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楊紫和井柏然共同出演的《女心理師》一經出爐就引發熱議,許多人認為楊紫所扮演的女心理師并不符合觀眾預期,彈幕上屢屢出現“哪有心理咨詢全靠耳朵聽”、“耳朵靈敏才能做心理咨詢師?”這樣的字眼。
但是其實這部網劇是根據作家畢淑敏的優秀作品《女心理師》來拍攝的,圈內有句話,只要上過學的,就沒幾個人不認識畢淑敏的,因為她的優秀作品實在太多了。
而這本長達50萬字的長篇小說也融入了作者畢淑敏自己的故事,因為畢淑敏曾經在北師大心理學考取了碩士學位,后來她也如愿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主攻的是臨床心理學。在《女心理師》的各種故事里,都蘊含著畢淑敏對當代人心理健康的珍視。
所以說,有強大的作者做支撐,這個故事里的賀頓其實是有血有肉的,她不像某些觀眾理解的那樣,是一個少見的聽力超群的、像神一樣的人物,而是應該理解為她雖然聽力異于常人,但是她仍然是滄海一粟的那種概念。個人十幾集看下來,并沒有覺得不舒服,反而覺得賀頓的人設是非常真實的。
典型案例引起共情
這部劇中的每一個案例似乎都生活在我們的身邊一樣,特別接地氣,沒有那些讓人覺得非常匪夷所思、詭異的心理病,都是一些家庭、社會性的問題,很容易讓觀眾引起共情,所以我認為這部劇中的每個小故事選的案例是特別好的。
拿“暴食癥”的案例來說吧,女孩從小被母親管控得相當嚴格,她的生活已經被包裹得沒有了自己的空間,她的內心是非常渴望自由的,但是母親卻不愿意給她這份成人的尊重和自由。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是少數,特別是在中國,當代提出了“媽寶”、“爸寶”這樣的概念,其實就是父母不愿意放手。
而孩子如果選擇妥協,那么自我意識就會漸漸被父母的意識吞噬,從而消失,或者減弱到微乎其微,最后變成了某“寶”,如此,在他們往后的人生里,就再沒有自我主見可言了,只剩下“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等等。
而劇中的這位暴食癥患者,她的內心是不肯屈服的,所以她的身體率先表示出了抗議,就是暴食之后,然后催吐這樣的環節。看上去像是身體的毛病,歸根結底,卻是心里的毛病。
為什么在這個案例中,來訪者媽媽先來求助呢?即便女兒已經帶到心理咨詢室的門口了,也不愿意讓女兒來咨詢,而是希望自己能夠代替女兒進行咨詢。
這是因為在中國家庭里,存在了太多這樣的母女關系,母親總是想要代替女兒做決定,在這個典型案例里,母親是想要代替女兒進行治療,認為這樣可取。
而心理咨詢師對該來訪者的母親的拒絕,也宣揚著“心理咨詢是有原則的”。心理咨詢和一般的幫助是不同的,可能與社區調解、電臺里的知心大姐、醫院里的醫生等等都不同,那些人可以從第三方獲取信息,而心理咨詢室最重要的是從來訪者本身獲得信息,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比第三者傳達出來的要強許多。
劇情緊湊 信息量大
這部劇與其他劇的最大不同,是觀眾幾乎一秒也不能離開屏幕,否則后面的劇情就會看不懂,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是為后面做鋪墊,劇情相當的緊湊。
比如一開始在賀頓和母親首次會面的時候,為什么母親叫賀頓為“俊俊”,大部分觀眾都以為這是母親對賀頓的愛稱,但是到后面我們就揭開了這層面紗,這是母親對死去的弟弟的執念,原來賀頓的弟弟才叫“俊俊”。
比如該劇的第一個鏡頭給了一個玩滑板的男生,這個玩滑板的男生一襲黑衣且戴著一個耳機,拍攝他的視角一直是一個背影,表示想要隱藏此人的身份,做一個神秘的效果。而后來男二的出現,在裝扮上面和這個背影非常相似。
后續男二號的身份也一直是一個問號,這樣的拍攝手法與前期相呼應,導演想用這樣的方式讓觀眾思考或者主動探索男二的真實身份,以及他接近女主角的真實目的。
這部電視劇看下來,整體是圍繞著“賀頓”這個人物,來講述身邊的故事,包括她接待的來訪者們的故事,她幫助過的自殺未遂者的故事,以及她自己家庭內部的故事。
故事有千千萬,但是纏繞在一部劇里面,卻沒有讓人看得云里霧里的感覺,反而覺得思路非常清晰,這非常考驗編劇的功底,顯現出來的效果是劇情又緊湊,思維又不會紊亂。
這就有賴于這部劇是作者畢淑敏自己參與了編劇的,對最終的一個劇本效果是有審核標準的。最后呈現給大眾的效果,才能像現在這樣不負所望。
演員陣容靠譜
這部劇的演員陣容相當靠譜,許久沒有出來演戲的倪萍老師,在其中扮演了賀頓的母親,一個年邁且孤獨的母親。她塑造出來的母親形象特別慈祥,也特別傳統,是中國經典的那種農村父母,特別不愿意為了自己的事情麻煩孩子的那種類型。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方面,又看到了倪萍老師眼里的孤獨感,這一點演繹得非常好,從母親角色出發,她曾經失去了最心愛的小兒子,又失去了丈夫,晚年之后,女兒因為工作過于忙碌又不常常在身邊,母親一個人待在家里,就像她自己說的臺詞:
“一個人待在家里,難免想多,除了喝酒,還能干些什么?”。這一點也有反映當代老齡化嚴重帶來的危害的現實問題,年輕人忙著賺錢養家,老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孩子卻稀薄,最終只能孤獨地老去。
年輕的演員有井柏然飾演的活潑陽光的電臺男主播、楊紫飾演了一個沉穩冷靜的女心理師,大家看到楊紫的時候,都說她身上已然沒有了《親愛的熱愛的》里面那角色的影子。
即便發型相似、妝容相似,看著也像是兩個人,這難道不是說明了楊紫演技進步飛快嗎?我認為楊紫的劇就沒有一部令人失望的,從《家有兒女》開始,她就是明日之星,一直對角色非常上心。該劇整體的演員陣容都是演技派,能夠讓觀眾充分融入角色,完全不覺得違和!
“你曾有過人生的至暗時刻嗎?”這是這部劇的話題之一,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在看這部劇之前,我們對心理咨詢的具體流程以及步驟方法是不熟悉的,但是在看了這部劇之后,我發現那些心理咨詢師是真的來幫助每個人度過自己的至暗時刻。
當下的黑暗不代表永恒的黑暗,走過去,就是光明大道,就是充滿著希望的未來。
我認為《女心理師》的制作方非常用心地對待觀眾,劇情緊湊到眼睛不能離開屏幕,拍出的故事專業性極強,深入淺出,易于理解。
導演柯汶利的個人風格很濃郁,隔著屏幕都看出了他極強的表達欲和炫技欲,把電視劇做出了電影的質感,有一絲《心理罪》的感覺,但是也很像拍攝《唐人街探案》的手法,倒敘插敘得當。總體來講,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心理題材科普劇。
上一篇:特別策劃|泛知識視頻商業價值凸顯
下一篇:12月來了,更多熱門電影也來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