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生到現在轉眼已經2年了,不戴口罩似乎是上個時代的事情。
2019年以前,大部分人還是裸臉狀態,口罩屬于特定人群:
稍微有點名氣的明星,在機場等公共場合會戴著口罩;
混嘻哈圈的潮流人士,一年四季都在下巴那卡個黑色口罩;
有美女意識的人,上早課沒來得及化妝時、下樓扔垃圾時、物理防曬時,早就養成了順手戴上口罩的習慣;
工業化進程領先的大城市,那時的人們自覺帶口罩,還只是為了防霾...
兩年后,我們已經適應疫情常在的生活,隨便一件衣兜里都能掏出一兩個口罩;
從疫苗的第一針第二針,再到加強針,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檢測,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以至于我們現在看到電視劇里人群聚集還不戴口罩的場景,會下意識的緊張,但轉念一想,這不就是我們曾經普通的日子嗎...
人類就這么被追著趕著進入了口罩時代。
2019年出生的孩子,有的現在也快三歲了,在他們小小的世界觀里,戴口罩就是這個世界的第一映像。
前陣子看到有人說,戴口罩把耳朵戴得有點“招”,叔作為一個審美博主,DNA動了,盲猜一波口罩時代下,人類面孔的發育趨勢:
最主要的是耳朵,口罩繩對耳廓具有向前的拉力,耳廓會略向外張并整體向前伸張,耳廓上緣受擠壓下降,耳位降低,同時下緣受擠壓上升、耳廓形狀變短。
口罩上緣擠壓眼裂下緣,改變眼部形狀和角度,口罩邊緣擠壓頰部,可能表現為臉頰外輪廓擴張變形。
鼻梁作為面部最高點,與口罩存在一定吻合,疫情時代出生的幼兒,面中發育速度減緩,鼻梁高度可能會降低,對他人面部表情的識別度降低,但對眼神認知的靈敏度會大幅度提高。
除了面孔可能會發生的改變之外,更清晰可見的是疫情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的選擇。
比如現在出門,不戴口罩像在裸奔;電梯等封閉空間內陌生人之間的短暫相遇,雙方會自覺站到相對最遠的距離上...
當疫情漸趨平緩時,或未來疫情結束后,我們的日常生活仍會留下疫情的痕跡。
所以今天美學院久違的時代審美系列,氧叔繼續帶大家見證,口罩時代變遷下的審美態度。
01:疫情之下
迄今為止,所有受疫情影響的國家、企業和消費者,都或多或少降低了購買時尚品的欲望。
2019年以前,人們對美的態度非常“短期主義”,美的感受常與快感掛鉤,像閃電一樣在腦子里驚鴻一過就好,管它之后留下的是虛空還是一地雞毛。
不可否認短暫的樂趣固有其美感,但如今,我們對時尚的理解更傾于長期主義,即刻意與潮流保持一定距離,不主張“立即消費、用過即棄”。
關鍵詞1:休閑、居家、簡潔
首先因為疫情期間,居家的時間變多,外出聚會的時間變少,所以在選衣服時,對舒適度的需求遠大于裝飾性的要求。
勒得人喘不上氣、穿一次就貶值的時尚單品,遠沒有休閑、居家的單品利用率高。
休閑運動風格是大勢所趨,不過17、18年流行的潮牌還是像supreme、off-white這種比較花哨的樣式。
而這兩年爆火的潮牌ESSENTIALS,摒棄浮夸張揚,主推純色基礎款休閑服,比如T恤和衛衣,備受青年人喜愛。
每年出三季,即便永遠都是這幾個顏色來回用在不同的款式上,但就是會讓人一直剁手。
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不再一味追求夸張艷麗的造型,轉而試圖用更為舒適休閑的風格抓住消費者目光。
比如一向以炫目羽毛和亮片聞名的英國品牌16Arlington,也一改往日浮華精美的風格,以較為樸素的松緊腰帶作為主要元素,并引入針織品。
疫情前的主打風格
疫情后的主打風格
此外,隨著未來20%-30%崗位會設置為“居家辦公”,許多時裝品牌為在設計時突出人們上半身的裝飾,以便人們在參加視頻會議時更能顯示頭飾、脖領等上半身的時裝。
2021年的米蘭時裝周上,Prada把徽標放在了領口處
關鍵詞2:健康、防護
這場疫情讓大家認識到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即使在家,也盡可能多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尤其是在我國較好地控制住疫情之后,大家穿著運動服健身打卡成為常態,全民健身也將成為發展趨勢。
因此,人們對居家服、運動服等這些伸展性好、舒適度高的服裝需求逐漸增加。
滑雪服成了新的網紅比美賽道
很多運動品牌炙手可熱,即將迎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
比如做瑜伽褲起家的lululemon露露檸檬,兼顧運動和時尚,疫情期間逆勢增長。
營銷和推廣也很給力,現在儼然是新中產高知獨立女性群體的代名詞,甚至被稱為“瑜伽界的LV”。
這次冬奧會加拿大的隊服就是由lululemon設計的,很多人說這是奧運會史上最好看的隊服,大家覺得它會爆嗎?
關鍵詞3:理性、慢時尚、可持續
疫情也導致了消費者觀念的改變,從非理性消費逐漸轉變成務實消費,大家逐漸開始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支出。
即使在疫情好轉的后疫情時代,人們也并沒有像想象中進行報復性消費,反而轉向報復性存錢。
乘著反消費主義東風起飛的半佛仙人
當人們開始縮減不必要消費,進行消費降級、消費欲望縮減等轉變,時尚行業首當其沖的要屬快消品牌。
這些產量過高、供應鏈過于復雜的快時尚品牌,生產銷售嚴重受創,甚至被迫關店。
與之相對的“慢時尚”逐漸興起,經典、持久、環保,更慢的生產周期、更公平的工資和更低的碳排放量,更注重服裝面料和功能性,更關注實穿性和舒適度。
異質拼接也成為可持續理念下新興風格之一,通過前后反差、同質異色拼接等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款式設計的趣味性和視覺效果。
既滿足人們對于服裝個性化的需求,又注重不同面料的視覺反應和實用性能的呈現,還能表達出不同的穿著風格,一衣三雕。
在色彩方面,疫情造成的經濟動蕩對人們心情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而心情又直接或間接決定了衣著色彩的選擇。
即使潘通每年都發布了鮮艷亮麗的流行色,但是消費者最后大多都會理性選擇那種看起來較為低調的色彩。
潘通發布的2022年度代表色,長春花藍
耐臟、耐看,容易搭配、不易過時,可持續穿著的顏色,反映出疫情期間經濟蕭條,人們壓抑悲觀的心理狀態,以及理性消費的心態。
時裝周vs現實生活
關鍵詞4:修復、舒緩、重建
疫情期間,整個社會更加關注內心的豐盈、平和。
人們居家隔離的日子,也從一開始的焦慮、恐懼、壓抑,到逐漸接受并積極面對,努力把隔離的生活當做一種愜意浪漫的閑暇時光。
居家隔離、花式自娛
疫情時期的時尚自然承擔著“舒緩心靈”的任務。
甚至有新的詞匯:sadwear(為情緒而穿),專門指一種服裝款式,在我們難過的時候,特別是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能讓我們感覺好點兒的衣服。
還有這兩年大受歡迎的“Cottagecore新田園風格”,以天然纖維為主要材料,針織或編織為主要工藝,大地色系為主色系,鼓勵被疫情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適時放松神經。
國外網紅流行遛馬、養雞
這個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南法品牌JACQUEMUS,20年以薰衣草花田作為秀場,21年以麥田做秀場,甚至超越BURBERRY和LOEWE這些老牌時裝,成為熱捧品牌,大受歡迎。
關鍵詞5:虛擬、失真
疫情加快人類社會進入全真互聯網時代的進程。
借助VR、AR和MR等虛擬技術,人們對美的體驗將徹底進入虛擬化,虛擬藝術館、虛擬秀場、結合算法和RFID技術,還有智能搭配推薦的虛擬試衣間...時裝業與高科技結合成為大勢所趨。
Moschino,提線木偶的時尚世界
現在連視頻美顏也逐漸日?;斆涝絹碓匠蔀橐环N數字化體驗,現實中的真實之美更加可貴。
韓劇《影子美女》,講的就是現實中平平無奇的女孩,通過P圖成為77萬粉網紅的故事
上述五點關鍵詞,是口罩時代看得見摸得著的審美現象,而美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疫情下的美學,承載著呼喚美好人性回歸的使命。
02:悲的超越,美的升華
有人刻意隱瞞病情、有人發燒依然蒙混過關飛回國、有人擔心感染而殺害寵物、有人拿剛生產的口罩擦鞋、有酒店拒絕為湖北人提供住宿...
疫情時代的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密切相關,與“丑”相對的,是人性之美的光輝,一是大愛:
白衣天使逆向而行,在病毒活躍的地方忙碌穿梭;
政府官員雷厲風行,在死神潛伏的危險疫區指揮檢查;
各路記者在第一線采訪報道;快遞小哥在忙碌地發貨送貨;
90后在非典時期還是懵懂的見證者,這次就成為抗疫的主力軍...
他們不是銅頭鐵臂、也并非刀槍不入,他們也是凡胎肉體、也是血肉之軀,他們的身后也有白發蒼蒼的老母,嗷嗷待哺的幼兒,這時卻表現出一種超越戀情和親情的博愛,驅散了我們恐懼的烏云。
人性之美,二是抗爭:
人類已經不止一次面對這深不可測的吞噬生命的黑洞。女媧補天、諾亞方舟的神話傳說,是原始社會世紀災難給我們留下的痛苦記憶;14世紀的黑死病,新航路開通后的天花...
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把人類置于“達摩克利斯之劍”下。
但人類對待一切災難的態度是抗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你可以打倒我,但你無法打敗我,打倒的是軀體,打不敗的是精神。
非洲的干旱誕生了埃及文明;洪水的災難沖刷出蘇末文明;熱帶森林的困境迫出了馬雅文明;海洋的挑戰托起了米諾斯文明…
有人在悲劇中失敗、沉淪、滅亡,就有人在悲劇中誕生、前進。無論疫情多么兇險,人類都持有積極應對的態度,抗擊病毒的精神就是對死亡的蔑視,對生命的向往。
也正是這場疫情,讓全世界的人們真正體會到“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疫情無國界,病毒不分膚色和國籍,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在全球蔓延的疫情下置身事外。
03:后口罩時代,美是積極
新冠肺炎疫情自從中國武漢爆發以后,立馬有21國對中國抗疫工作施以人道主義援助。
中國人在自然災害的考驗面前,仍給出了最出色的答卷,物資支援能力、社會動員能力和民眾心理承受能力,3方面的表現都堪稱典范。
現在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國外的疫情卻在快速擴張。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什么是大國的擔當:
中國提供了20億美元援助,向150多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抗疫物資援助;
為全球供應了2800多億只口罩、34億多件防護服、40多億份檢測試劑盒;
向80多個有急需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個國家出口疫苗…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我們為國內控制住疫情而喜悅的同時,也為國外疫情的蔓延而擔憂,并真心希望各國能夠盡快控制住疫情。
被疫情偷走的兩年,也是與口罩相伴的兩年,但人們的生活不會停滯不前。不如把這次疫情,視為建立新生活模式的轉折點。
多喝水、勤通風、飲食均衡、早睡早起...這些眾所周知的健康行為,如今再一次被搬到了臺面;
自律的生活方式,修煉的不僅是身體的免疫力,更是一種積極應對困境的心態。
良好的健康意識、衛生習慣不僅對于新冠肺炎疫情起到防范作用,同時也普遍適用于預防多種傳染性疾病。
人們的健康認知和健康意識將持續影響生產行為,如發展生態綠色產業、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從環境保護的根源上構建美好生活...
在看起來支離破碎的活動中,我們逐漸達到知行合一,完成生活方式維度上的確立。
從最初的“不得已求變”,直到現在,我們已經能從容不迫的邁向后疫情時代的“新世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