的雜草從房頂長出,爬山虎遍布整個外墻面,蔥郁的灌木遮蓋了原本的入口。
在豆瓣幾個熱門的廢墟探索小組里,三不五時總能看到廢墟愛好者們去“探險”后拍回的照片。
有些廢棄別墅群已經成為了同好之間口口相傳的知名打卡地,其中幾處別墅群之熱門,讓開發商不得不專門雇傭了安保人員駐守以勸返想來一探究竟的人;而有些只是發帖人路過郊區路段時偶然拍得。
這樣的帖子不僅定位在長三角與珠三角,北京、廈門、四川、重慶……關于廢棄別墅的探險,至今仍然流行在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愛好者之中。
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開車返回市郊的別墅家中,燈亮起后寵物搖頭晃腦地前來迎接——這個帶著一絲對中產階級的刻板印象的畫面,也許是很多人對于財富、成功、事業與家庭的平衡等關鍵詞最初的幻想。
海南三亞從90年代就開始在海邊修建起了別墅區
不必再共享樓道、電梯等公共空間,不會再有樓上樓下噪音、漏水的煩惱,寵物和孩子可以自在地在私人庭院中奔跑玩耍,更不用每天下班后開著車轉圈尋找停車位,人們關于居住在別墅中的幻想總是只有美好的一面。
而當中國城市的地產開發商真的在郊區地段蓋起了別墅群,迫切搬進去的中產家庭卻發現美劇中“一家一座小house”的生活模式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空間寬闊的別墅群選址大多都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雖說可以開車回家,然而郊區商業生活圈的豐富程度遠遠比不上市區,不僅外出就餐等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有時就連買個菜也得驅車前往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的市場。
而大空間房產的裝修、維護、清潔等又是一筆不菲的花費,原本以為只要花費房子本身的價格就可以享受到別墅美好小生活的城市中產真正入住后,才發現養護大面積室內外空間所需要的費用和精力都會令人心生疲憊。
而當一些家庭因為工作通勤、子女上學等問題選擇搬回市區時,卻發現曾經在開盤時極其搶手的郊區別墅房產出手極為困難,除了要面對高昂的稅費之外,房產的降價貶值也令想要轉手的業主頗為頭疼。
據公開信息顯示,杭州蕭山的一處別墅就從2012年時的1.38億降價了8300多萬,短短十年后二手房價已經相當于原價的四折,而依舊鮮有人問津。
當生活重心在城市的中產們逐漸發現繁華地段的大平層才是最適宜工作、生活、孩子求學的房產類型后,曾經火爆一時的郊區別墅逐漸被拋棄。
或是因為開發未能順利完成,或是因為業主逐漸搬離街區被廢棄,還有一些甚至是因為坊間流傳的古怪風水故事,中國城市邊緣的這些別墅群就這樣成為了小眾廢墟愛好者們的同好交流勝地、流浪人口的落腳點、以及野外動物遮風避雨的藏身之處。
上海的一處聚集了六七十棟獨棟別墅的廢棄區就是如此。地處交通頗為方便的浦東郊區,四周被成熟的別墅聚居區和高爾夫球場等環繞,房型多為300-400平米的三層建筑結構,原本該是極其容易完成開發出售的。
但就在這片別墅區即將進入外墻裝飾階段之際,開發商卻稱其資金鏈斷裂撤離。從此這片主體結構均已建造完成、未安裝門窗的毛坯房就這樣靜靜佇立在距市區不到40公里的土地上,變成了滬上廢墟愛好者們必去打卡到此一游的低難度級別“景點”。
而關于風水故事的傳說也在網友們一次次探秘和夜訪拍攝后被越描越黑,原本價值不菲的房產因為開發不當,又有靈異故事加持,就這樣被徹底廢棄。
相比較于未完成開發的別墅被廢棄,那些已經部分完成出售、已有業主入住后又重新被廢棄的別墅被拋棄的理由更加真實又引人思考。河南信陽的一片別墅區原本集中出售給了當地某機關的領導階層,但后來因為聯排別墅居住起來問題重重、整修費用過高,并且交通、購物等不方便,聚集于此的業主陸續搬回城市,最后留下的幾戶也因為街坊鄰居的離開而選擇撤離。
而出類似的原因,即使是在香港這樣寸土寸金的地界,豪宅林立的太平山頂上也出現了空置的別墅。據探訪者觀察,別墅中內飾整齊完好,地板和家具均看得出經過了精心打理,但因為香港新老富豪交替、內地買家入住等原因社區中已然換了一批人,房子大概是因為喪失了其原有的社交屬性而被主人拋棄。
在別墅區逐漸廢棄后,由于無人管理也沒有責任方及時收尾,大片閑置的住宅區域發揮出了各種各樣的功能。深圳龍崗的一片有一百多棟廢棄別墅的別墅區就變成了“蝸居族的天堂”,物品的擺放顯示出明顯有闖入者將這些別墅當做了自己的臨時住所。
深圳龍崗區的一處廢棄別墅區被蝸居族占領
而在海南海口更是有空置別墅被人拿來改建成非法的養豬場,最后因為沒有任何防污處理對附近的生態環境及水體造成巨大影響而被專項巡查中的干警取締。而那些雖然閑置但其實尚有業主的別墅也難逃被破壞的命運,不少都成了盜竊者的“進貨點”——和廢墟探險愛好者一樣,盜竊團伙內也會互通有無,很快發現被空置而物品尚未搬走的偏遠豪宅并將其洗劫一空。
而這樣的情景在鄰國日本已經完全演繹過一遍了,最后隨之而來的“房產泡沫大破滅”的結局難免也會讓似乎在重蹈覆轍的國內房地產市場產生一絲擔憂。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政府為了遏制日元升值推行了低利率政策,導致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價格飛速上漲。
而日本民眾當時也認為,按照日本國內人口眾多而國土面積狹小的情況來看,房價一定會持續上漲。雖然這樣的論調在今天看來非常不可思議且不符合常識,但是在泡沫經濟時代人人都篤信房產永遠不可能降價,大家也都爭相積極購買東京周邊的高級住宅區。
電影《千與千尋》中也暗示了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時代的地產開發現象
直到房產泡沫破碎,城市發展讓生活圈愈發聚攏于市區,人們才發現曾經曾經住滿了上市公司高層、中產家庭的市郊獨棟社區已經變成了城外的“幽靈城市”。
那些前業主去世后繼承給子女的房子因為子女不愿低價出售、而自己因工作等原因并不能來此居住而空置,周邊配套的商店紛紛停業,基礎設施也逐漸老舊,就連往返于住宅區與市區的公共交通班次也開始減少。
除了一些高齡老人,年輕人大多不會選擇住在這樣的街區中,從前炙手可熱的近郊高檔住宅區域逐漸喪失了活力。
曾經和中國人一樣喜歡買房子的日本人在泡沫破碎后對房子與土地變得避之不及。
無論是用來自住還是投資的房產,在如今繼續持有不僅不會帶來預期的收益,甚至可能在房產不斷貶值的同時還需要繳納各種稅費和維護費用來“供養”房子。固定資產稅、物業費、維修管理費……面對老一輩留下來的土地和房產,不少年輕人甚至覺得是一個負擔,而老年人們也盡力不把這樣會倒貼錢的資產留給后代。
也是因此,日本被劃定為“所有者不明土地”的比例高達20%,無力負擔繼承稅等費用的子女也通常不會去認領和維護所繼承的房產。就這樣,在日本的近郊越來越多空置、年久失修的破敗“鬼宅”出現了。
雖然郊區豪宅的命運各不相同,中國城市的房地產數據卻仍在不斷上漲。“中國是否會重蹈日本房產泡沫的覆轍”的話題也因為被探討了太多次,已經從最初的發人警醒變得不痛不癢。
參考來源:
觀點:珍愛生命,遠離郊區別墅!
鳳凰網房產杭州站:業主血虧!獨棟別墅四折出售 依舊遭冷落
搜狐: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后遺癥:年輕人拒絕繼承,老年人急著出手
工商時報:賣不掉的老豪宅
撰文:盆栽
編輯:Sebastian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