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刊總第2508期
一直以來音樂類綜藝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一大熱門類型,前些年,衛視、平臺立足自身特色,對音樂類綜藝進行積極創新,不斷尋求差異化發展,從多個角度深挖音樂綜藝內容價值,音樂綜藝也從內容質量到品類實現了多樣化穩定增長,也經常會出現老牌音樂節目與新節目上演爭相斗艷的戲碼。
近幾年,隨著大眾音樂審美的變化,政策、節目機制僵化等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音樂綜藝進入瓶頸期,音樂綜藝數量連年下降,播映表現下滑,老牌爆款音樂綜藝《中國好聲音》“唱不響”,《蒙面唱將》帶不紅“老歌”,《樂隊的夏天》盤不活“樂隊”。前不久,藝恩數據發布《2021音樂綜藝市場研究報告》,該報告針對2021年音樂綜藝市場、受眾特征以及平臺布局等多維度進行分析,發覺音綜市場發展瓶頸顯著,創新節目內容已經迫在眉睫。
綜N代逐漸疲軟,新綜藝缺乏記憶點
不論是曾火爆全國的電視綜N代《中國好聲音》《歌手》,還是后來成為話題制造機偶像選秀《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都以其絕佳的感染力和廣泛的接受度,讓音樂類綜藝成為了綜藝內容領域里面的一座富礦。但繁榮熱鬧過后,一成不變的節目模式開始讓觀眾產生疲憊感。大部分常規的音樂類綜藝,開始逐漸陷入了題材老化、模式固化的難題,“音樂綜藝難出圈”成為近兩年音樂綜藝的一大難題。
綜N代進入疲軟期,新綜藝缺乏記憶點,音樂綜藝在逐漸進入平淡期后,節目數量也隨之減少。據藝恩數據分析,從2017~2021年音樂綜藝在綜藝節目中占比從40.9%縮減到了38.5%。音樂綜藝相對單一成為難出圈的一大痛點,近九成的音樂綜藝均是真人秀,其余訪談、紀實等類型只占一成,頭部爆款也綜藝均為真人秀。
為何音綜爆款越來越難出呢?首先是好內容的匱乏,其次是節目形式的單一。綜N代在慢長的歲月中,節目形式早已讓觀眾提不起興趣,然而在自帶流量的前提下,節目內容還在不斷往下走。就拿已經行進到第十個年頭的《中國好聲音》來說,長久的轉椅方式、導師對選手的搶奪戲碼,已經不再能引起觀眾的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比賽過程中又沒有特別出彩的歌手,導致節目結束才讓很多人反應過來節目開始了。再比如《天賜的聲音》,節目固定搭配模式是大眾偶像與實力歌手一同演繹經典改編歌曲,第一季確實出彩,《愛要怎么說出口》《黑色柳丁》等歌曲紛紛出圈,后面幾季的歌曲改編,讓觀眾認為還不如原版。與《天賜的聲音》節目形式很像的《我們的歌》則是綜N代中熱度保持的還算比較好的一個節目,而能維持住熱度的原因,就在于邀請的嘉賓都是公認的歌壇經典偶像,選曲和編曲也很好,至少每一期都能有一首歌曲在短視頻上流傳。
綜N代沒能留住觀眾,而新綜藝靠創新也沒吸引到觀眾。今年音樂綜藝也出來不少新節目,其中熱度稍高一些的《為歌而贊》《中國潮音》《時光音樂會》能看出形式和營銷上都花了不少功夫,可依舊反響平平。《為歌而贊》還在走老歌新唱的老路線,只不過比賽將音樂人劃分為新歌和熱歌兩個陣營進行PK,歌曲還算能跟得上現在大熱流行歌曲,也因此能在短視頻領域收獲一些關注度;《中國潮音》則是將流行歌曲進行國潮曲風的改編,然后再進行演繹,這樣的玩法不是第一次,包容性極強的國風舞臺,燙嘴的英文、魔性的旋律讓舞臺極具吸引力,可很多時候國潮并不是約等于二次元,太多國漫元素加入讓該節目受眾收到了些許限制;《時光音樂會》則開啟了另一種概念音綜,就是“音樂慢綜藝”,將慢綜藝與音樂相結合,倒是讓觀眾有些許新奇感,可節目也僅僅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在音樂和慢綜藝兩邊都沒什么可看點,自然也留不住觀眾。
音樂慢綜藝興起,或成未來趨勢
從上個月各平臺發布的綜藝片單來看,“音樂慢綜藝”或許會成為明年音樂綜藝的關鍵詞。騰訊視頻的《現在去演音樂劇》《春泥在農場》《春日民謠》、愛奇藝的《音樂野生活》、東方衛視的《愛樂之都》等等,衛視和平臺都在布局音樂慢綜藝。
縱觀以往國內的音樂慢綜藝,不難發現一些共通之處。國內音樂慢綜藝大多為“音樂+”模式。如“文化+音樂”、“旅行+音樂”、“故事+音樂”等等。其中,如《知遇之城》《一路唱響》這樣“旅行+音樂”模式是近兩年最常見的。這些元素的涉入,不僅使得音綜突破了單一的音樂內容輸出,也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讓故事和音樂場景能夠融為一體,帶給觀眾更沉浸式的音樂體驗。
2019年騰訊推出的音樂創旅紀實綜藝《知遇之城》應該算得上是近幾年這類音樂節目稍有人氣的。節目中,8位音樂人在擁有不同情緒主題的城市,以故事膠囊的形式收集市民故事,展開了知遇城市聲音的創作旅行。這類節目的全部重點都在音樂上,相應地對音樂的要求就非常高,韓版最初就是以高質量音樂出圈的,而到了國內之后,一些音樂人的身份并沒有獲得大眾認可,再加上也并沒有出彩的歌曲,節目最終也未能出圈。
近期播出《時光音樂會》或為音樂慢綜藝打開了一條新思路,音樂不僅有競技pk、改編、回憶,還可以成為是老友聚會中共同的娛樂主題,一首歌曲不僅是一個人的經歷,或許也見證著許多人某一段時光的人生,《時光音樂會》讓音樂有了質感和人情味,這種治愈系的音樂節目很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口味。
愛奇藝的《音樂野生活》以及騰訊的《春泥在農場》走的也是治愈形式的,不同的是由黃磊發起的《音樂野生活》是“旅行+音樂”的模式,黃磊邀請好友們登上綠皮火車,共同享受美食、美景和優美的音樂,被大眾看作是音樂版《向往的生活》。
而騰訊的《春泥在農場》則邀請了李宇春龍丹妮為主角,“一個社恐一個社牛,一對相識13年的損友,奔向一場不計后果的瘋狂”,聽節目宣傳的描述,更像是觀察體驗類真人秀,不過節目中也會邀請一些哇唧唧哇的藝人來做客,有點像講述經紀人與旗下藝人們日常生活節目。不過無論是以哪種方式來吸引眼球,這些音樂類慢綜藝的出現,一定程度給競演類音樂綜藝審美疲勞的觀眾也帶來了新的體驗感。
而競技類綜藝明年開啟了不一樣的道路,優酷的兩檔音樂綜藝《好聽》《給我一支麥》(sing again中國版)看似常規,實則充滿了新鮮感,兩檔節目都有種能出“好聲音”的感覺。除了以上品類鮮明的音樂綜藝之外,還有公開信息較少的“泛音綜”,比如東方衛視與騰訊合作的《音樂公司營業中》、芒果TV的港樂歌唱競演類節目《聲生不息》,前者有點職場類音樂綜藝的既視感,將目光聚焦在底層音樂人生活狀態上,而后者則將“老歌新唱”局限在了“粵語”上,或許回憶并不一定從音樂開始,而是從老港劇開始。
整體來看,今年綜N代大部分都處于啞火狀態,而新綜藝只顧玩形式忽略了最本質的內容。雖然各平臺依舊在繼續深耕音綜賽道,想要打造多個優質IP,可隨著時代得進步,年輕受眾的審美喜好也迎來一個新階段性,音樂綜藝或許也在不久后開啟新一輪賽道。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