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團隊昨天(11月26日)在北京宣布,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英良迅猛龍,它是生活在距今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小型肉食恐龍,體長只有30厘米,體型近似一只公雞,不僅是亞洲美頜龍類中最早出現的,也是該類群中最小的物種。這一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論文發表于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對于研究美頜龍類恐龍的棲息地偏好和多樣性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個介于主要化石產出地層年代之間的新物種
“我們知道,恐龍家族的成員們并不都是些大個子,美頜龍就是很小的一種。如果給一只沒有羽毛的雞加上一條長尾巴,再給它的口中添上牙齒,把翅膀的前端改成細小的指爪,就變成美頜龍的模樣了。因為它的身體結構太像鳥,以至于最初發現始祖鳥骨骼化石時,人們還以為是美頜龍呢。”
邢立達介紹,美頜龍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典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集合,包括具有歷史意義的美頜龍和中華鳥龍——分布比較零散。該分支的絕大多數已經確定的成員發現于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的上侏羅統地層的和中國遼西下白堊統義縣組地層。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美頜龍,發現于1859年,屬于較原始的小型獸腳類,不過母雞般大小,而其身后一條長長就占去了身長的一半。它們體形纖瘦,狹頜細頸。
除了歐洲,在中國的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中也發現過大量的美頜龍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6年發現的中華龍鳥,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身上長有毛發的恐龍,它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假說。
邢立達團隊在中國華北地區的花吉營組的化石樣本中發現了一個特別的恐龍化石,這是一個從年代上介于上述兩個主要的化石產出地層年代之間的新物種,他們將它命名為英良迅猛龍(Xunmenglongyingliangis)。屬名“迅猛”表達的是這種小恐龍行動迅速,性情兇猛,種名“英良”是向收藏標本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致敬。
英良迅猛龍化石“原身”只有后半部
很多人都對“迅猛龍”這個名字很熟悉,恐龍電影《侏羅紀公園》不就有這個“迅猛龍”嗎?邢立達解釋說,電影中的這種恐龍其實應該叫伶盜龍,它拉丁文學名是Velociraptor,意為“敏捷的強盜/猛禽”,在中文里,“聰明伶俐”的“伶”就有靈活、敏捷的意思,所以中文名“伶盜龍”是很適合它的,目前已經得到了科學界和科普界的廣泛認可。如果叫它“迅猛龍”,那就只翻譯出了“敏捷”的意思,把“強盜/猛禽”這個點給漏掉了。“既然‘迅猛龍’這個名字還沒被用過,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命名新的恐龍。”
“很有意思的是,最開始發現這個標本時,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化石,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它的頭部和手部其實來自其他恐龍,是被拼湊上去的,從嚴謹的科學精神出發,我們又對它做了X射線分析,剔除了不屬于它的部分,所以現在這只小恐龍只剩下后半個身子。我們根據這后半個身子的骨骼,命名了這只恐龍。”
邢立達介紹,團隊發現的英良迅猛龍與其他的美頜龍類的區別為,它有一種獨特的骨骼形態,趾骨IV-4比IV-3長,和獨特的顱后骨骼特征組合,包括超長的小腿等。在系統發育分析中,英良迅猛龍嵌套在熱河和索爾恩霍芬的類群之間,對于已知的分支范圍和類群多樣性都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在地層學上,英良迅猛龍是亞洲美頜龍類中最早出現的,也是該類群中最小的物種。
為研究美頜龍類恐龍棲息地偏好和多樣性提供依據
英良迅猛龍是一種生活在早白堊世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雖然它的化石并不完整,缺失頭部等位置,但從同類恐龍可以推斷,其全長約30厘米,有修長而靈活的脖子,上面長有一個輕巧的頭骨,嘴巴里的牙齒小巧但非常尖銳,邊緣彎曲,對于比它小的動物來說是致命的武器。
同時,得益于大大的眼眶,英良迅猛龍具有敏銳的目光,更加增強了它的捕獵能力。另外,英良迅猛龍的后肢強健修長,這使它能夠突然加速去捕捉奔跑中的小動物,速度驚人。當英良迅猛龍捕捉獵物時,連那些飛行昆蟲或奔跑的蜥蜴都有危險,美頜龍伸出它長長的脖頸就可以抓住它們,并用牙齒將它們碾碎。“希望隨著團隊工作的繼續開展,能夠找到迅猛龍身體的其他部分,為大家呈現一只更完整的迅猛龍。”邢立達說。
“目前,科學界關于美頜龍類恐龍的棲息地偏好和多樣性模式仍然存在疑問,但英良迅猛龍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更廣泛的可能或依據。”邢立達介紹說,首先,根據之前提出的反鳥類組合的多樣性,花吉營組可能保存了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最古老的動物群,該動物群與晚侏羅世道虎溝生物群和產出其他美頜龍類的義縣組的生物組合都不同。此外,英良迅猛龍可以成為重建生物地理和地層模式的一個有用的校準點,并估計美頜龍分支的異速生長趨勢。(李祺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