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統計發現奢侈品牌在疫情后的頻繁漲價而帶來的利潤增長已經超過150%
作者 |?周惠寧
全球經濟緩慢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具有“凡勃倫效應”的奢侈品價格仍在持續高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時尚商業快訊,全球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日前在接受CNN專訪時表示,全球經濟正面臨衰退,建議人們在未來幾個月里捂住荷包,推遲購買新車、奢侈品等高價產品。與此相反的是,奢侈品牌正掀起今年第三波的漲價潮。
Chanel于近日再度上調手袋售價,經典款小號CF手袋價格從5.86萬元人民幣上調至6.19萬元,突破6萬大關,中號CF手袋價格則從6.27萬元漲至6.65萬元,大號CF手袋更是上調至7.55萬元,逼近愛馬仕鉑金包的官方定價,與2019年初的價格相比漲幅高達84%。
出于對原材料和生產成本變化的考慮以及市場對鉆石、黃金的需求不斷增長,Chanel本月還上調了珠寶和腕表產品的價格,但未透露具體的漲價幅度。值得關注的是,新版Chanel APP和官網已取消產品標價。
圖為網友整理的Chanel CF手袋價格漲價對比圖
《環球時報》也援引Tiffany工作人員消息,Tiffany鉆戒類產品已進行新一輪漲價,中國市場的漲幅區間為20%至59%,其中一款T系列手鐲的最新價格為2300美元,較8年前剛推出時的1500美元上漲逾53%。
有業內人士指出,Tiffany的漲價主要發生在被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收購后,部分系列的價格比2020年上漲了7%至13%,均價在530美元以下的銀飾類珠寶產品的占比有所減少。
Louis Vuitton、Dior、Celine和Fendi等隸屬于LVMH的奢侈品牌今年同樣對產品定價進行了多次上調。LVMH北美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Anish Melwani在接受Quartz采訪時直言,“按照歷史標準,今年的貨幣走勢完全是瘋狂的”。
另一奢侈品巨頭開云集團核心品牌Gucci在10月26日上調了歐洲產品的售價,漲價頻率從此前的一年兩三次變為半年兩三次。同屬該集團的Bottega Veneta第三季度的產品價格也悄然上漲,幅度在10%左右,Saint Laurent、Balenciaga等品牌近兩年也加入了定期漲價的行列,在提升自身價值的同時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
而隨著歐元價值在7月跌破1美元,愛馬仕在7月罕見表示將對歐洲產品價格作出調整,并表示明年的漲價幅度將從此前的2%左右上調到5%至10%。作為表現最穩健的頭部奢侈品牌,愛馬仕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也嚴格遵循了一年漲價一次的定律,但為了縮小通脹導致的不同市場之間的價差,愛馬仕只有漲價一個選項。
愛馬仕憑借兩款手袋建立奢侈品帝國,可以說是奢侈品商業的神話
奢侈手表品牌勞力士近日也悄然在歐洲市場提升了全線產品的零售價,幅度為4.38%至5.45%不等,熱門款的迪通拿直接上漲5%至1.46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0.4萬元。這已經是勞力士今年第三次漲價,第一次是在今年年初,平均漲幅為4%,第二次是9月,主要上調英國市場的發售價格,幅度為4%至7%。
在全球市場零售環境持續震蕩、原材料和運輸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下,歷峰集團旗下奢侈珠寶品牌卡地亞首席執行官Cyrille Vigneron表示將把產品價格上調3%至5%,合理的價格上漲將能抵消部分美元和中國貨幣兌歐元匯率變動的影響,也能確保品牌繼續使用高品質的鉆石、鉑金和黃金等材料來制作產品。
無獨有偶,處于第二梯隊的奢侈品牌也在加緊跟上步伐,以搶占高端市場份額。
Capri集團首席執行官John Idol早前在高盛零售會議中表示,隨著Chanel、Louis Vuitton等頭部奢侈品牌價格的不斷上漲,Versace也將進一步提升產品價格,以鞏固品牌的高端定位,目標將年收入從去年的12億美元提升至20億美元。
目前Versace大部分的手袋價格范圍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與Dior和Gucci的3000美元至5000美元范圍仍有一段差距。John Idol還透露,Michael Kors與Jimmy Choo的價格也會在明年進行上調,以提升品牌定位。
Coach母公司Tapestry集團也因生產材料和運輸成本等多方面的影響,于7月15日起逐步對產品進行價格調整,綜合各產品線和分類,平均漲幅在7%至8%之間,部分女士手袋提價10%。
另據一份今年初市場上對熱門奢侈品手袋的排名,Prada的Hobo手袋成為2019年以來漲價最多的奢侈品牌手袋,Prada Re-Edition 2000尼龍迷你手袋價格從5400元飆升至9700元,漲幅達近80%,Prada Re-Edition 2005尼龍迷你手袋的價格也從2019年的5750元漲至10000元,漲幅為74%。
在業內人士看來,奢侈品牌下半年的漲價實屬無奈之舉。
摩根士丹利奢侈品研究團隊負責人Edouard Aubin表示,今年美元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差距已擴大至過去五年來最大值,“平均而言,奢侈品在歐洲與中國的價格差距往往約為35%,在歐洲與美國的價格差距約為25%,而如今中國和美國的溢價超過40%。”?
在如此大的價格差距吸引下,今年第二季度起歐洲主要旅游城市以及亞洲的奢侈品購物天堂之一日本的Gucci、Chanel、卡地亞以及寶格麗等品牌門店客流量持續高漲,大部分為來自美國和中國香港的團體游客,只為能以較優惠的價格買到奢侈品牌的產品。受此影響,LVMH、開云集團和愛馬仕等頭部奢侈品巨頭均出現美國市場業績增速放緩,歐洲和日本業績飛漲的失衡局面。
為了平衡全球產品價格、縮小價差,奢侈品牌只能針對不同地區進行價格調整,而在奢侈品行業的“游戲規則”下,漲價是唯一的選擇,畢竟下調價格存在削弱品牌影響力的風險。
瑞銀最新報告數據顯示,在沒有引用相應通脹數據的情況下,截至今年7月奢侈品行業的價格平均上漲4.6%。瑞銀分析師表示,包括該Louis Vuitton在內的奢侈品牌每年都以約2.5倍的通脹率來提價,并預測明年的價格漲幅至少在中位數左右,全球通脹預期約為4%。
美國銀行也預計,如果全球價差持續存在,奢侈品牌將被迫在2023年初全球旅業回暖時進一步提高價格。已于本季度將產品價格上調10%的Moncler 管理層上個月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表示,計劃“至少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個季度”再次提價。
實際上,漲價策略是疫情前就存在的奢侈品行業慣例,也是該行業應對經濟下行的主要措施。
有報告發現,當獲得商品的阻力變大,消費者購買的欲望越強烈,定期漲價能夠更好地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漲價機制還會間接鼓勵人們及時消費,讓“早買早享受”成為消費者的信條。
盡管很多人并不會選擇出售他們的手袋,但是已經購買的消費者發現商品漲價后,往往會認為自己足夠幸運,以及他們的消費決策得到了市場的肯定。這種心理滿足感,會進而將他們培養成為品牌的忠實消費群體。
需要警惕的是,隨著周期不斷縮短和調整幅度的擴大,原料、人工成本上漲或匯率變化已經不足以作為奢侈品牌不斷上調價格的緣由,有分析統計發現奢侈品牌在疫情后的頻繁漲價而帶來的利潤增長已經超過150%,而原材料價格在奢侈品售價中的占比通常不到10%,成本原料上漲的實際影響微乎其微。
面對全球通脹引發的生活壓力劇增,年輕消費者也越來越精明,有消費者開始對部分奢侈品牌的定價產生質疑,對大筆支出愈發謹慎。
以Prada為例,即便在第三季度該品牌躍升至Lyst熱門品牌榜單的第二名,僅次于Gucci,但今年8月小紅書上有關“Prada什么時候這么貴了”的討論逐漸發酵。一些評論指出,從Prada手袋的折扣率、產品質量和二手市場的表現來看,價格普遍過高。
Celine今年初在短短三個月內二次漲價后,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感嘆,Celine已經“高攀不起”。另有分析指出,高居Lyst熱門品牌榜首的Gucci銷售增長沒有因漲價而提速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的購買熱情有所下滑。
數據顯示,第三季度Gucci銷售額增長18%至25.81億歐元,有機收入增長僅為9%,不僅遜于同集團的Saint Laurent和Bottega Veneta,也不及LVMH時裝皮具部門22%的有機收入增幅。
顯然,當價格上漲到超出消費者認知范圍的時候,奢侈品的定價也會成為消費者反向選擇品牌的標準,多數消費者對于奢侈品牌漲價的理由已有更深入的認識。
換言之,消費者最高愿意花多少錢擁有奢侈品并非沒有閾值,二級市場全新的價格和專柜的差價就是消費者剩余。
據奢侈品手袋轉售平臺Rebag數據,愛馬仕今年以原價1.03倍的轉售價格位列榜首,其次是Louis Vuitton,轉售價格一般為原價的92%,Chanel平均轉售價格為原價的87%,較此前的75%有所提升。
究其根本,奢侈品的高溢價根基在于品質、獨特性和服務。
或許是感知到了市場趨勢的變化,LVMH和開云集團在最新的財報會議中表示不會再單純因貨幣大幅貶值而漲價。LVMH首席財務官Jean Jacques Guiony認為,貨幣匯率持續波動,長期來看支撐品牌價格的依然是產品力和創造力。
為進一步削弱匯率變動對成本的影響,LVMH正在加大對供應鏈的掌控力。LVMH“工藝部”Métiers d’Art日前宣布對意大利制造商進行兩項重大投資,收購了皮革制革廠Ally Projects,并獲得高端皮革成衣制造商Robans的股份。LVMH Métiers d’Art還將成立日本分公司,將加強集團品牌與日本藝術和手工藝景觀之間現有的牢固聯系。
開云集團首席財務官Jean Marc Duplaix則表示,旗下品牌將通過調整產品“組合”來應對外匯波動,控制每個季度發布的配飾與手袋和成衣的數量,以令每個系列的平均售價保持在較高水平。
為更好地實現年收入150億歐元的長期目標,Gucci正在重新審視內部團隊,新設工作室總監一職,并任命Maria Cristina Lomanto為執行副總裁和品牌總經理。
據Jean-Marc Duplaix透露,Maria Cristina Lomanto將與設計團隊和營銷團隊以及供應鏈密切合作,負責監督Gucci最早在2023年全面回歸時裝周日程,每年推出六個系列。Gucci還將手袋產品的保修期限從1年延長到了2年。
Bottega Veneta則在10月底宣布推出全新專屬服務“工藝證書”計劃,為標志性手袋提供長期翻新和維修服務,進一步鞏固品牌恒久的工藝品質。Bottega Veneta“工藝證書”將采用實體卡片的形式,與產品序列號相關聯,會從本月起在線下門店跟隨相關產品發放。
Chanel近年來也開始重視為消費者提供售后服務,從2021年4月起為所有從精品店購買的手袋和錢包提供5年保修。從不為手袋提供保修的Louis Vuitton也在今年初松口表示會努力為產品提供維修服務,目標每年維修約50萬個手袋。
愛馬仕雖然不會提供免費維修和翻新服務,但消費者可將手袋交給店員評估,根據需要修復的程度支付相關費用后,店員會將手袋發給制作的工匠進行翻新。
此外,勞力士、愛彼、百達翡麗以及LVMH旗下的泰格豪雅和歷峰集團旗下的江詩丹頓等奢侈品牌也相繼延長了為消費者提供維修和保修服務的期限。瑞士奢侈手表品牌Breitling百年靈更率先引入基于區塊鏈的產品護照,讓客戶不僅可以驗證手表的真偽并在轉售時轉讓手表的所有權。
有分析直言,除了運用好“漲價”這張奢侈品獨有的牌,不斷強調商品的稀缺性、限量性,通過饑餓營銷增強客戶消費的尊貴感、高級感,給部分消費者留下“買理財不如買包”的印象,這才是奢侈品牌的高明之處。
時尚評論人Luke Leitch在一篇報道中指出,奢侈品牌為核心產品提供維修和保修服務既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提升品牌的可持續能力,也能讓消費者更好地感知到購買新品和二手產品的區別,從而實現有效的循環。
麥肯錫分析師Anita Balchandani發現,維修服務已經成為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鍵指標之一,即使是那些能夠不斷購買新產品的富裕人群。另有業內人士指出,奢侈品牌推出或延長保修服務通常與漲價措施同步執行,旨在減輕價格飆升對消費者帶來的沖擊。
與此同時,新一季高級定制時裝周上,從Chanel、Armani Privé到Maison Margiela和Fendi,系列產品充滿各種華麗元素 ,包括像珠寶一樣精致的金屬色連衣裙、鑲鉆牛仔褲以及羽毛流蘇等,反映出奢侈品牌在設計上也極力營造奢華感,以匹配水漲船高的價格。
在伯恩斯坦全球奢侈品高級分析師Luca Solca看來,漲價體現的是品牌對消費者需求的信心,應該被視為一個正面信號。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頭部奢侈品牌的漲價會讓奢侈品行業加速兩極分化,畢竟消費者更愿意為強者買單,并不是每個奢侈品牌都能順利地把通脹的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可以肯定的是,時尚趨勢的變化、品牌自身表現的起伏,具體到每一場秀、每一個月、每一個市場的業績,都直接地影響著奢侈品牌。在當前這個周期,奢侈品牌漲價不會戛然而止。
如果不漲價,這還怎么算奢侈品呢?
獨家 & 深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