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在2019年FIRST電影節上,有一段呼吁“市場上給中年女演員多一點機會”的發聲。后續,一些市場還不錯的女演員們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闡述,緊接著網友們也加入了這場討論。
可是在觀眾玩梗的時候,總有些“老實”的演員悄咪咪地在市場夾縫中,好好演戲,像是每天打卡上班的人,把表演做成踏實的工作。畢竟,在仍舊以白幼為主流的審美市場上,大部分中年女演員的機會確實不多。
但事實同樣證明,群嘲和網絡梗改變不了一個好演員,更無法阻止真正的觀眾對一個好角色的肯定。現在,有一些功底扎實的老演員正在用角色證明,優秀的中年女性角色的魅力,不論你是個農婦還是精致麗人。
(資料圖片)
中年女性角色的春天來了嗎?好的女性角色跟年齡無關,我們更愿意問,新女性角色的春天來了嗎?不同于以往熒幕上傳統的女性角色,她們配合男性的塑造,她們的困境來自于男性,新的女性角色擺脫了兩性之間無聊的情感拉扯,而投向自身,關注更加真實細膩的女性內心世界。
今年的爆款黑馬是由兩位女演員主演的電影《媽媽!》。熒屏奶奶吳彥姝和“女兒”老戲骨奚美娟一起講述了一個特殊的親情故事——85歲的老母親照顧患上阿茲海默癥的65歲的女兒。
這個跳出常規思維的戲劇化故事展現了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笑中帶淚的情節:母親像照顧幼兒一樣給女兒喂飯;母親推著坐在輪椅上女兒;忘記密碼進不了門時,母親敲碎玻璃跳窗開鎖;在女兒被污偷竊時,是母親挺身而出與人大打出手。
在如此輕易便可引發觀眾淚奔的故事里,導演沒有刻意煽情地讓你哭,更多是在生活的巨變和壓力下讓我們看到女性的巨大能量,沒有退縮,沒有悲切,沒有絕望。吳彥姝飾演的媽媽對女兒說:“我退休二十年也休息了二十年,本來覺得活夠了,你又無意當中挽救了我。”
吳彥姝憑借這部電影拿下了北影節的影后桂冠,無可置疑。兩位女性的表演渾然天成,仿佛鏡頭不存在,她們就是這樣一對特殊又普通的母女。
其實,除了演技之外,兩個女性角色的設定本身更加珍貴:她們不是兩性中的女人,她們不是愛情片中時刻散發著荷爾蒙的女性,更不是男性視角中的女性,她們只是女性,作為單純而獨立的人存在的女性個體,散發著人性本性中的珍貴與閃亮,這種也許就是我們期盼的新女性角色。
新女性角色的出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仔細回想近年來的影視作品,可以發現幾個明顯的過程。
一開始,是角色翻轉,反客為主。這種女性對男權主義的壓迫有深刻的體會和憤慨,不惜以各種方式加以反抗;或認定女性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差,常以其超群出眾的成就凌駕于男性之上,甚或“以其道反制其人之身”地對男性施于壓迫和制裁。它以“女尊男卑”的關系式對傳統兩性關系作了180度的翻轉。
我們應該很熟悉這種模式的女性劇,大女主劇也基本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立意的,一開始確實鼓舞人心,像是《歡樂頌》,或是極端調轉兩性狀態的《傳聞中的陳芊芊》,讓男性懷孕生子的日劇《檜山健太郎的懷孕》,但最近的很多劇開始走喊口號的形式主義,為了反抗而反抗,為了顯示獨立而降智劇情,也是大女主劇逐漸式微的原因。
接下來,女性角色開始進化為保持特性,呈示自我。這類女性角色并不否認男、女之間客觀存在的差別,但卻不承認所謂男優女劣的傳統認定,因此順應自然地保持著女性諸多固有的特質,并以此顯示了女性“自我”的存在和價值。它顯現的關系式是兩性的“并列”。今年熱播的《夢華錄》就有幾分這種味道,以及非常優秀的《我的天才女友》《俗女養成記》更是深刻的討論了女性的內心自我的成長和蛻變。
或許未來我們可以看到下一種新女性角色,她們不再負責回答催婚催生、職場歧視、出軌家暴這種老套的問題,也許那個時候這些也不再會成為困住她們的問題,一切將從非性別主義的角度出發,去討論情感、工作、生活。
就像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的“一個女研究生該不該因為生孩子而休學”,本來是非常個人向的選擇,卻再次引起了關于生育成本、關于性別的爭論。如果剝離性別,把這個問題變成“一個研究生該不該為了孩子而休學”或者“一個人該不該為了當下更重要的事而放棄學業”,人們又會如何回答?
回到開頭的問題,新女性角色的春天來了嗎?我們帶著美好的期望,相信是的。
撰文:美江,圖源:微博、視頻截圖
上一篇:世界快訊:隨SAINT LAURENT遁入巴黎的良夜
下一篇:焦點日報:今秋流行的鞋,真洋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