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黃金有價玉無價”,從冰清玉潔到完璧歸趙,自古中國人就對包括翡翠在內的各種玉石,有著獨有的偏好。但別誤以為喜歡這些玉石只是老年人專利,還記得前陣子被“喜歡翡翠的年輕人變多了”話題屢屢刷屏的社交網絡嗎?如今打開各種流媒體,玉石的魅力也在通過各種賬號的推廣,被更多人所接納。
本期“搜狐時尚課”,我們特邀了兩位對于翡翠玉石知識頗有見地的專家,包括資深翡翠文化講師賈曉峰老師,以及特邀玉石文化主持人慕飏,在一個滿是國寶級大師作品的“以心琢玉·玉見華章”七彩云南玉雕藝術空間內,向大家揭秘有關玉石雕刻藝術的魅力所在。
根據賈老師的介紹,中國的玉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已經有超過8000年的歷史,從“神玉時期”用于祈福、祭祀的玉龍、玉琮,玉璧,到“王玉時期”用于展示統治階層權力的玉璽、玉衣,再到如今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民玉時期”最常見的玉鐲、玉牌,玉文化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歷史,從文化、著裝、日用等多個維度影響著我們中國老百姓的習俗與喜好。也正因如此,在中國,很難有另一種珠寶像玉石這樣,有如此多元的寓意,和在中國人心目中難以取代的文化蘊涵。
【資料圖】
經過了八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國人對于玉石的認知、對于工藝的演進,實際上也是在一直不斷的發展,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雕工藝是中國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傳統工藝之一,更于 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采用電動加工之前,將玉石從看上去平凡無奇的原石,雕琢成光彩熠熠的瑰寶,我們的一代代工匠始終都是在水櫈上進行加工打磨的——這一發明在明代《天工開物》中已有記載,至今已流傳了幾百年。
在賈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也欣賞到了位于玉雕藝術空間中所收藏的一臺悉心保護,收藏完好的珍貴水櫈,據悉,這臺水櫈主人叫王德周,是云南騰沖縣翡翠加工的一代名師,老人在這臺水櫈上度過了六十余年的琢玉生涯。2002年,他托人將這臺機器贈送給了七彩云南。如今,這臺水櫈依然能夠完成解玉、磨玉、打孔、拋光等全部的翡翠加工過程。踏板帶動機器轉動進行打磨,由于翡翠硬度大,所以切割時,還需要在邊緣涂抹黑色金剛砂才能完成打磨的過程。
而在這一空間中,除了有水櫈這樣珍貴的,中國玉石手工藝加工中不可或缺的見證者,更匯集了八個系列( 大師精品、山水勝景、仿古器皿、儒釋道文化、五福臨門、花開富貴、生活玉器、吉祥瑞獸),200余件玉雕藝術作品。其中包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崔奇銘,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有“瓶爐圣手”之稱的張春風,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楊文雙,海派代表雕刻大師許海東等十幾位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的代表作,更有6件作品榮獲歷屆中國玉雕奧斯卡——“天工獎”。在此展出的作品精彩紛呈,具有很高藝術觀賞價值,也經由這些作品,賈老師能向我們分享欣賞、感受玉石手工藝之美的種種方法、心得。
《滿載而歸》 作者:崔奇銘
首先介紹的作品擺件由翡色和翠色組成,翡翠一詞本身就代表了黃加綠兩種顏色。下沿為紅翡上沿為黃翡。此擺件有兩大難得,一是料好,色澤艷麗,少有好料;二是出身名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崔奇銘。賈老師向我們科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我國國內最高榮譽,由我國輕工業部評選授予,全國11各行業共六百余位獲此榮譽。
整件作品主題為美人魚,翠色部分雕刻人魚飄逸的長發與婀娜的身姿,人魚左手托有一寶珠右手托著下巴,海草隨波擺動清晰可見。翡色部分運用俏色巧雕,雕刻珊瑚形象,栩栩如生。海洋題材的作品更是運用到硨磲充當底座,被譽為“貝殼之王”的海洋生物也是佛教七寶之一,除極高的藥用價值外也有鎖心、安神之效。美人魚這一相對新穎的題材,體現了古老工藝與現代潮流的沖撞。
這件采用滿色翡翠原石立體雕刻而成的“蓮童垂釣”,天真活潑的小童立于蓮心,執桿引得兩尾紅鯉魚咬勾。黃色部分巧雕兩尾金魚,白色部分一個童子手握竹竿。竹竿被兩位金魚壓彎,童子也順帶腳尖翹起,可見這兩尾金魚非常肥美,趣味十足。蓮本身是至上高潔之物,可以說這件物品兼具趣味創意和美好寓意。
在欣賞一件件珍貴作品的過程中,賈老師也不忘為我們科普著關于翡翠玉石的基礎知識,對于很多網友提出的,如何評判翡翠價值的問題,賈老師講到四大標準:“種”“水”“色”“工”。
“種”,代表細膩程度。翡翠的種頭可分為玻璃種、冰種、糯種、豆種四類,玻璃種最佳,屬于極品翡翠,質地細膩、結構緊密,透明度高。豆種最次,明顯可以看出晶體粗糙,沒有光澤感。“水”,代表透明度,一般分為五種類型:全透明、透明、半透明、微透明和不透明。有足夠水頭的翡翠看起來晶瑩剔透,水嫩透明。“色”指顏色,翡翠以綠為貴,其次是紫、紅翡、黃翡,還有飄花、無色以及墨翠等等。其中“綠”也分為濃、陽、正、均。濃:指的是顏色的濃艷度;陽:指的是翡翠顏色的鮮亮程度;正:指的是翡翠顏色的純正度;均:指的是顏色的均勻度。“工”指工藝對其附加值的印象很大,尤其是大師對于工藝的加持。
正如這件天工獎的獲獎作品,就可謂是四大標準的一種集大成者的詮釋,四色翡翠共生一塊原石實屬難得,黃色部分巧雕為一束梅花,漫天大雪將樹壓彎,下方為孟浩然騎著毛驢踏過灞橋,漫步山水間尋找靈感。作品層次感鮮明,遠山近水,人物立體,意趣盎然。“尋梅不憚路程賒,行遍山邊與水涯”。我們對美的追求,不但要看,要賞,要探,更要尋。千百年來人們對梅花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雪梅精神的贊美,成就了今日之踏雪尋梅。
根據原石的材料,工匠們更需要借由自己的巧思,方能將選材物盡其用,正如此擺件由兩塊翡翠組成。出自一塊原石的兩塊料相互輝映、遙遙相望,可謂是一副傳世翡翠畫卷。亭臺樓閣、花草樹木、人與自然無不精巧生動。
經過了這次玉雕空間的探索,你是否也對與工藝美術大師們嘔心瀝血之作,獲得了一些嶄新的認識呢?玉雕藝術不僅是時代背景的反映,也是“物以載道”的體現。“取天然之形勢、得天然之神貌”,只有感受到作品中那,飽含豐富的精神意蘊,注重情緒的傳達和精神的導引,你才能讀懂大師們的感情,真正意義上看懂這些作品中壯懷瑰麗的魅力。
SOHU?FASHION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