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季第四期播出后,#劉暢高尚吵架# #劉暢高尚成年人的和好方式#登上熱搜。雖然有部分網友站在“上帝”視角就二人行為的對錯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也有不少人意識到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雙方在溝通上出現了偏差。
而節目中,劉暢和高尚選擇用成年人的方式來處理摩擦,嘗試著去理解對方,也做出了主動示好的行為。高尚晚上給劉暢打電話發消息,把自己完成的部分發給劉暢;劉暢在匯報時介紹兩人的分工、讓高尚上臺回答問題;在受到表揚時,高尚也非常坦誠地表示主要是劉暢的功勞;回到辦公區后,高尚多次詢問劉暢要不要幫她帶點東西,促成了午餐的結伴同行。
此次爭吵事件之所以能夠引發大范圍的討論,在于這是很多職場人的真實映照,兩人的處境都引發了強烈的共鳴。節目對職場矛盾沖突的客觀展現,讓觀眾看待事物不再局限于個人視角,而是可以看到雙方的想法,也看到了在產生矛盾后如何化解矛盾、緩和關系,讓觀眾有所借鑒,有所收獲,可以說起到了職場人“粘合劑”的作用。
而本季首次對準醫療行業,還原醫學生成長路徑的同時,也發揮著更廣泛的粘合劑功能:促進大眾對醫療行業的了解,病人與醫生的相互理解和社會的共融。從這一維度來看,節目再一次突破了一個綜藝所能承擔的責任價值,為同類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示范。
增進大眾對醫療行業的了解
社會中的每個人時刻都離不開醫療行業,但大部分人對于醫療體系的運作方式、醫護人員真實的工作狀態并不了解,甚至時有抱怨的情況。要加強普通人對于醫療行業的認知,一方面離不開醫學機構的科普和大眾媒體正確的信息傳播,另一方面,有著大量年輕受眾的綜藝節目也是一個良好的載體。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季就將觀察的焦點對準了醫療行業,全面而真實地展現了多位醫學生心懷醫學理想與使命感,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學習的故事。
為了保證節目對醫療行業呈現的專業性,醫學生實習部分的錄制定點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跟隨醫學生的視角,觀眾看到了醫護人員真實的工作狀態: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查收病人、撰寫病例,還要輪值夜班,處理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比如李不言第一天值班當晚接到二十多個電話,幾乎對鈴聲產生了應激反應。
另一方面,節目也讓觀眾看到了醫療人才培育的漫長與艱難。醫學專業通常要學習五到八年,科研能力與臨床經驗缺一不可。即便從書本上學習到扎實的理論基礎,當面對患者時,依然需要根據個體的臨床表現、心理狀態等進行評估。而從一名普通醫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主任醫師,需要至少15年的時間。正如加油團成員陶勇所言,醫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
以綜藝為載體,《令人心動的offer3》充分發揮了社會關聯優勢和大眾傳播優勢,將醫療行業更好地介紹給觀眾,讓大眾了解醫生、了解醫院、了解醫療系統。節目也因此收到了網友的諸多好評:“被科普了醫生的面試過程、職位晉升等,醫生真的不容易”“看到了這檔綜藝的社會意義,培養一名好醫生太難了”“醫院里的人生百態,醫生的艱辛奉獻,病患阿姨的樂觀笑容,都很打動人”。而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產生對醫生的理解和尊重。
醫患關系的粘合
促進病人與醫生的相互理解
“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美國醫生特魯多的這句話精準詮釋了醫學的使命。醫生與患者、家屬從來都是需要在統一戰線上共同對抗病魔,病人與醫生的相互理解,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保障。《令人心動的offer3》真實地記錄下醫學生們成長道路上親歷的一個個醫患故事,詮釋著現實的醫患關系。
如何面對病人,是每一個醫學生在成長為一個成熟醫生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最初過于冷靜的張洽,在張建民主任的耐心引導下和同伴的影響下對患者慢慢變得柔軟起來。面對23歲獨自來醫院做開顱手術的女教師,張洽從接收到術后恢復一路照顧她,最后因為上手術錯過了這位病人的出院,看到病人的評價后十分感動。
王蕊雖然因表現不佳被嚴盛醫生批評,但在晚上值夜班時迅速調整好狀態去面對患者。遇到譫妄癥的爺爺不肯入睡,甚至想要拔掉管子時,王蕊一直溫柔耐心地陪伴在他身旁,直到爺爺愿意回房休息。這些日常小細節都透露著醫者們的人文關懷。
此前醫療題材的作品多是用宏大的格局和開闊的視野來刻畫醫生的形象,聚焦悲歡離合的戲劇性故事。而《令人心動的offer3》聚焦普通人與醫院最常發生交集的場景,讓觀眾“近距離”地看到醫護人員盡職盡責的付出,以真實客觀而富有情感的表達讓人感受到其中的艱辛。這些點滴細節的捕捉,有效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利于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病患與社會的粘合
促進社會的共融
現代的醫學模式為疾病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要把一個病人放在社會現象中去看。隨著我國醫療質量水平的持續改善,醫療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很多早前無法攻克的疾病都有了治愈的手段。但被治愈后的他們如何融入社會,成為了治愈患者的過程中經常被忽略的問題。
《令人心動的offer3》就關注到了這一普遍存在且長期困擾患者的社會現象。在節目中,神經外科的醫學生回訪了幾位癲癇病人,發現他們普遍存在缺少社交、精神孤獨的困擾。比如患者王某某有著29年癲癇病史,手術后幾乎和以前的生活圈子徹底割裂,他也因疾病的俗稱“羊癲瘋”困擾了多年。
通過加油團進一步的討論可以發現,患者被邊緣化、被社會隔離,主要由內部和外部兩個維度的因素所致。一來患者因“病恥感”自我污名化,負面心理情緒帶來人際關系冷漠;二來外界對其產生的偏見與歧視,加劇了患者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讓他們不敢或者無法與外界建立聯系。
為了消除群體偏見,醫學機構應該進行專業知識科普、對產生“病恥感”的患者展開心理疏導,新聞媒體也應該致力于構建正確信息傳播、交流的平臺。《令人心動的offer3》就承載起這一社會責任,通過醫學生與患者的對話讓我們看到了病人在疾病之外面臨的“隱形困境”,并為有著相似經歷、被邊緣化甚至被社會遺忘的群體提供借鑒和幫助。
此外,節目也呼吁普通人的理解和主動相融,#普通人能為消除病恥感做什么#的話題在網絡上引發了媒體和網友們的深入探討,給出了許多提議:比如在疾病的稱呼上應該避免帶歧視性的表述,避免過度恐慌和對患者的歧視性對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尊重和善意等等。
除去一些常見病證帶來的“病恥感”困擾之外,節目也關注到了許多罕見病患者群體。心血管內科的醫學生回訪了心臟淀粉樣變性的病人,讓我們看到了罕見病確診難、治療難的困境。正如劉暢所言,多一個人知道罕見病,就多一個人重視起來。醫學人文的精神核心要求醫護人員發自內心地為患者著想,產生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尊嚴的維護、價值的認同。這一案例,讓人看到了醫生乃至節目的大愛。
如何用優質內容承載更多的責任價值,是行業持續探討的課題。《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季在創作層面有著極強的“粘合”屬性,將個體事件和群體現象通過影像統一起來,將患者的身體病癥和“隱形困境”全盤托出。這些內容使其對外也發揮著廣泛的“粘合劑”作用:促進大眾對醫療行業的了解,病人與醫生的相互理解和社會的共融。如果說一檔綜藝承載起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擔當有限的,那么《令人心動的offer》正在創造新的邊界與可能。
上一篇:猛男開花丨賞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