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十分著名的詩句,它所描述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同時,也體現了玉壺的純潔的特點,也比如人十分的清廉。在古代,用冰潔的玉器制作成玉壺十分的精致迷人,它們各有特色,而且蘊含不同的民族特色,也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白玉羊首瓜棱式銅鑲琺瑯提梁壺
這個瓜棱式提梁壺由上等白玉制作而成,白玉細膩文雅,且光澤度較低,整體較為精致。提梁壺的外形設計成了瓜瓣的形狀,壺身由12片瓜瓣的形狀組合而成,白玉經過細致的雕刻和打磨,被分成了均等的12瓣,壺的蓋子也和壺身相呼應,壺口設計成了羊頭的形狀,極具有造型感。壺的頂端是由銅鑲嵌琺瑯制作的,具有極高的耐用性和收藏價值。
白玉壺口的位置雕刻成了精致的羊頭形狀,整體形狀十分精致,栩栩如生,頭部、嘴、胡須,眼睛甚至是牙齒都打磨得十分細致,每一個小細節都處理的非常到位。壺的表面雕刻了花的形狀,在提梁壺的上端,還搭配了銅制的裝飾,精致的做工也為壺增加了特色。這個壺不管是在用料上還是做工上,都花費了非常多的精力。在用料選擇上,它選用了上等的白玉材料。后期的雕刻以及打磨也非常仔細,這個提梁壺是清朝的宮廷用品,后來被一名美國富商納入囊中。
除此之外,這個提梁壺的造型也非常的特別。在設計時以銅為手柄,壺口的形狀采用了鉚釘設計,將銅柄和白玉壺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在清朝時,這種設計已經非常常見,這個白玉壺也受到了乾隆的喜愛,在當時還有兩頂和其造型相似的提梁壺。這兩個提梁壺之一已經被放在了北京博物館,而另一件被一名電影制作人奧斯卡獲獎者約翰.伍夫爵士收藏。
唐代盤口圓腹壺
1956年時,河南洛陽某一地區曾經出現了一個圓腹壺,這個壺出自唐代。這種斂口的設計在當時并不少見。在唐宋時期,很少有這樣的設計,直到元代之后,才逐漸多了起來,在明清時期時,這種設計已被民眾所廣泛接受。這個壺也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玉制壺之一,作品很是精妙。
青玉瓜棱執壺
這只壺出自清朝,現在已經被收藏于北京的博物館。壺的高度達到20多厘米,口徑在13厘米左右,它的足徑有9厘米。和前面兩個壺比起來,這頂壺的高度較高,整體設計成了橢圓形,直頸的設計在當時也比較少見。這個壺的上面還刻有四個字,整體呈現出濃郁的綠色。這個壺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在北宋時期非常流行,這種四瓣瓜棱壺,這個壺的出現也為現代研究提供了極高的參考價值。
白玉三羊執壺
同樣出自清朝,這個壺的高度在十厘米左右,口徑在八厘米左右,足徑在6.5厘米。這個壺同樣是由優質白玉制作而成,白玉的純度較高,沒有任何的瑕疵。它的形狀設計成了圓形,在壺的兩側分別雕刻了壺柄和羊頭,羊頭的設計十分精巧,微微揚起的羊頭口部通透,除了有著獨特的外表之外,它的使用價值也比較高。
不過,在古代的時候玉執壺并不是用于使用的,多為擺設品。同時它的款式樣式也比較復雜,在當時很多人都喜歡將羊的造型和玉壺相結合,除了玉器之外,青銅器以及陶器中常常會出現三羊。除了外觀較為活潑之外,同樣有著美好的寓意,之所以會將三羊設計進日常的器具中,就是為了迎合其寓意,俗稱“三陽開泰”。
玉壺這種舊時王公貴族的奢侈品,到了今天,被玉雕師雕刻成為新的藝術品,這種風雅之物悄然出現在喝茶的圈子里。每當人們細細端詳那玲瓏別致的翡翠玉壺,都是對古代玉壺的致敬。
本文來自于珠寶鑒定師媛媛的原創,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