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劇《腦海深處》給人的觀感是奇特的。一方面,它的專業性在國產醫療劇中實屬少見,尤其是對醫生倫理的討論非常有深度;另一方面,它在劇情鋪展上又不夠精彩,很考驗觀眾的耐心。
這樣一種兩極分化的狀況也反映在該劇播出之后收獲的社會反響上。豆瓣和知乎上很多網友感嘆“我們終于有了一部專業的醫療劇”,甚至引發不少醫生的自發推薦。但與此同時,該劇的熱度卻有些尷尬,并未真正出圈。
《腦海深處》口碑與熱度的不成正比,恰恰引人深思,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國產行業劇如何做到既專業又好看的契機。
專業性方面,《腦海深處》在國產行業劇中值得高度肯定。但它的難以出圈,卻也證明行業劇只有專業性是不夠的
長期以來,國產行業劇因其“掛羊頭賣狗肉”而備受觀眾詬病。以醫療劇為例,從2000年迄今已有近25部作品播出,但其中要么像《愛的婦產科》《心術》《最后診斷》等劇集,本質上是發生在醫院的愛情故事;要么像《柳葉刀》《外科風云》等或充滿著陰謀或復仇的主導線索,醫療情節及其沖突,都是服務于主導線索的“功能”和“工具”;又如《兒科醫生》這樣立足醫療核心主題,但因為服化道以及人物表演等細節方面的粗枝大葉,導致其引發觀眾大量吐槽。從總體上看,國產行業職場劇的專業度存在兩種明顯的缺失:其一,將行業職場僅僅作為敘事展開的空間,內里填充的仍然是談情說愛、家長里短的故事;其二,盡管從主觀上試圖建立行業劇的敘事,并借鑒國外優秀劇集的類型融合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對行業職場類型劇本體邏輯的深入認識,導致作為敘事線索的權謀或復仇最終凌駕于行業敘事之上,行業敘事單元成為輔助主線敘事和人物建立的功能性存在,缺乏獨立的價值。真正服從于行業本體邏輯進行敘事建構,實現醫療行業劇的專業性的,只有《無限生機》和《腦海深處》等屈指可數的幾部。
從專業性凸顯的角度而言,《腦海深處》在國產行業劇中是值得高度肯定的。該劇在12集、每集30分鐘的簡短劇情里,通過兩位爭奪國家自然杰青基金的腦外科年輕醫生——為人冷漠,認為手術不是解決病情的唯一手段的“獨行俠”范旬,以及海歸醫生,倡導科技必將代替人工,推崇先進技術能夠解決所有病情的“手術狂”岱一山——在面對抑郁癥動脈瘤患者葉錦錦溺水后腦死亡是否進一步救治、因過度治療引發術后幻覺最終跳樓自殺的何希倫、以及對先天性髓母膠質瘤的5歲女孩“小北極”是否進行手術等眾多病例中,治療理念上的沖突、醫療的后果等,展現了范旬、岱一山、郭業、陳都都等醫生群體的成長,并借助劇情深入地討論了醫療人倫的復雜問題:在面對具體病人的時候,醫生究竟應該嚴格遵守醫療規定,還是打破制度遵從個人內心?這種選擇會對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什么后果?……該劇的專業性就體現在:既通過具體劇中的病例故事為觀眾普及神經外科相關疾病的專業知識、展示神外科醫療技術的發展,又透過劇情沖突與觀眾探討醫療倫理的問題,更匯集30多位各大醫院神經外科專家顧問,在劇情推敲、劇集后面專家現身說法進行知識普及。因而,在視頻彈幕、豆瓣評論和知乎評價中,觀眾對其專業性都給予高度評價。
但這樣專業性的行業劇,卻無法出圈,引發更大范圍的關注,說明單純依靠專業性并無法讓行業劇走得更遠。
固守于專業,而忽視對人物因行業場域所影響的人生選擇和情感狀態,實際上就喪失了醫療行業劇引發共鳴的契機
與之對比,與《腦海深處》幾乎同時播出的古裝法醫探案網劇《御賜小仵作》成為爆款并非偶然。該劇的出色之處,就是不僅僅以PPT式的嚴謹說明,構建古代“法醫”偵查破案的專業性,而且很好地將專業性與懸疑探案的主導類型、楚楚與安郡王之間基于“專業”上的協作與賞識而產生的愛情線索等,實現了有機的融合。可以說,三者在專業性與觀賞性的構建上相得益彰、相互增益。正是楚楚超人的驗尸偵破能力,不斷地掀起更大的陰謀,而其自身復雜的身世之謎,不斷地推進敘事的進展,她與安郡王之間的情感推進,正是在上下級為偵破案件,以及因為身世之謎而相互試探的過程中產生。事實上,這種通過類型融合的方式來構建行業劇的專業性與觀賞性的平衡,已成為國際上廣泛運用的行業劇的基本經驗。
然而,類型融合并非醫療行業劇的唯一出路。以迄今為止收獲了最高評價的國產醫療劇《無限生機》(2005)為例,該劇以高度紀實的風格、極快的節奏和豐富的故事細節,生動地講述了一群急診室醫生在面對各種類型病人和繁重超時工作下所面臨的種種人生、情感和價值選擇的問題,以急診室為一個生命聚焦的棱鏡,展現了人生百態。該劇每集圍繞至少三個重病人、四個以上輕病人的不同急救故事交錯展開,通過快節奏的情節推進,高度真實還原急診室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現實場景和緊張氛圍,突出對生命敬畏的主題,書寫了醫生們“面對無數次死亡卻不退縮”的勇氣與成長、病人“面對病魔卻始終珍愛自己的生命”的命題。
相比之下,《腦海深處》在觀賞性上存在的不足就很明顯:其一,該劇在敘事的推進不夠成熟。一方面,相比于這些已成為經典的醫療行業劇奠基于醫院這樣繁忙而緊張的環境和氛圍所需要的快節奏敘事而言,《腦海深處》的敘事節奏顯得相對較慢;另一方面,劇情的推進和人物的出場借助的是老實習生“鍋爺”和其他人物的旁白,是一種較為低層次的“圖解式”敘事,無法通過劇情和敘事本身來呈現和推進,有觀眾反映其第一集的開場缺乏吸引力,“留客度”比較低,就是這個原因。其二,在敘事的類型融合方面,《腦海深處》中不同人物的故事線都缺乏相應的展開,范旬的愛情線單薄支撐不足、護士長的家庭與工作之間的矛盾沖突缺乏更好地豐富推進、而像“船長”“岱一山”等,更缺乏其他生活的側面。事實上,醫療行業劇的張力就在于生與死之間的人生百態和生命體悟的時時上演,其情感、隱私、背叛或欲望在極端情境之下或意外暴露、或真誠悔解、或尋求復合等所帶來的人生的復雜面相和精神困境,成為該類型行業劇最具有看點之處。固守于專業,而忽視對不同人物因行業場域所影響的人生選擇和情感狀態,實際上就喪失了醫療行業劇走向更廣闊人群引發共鳴的契機。
以醫療、律師、公關等行業職場劇的本體邏輯就在于:其矛盾往往與社會現實問題息息相關,一般以醫生、律師等職場精英為視點和線索,通過醫院、法庭等具有事件集聚、高度沖突的職場場域,來展現行業內在多層次的社會問題、行業倫理、人性沖突與精神困境等復雜的問題;而主要的職場人物在行業場域與個人情感交織的線索中實現自我的專業和人格成長,使職場行業劇具有鮮明的成長敘事和復雜的人生百態的特征。這不僅使其具有與其他類型進行多元融合的空間,而且具有戲劇沖突集中、社會痛點聚焦、敘事節奏快、人物成長代入感強,容易吸引觀眾,引發共鳴的優勢。這似乎正是行業劇既專業又好看的密匙。(鄭煥釗 作者為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