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選秀暫停,導演選秀興起。
套路還是那三板斧——
炒作話題,撕上熱搜,罵聲出圈。
豆瓣2.2的畢志飛,首當其沖接受全網審判。
中國電影,滿屏悲哀。
真完了?
就在全網唱衰的影視行業頹勢下,一檔聚焦電影的新綜藝悄然登場。
一反常態。
無熱搜無話題無流量,還很小眾。
但。
它真正做到了尊重電影。
《開拍吧》
與絕大多數真人秀不同。
不存在殘酷折磨的賽制,也不見噱頭爆點的熱搜。
節目初衷來得相當真摯——
扶持青年導演,助力中國電影“后浪”。
導師,圈內資深電影人。(節目中稱“綠燈會”成員)
導演陳凱歌、作家劉震云、演員舒淇、監制陳思誠,突出的是專業。
選手,有態度的青年導演。
有《光棍兒》《美姐》兩屆摘得FIRST最佳導演的郝杰;
有8.6分網劇《你好,舊時光》,閃耀北電的導演沙漠;
有投身網大,以豆瓣7.1分《硬漢槍神》刷新口碑的導演胡國瀚;
……
這屆導演明顯缺少綜藝噱頭,而多了些對電影的熱忱。
整檔節目只有一個核心:只為電影。
如同導演陳凱歌所強調的:“很多人都提到過要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流程,但鮮少有人真正關注電影藝術價值。”
言下之意——
把銀幕還給導演,節目回歸電影本身。
講忠誠,講夢想,講初心。
有人說,中國電影倒退30年,那該是何等繁榮景象。
滿屏不看好。
就拿當下的青年導演來說,充斥著受控后的低迷。
大體分為兩種:
或是小眾文藝拉不到投資。
作品沒大牌沒流量,導演本身也是無名氏,說白了就是缺少票房號召力,導演想自己的電影拉投資難上加難。
或是投身網大拍命題電影。
畢業后拿不到好的機會,只能選擇網大磨練,粗制濫造的低成本電影在整個行業內都處于最底端狀態。
再到現在院線的作品。
重流量重話題,豆瓣5.9低至2.2,不及格的爛片占到80%。
不由得讓人感嘆中國電影的悲哀。
但這檔節目不一般。
可以說,從第一步就走對了——
回歸電影。
沒有所謂的明星導演帶資跨界,一切選擇都源于作品本身,節目不是命題作文,而是真正在為拍電影做打算。
節目展現的是一部電影的縮影。
選演員是面對面的招聘面試,拉投資是聊劇本當面定預算。
像是人才市場的應聘,嘈雜但謹慎。
青年導演拍電影,最難的就是缺錢。
創投會拉投資就成了首要難題。
所謂創投會,就是導演要表現自己對電影的熱忱,更要讓投資人看到你有拍電影的能力。
初試——自我介紹。
面對投資人,有些導演當場就哆嗦了。
但緊張歸緊張,這也是導演對自己對作品的負責。
導演沙漠。
處女作《我要我們在一起》,講述的是一個民工的愛情,艱辛又深情。
在這,當即被陳凱歌拎出來提問。
為什么拍這個故事?片名中的“我”代表的是誰?我怎么覺得就是你呢?發生了什么故事?
接連提問下,沙漠當場破防。
片中講述的愛情,他會自動代入他自己。
也正是如此,在拍電影的時候他更懂得去尋找與觀眾間的情感共情,專注在作品上。
投資人就是在通過導演的自述,去了解他對電影的專注。
是真的投身于電影還是別有目的的虛假,一目了然。
復試——劇本闡述。
導演胡國翰,93年剛畢業不久的新生代網大導演。
他帶來的劇本名稱是《一條剪不進去的鏡頭》。
一個日本人,為了生計在中國出演日本兵的故事。
鏡頭要求他舉起刺刀刺向手無寸鐵的婦孺,他盡可能的去表演的猙獰恐懼,但導演卻告訴他要笑著演,笑到越開心越好,他和導演大吵了一架,回去后網上搜索那段戰爭時期,看到了那張笑著拿著刺刀的日本兵,他大腦陷入了空白,這是他在日本的網站上絕對搜索不到的……
視角非常獨特,光聽導演描述扒叔就已經起了雞皮疙瘩。
一個好導演,絕對會講故事。
從笑或不笑的問題,到逃避歷史和正視歷史的掙扎。
你能看到一個導演的功力,也看到中國新生代導演的后生可畏。
沒有假大空的虛偽,表現的是真誠和能力,越能讓人看到你對電影的熱愛,越能打動投資人的心。
《開拍吧》講述的不是別的。
從前期劇本到后期拍攝,再到最終電影跟觀眾見面。
這是一部電影誕生的過程。
說到電影,扒叔想以導演沙漠的短片為例。
《剎車》。
有電影質感,有現實題材,有深度思考。
故事開始于壓抑——
畫面陰暗,配樂悲痛,空氣中都彌漫著死亡氣息。
一個男孩名叫許巖,想要自殺卻不敢自殺。
但所有人都在逼他去死。
網絡上,他幾次三番沒有自殺成功,群聊成員譏諷他就是慫了,該死。
現實中,父親從不關心他的情緒,覺得他以死要挾就是作父母,廢物。
事出有因,不久前許巖自殺失敗了。
因為沒有勇氣,他和另外一個男孩秦羽約好了一同自殺,但最后死掉的只有秦羽,他卻活了下來。
所有人都認定是許巖的錯,包括秦羽的父親。
這是一個父親的復仇。
他得知許巖的處境,提出來幫助許巖去死,結果到了現場許巖又后悔了。
還說出了另外一個真相:
秦羽自己想死,在他們相伴去死的過程中,秦羽欺騙許巖下車,選擇了一個人自殺。
真相足以擊垮一個父親。
他不愿意去相信兒子自殺的事實,更想把一切錯歸咎于許巖身上。
但就在他綁好了許巖,一步步走入水中時,卻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兒子,在最后關頭他拉起了許巖。
當你已經死過一次了
夠了 夠了
他曾經沒有挽回兒子的生命,他不愿意看到再有悲劇發生。
這是父親的自我救贖。
偽裝成一個自殺者的身份去拯救更多想要自殺人的生命。
短片的靈感來源于一起真實社會事件。
一個45歲的中年男人長期混跡于自殺群聊,幫助每一個想要自殺的孩子找回活著的希望,因為他的兒子就是自殺去世的。
在巨大的悲痛打擊中,他選擇了扒開自己的痛苦,挽救更多孩子的生命。
而這故事的背后,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名詞:
陽光抑郁癥。
他們會像普通人一樣每天都在笑,但這不是真正的快樂。
太奇怪了。
這是父親的疑慮,但在仔細回想之下,卻發現一切早有端倪。
早在秦羽小時候就已經有了自殺的侵向。
父親的朋友聚會時,一堆孩子在海里游泳,只有秦羽在一旁哆嗦,大人們圍著取笑,秦羽挨了父親的罵。
回去后,他就直向海里走去,還嬉皮笑臉的說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或許就是他第一次表現想死,但那時候的父親并沒有在意這些。
一次次的積壓,從想死到去死。
父親在怨恨自己,為什么沒能早點看到兒子的內心,發現兒子的求救。
扒叔尤其喜歡片中的一個細節設計。
秦羽自殺的水面上漂著一個救生圈。
扒叔認為,這是兩種意思。
一是對秦羽小時候恐懼游泳的表達,進入水中等于去死。
二是父親對兒子自殺的反思,他會在這人煙稀少的放上一個救生圈,就是希望如果再有想要自殺的來到這水面,能夠有一個后悔的機會。
沙漠的這個短片并未獲得特別高的評分,影評人打分6.8。
確實,在這里有很多能看出來的瑕疵,但瑕不掩瑜。
尤其是讓觀眾看到的新生代導演在關注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現實題材。
電影開始有情感有溫度。
縱觀整檔節目,扒叔最深刻的感觸就是八個字:
尊重電影,熱愛電影。
真正像一個真心鼓勵新人導演進行創作的節目。
節目以導演為核心,每個人有他們獨特的風格、追求、熱愛,每個人的風格都各有不同,但不論質量高低皆可見用心創作。
扒叔尤其喜歡節目中的一個導演——
郝杰。
他之前的履歷作品只有三部:《光棍兒》《美姐》《我的青春期》。
豆瓣8.1,7.8,6.0,一部比一部低。
曾經他年少輕狂,覺得自己很快代替陳凱歌拿下金棕櫚,但現實卻給了潑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他一直在退步。
鋪天蓋地的惡評,他會因此而夜夜噩夢。
就他曾經作品的名氣,他仍然可以接到很多拍片的工作,在行業內混的風生水起,但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內心,更不能將電影作為牟利的手段。
他身上有種執拗的態度。
從他之前的電影就可看得出,很具有郝杰的個人特色。
生猛野性,但只有少數人懂得欣賞。
六年沒拍電影。
但這對郝杰來說是修煉,他在努力找回曾經的自己。
這部新片足以證明一切。
《馮海的夢》。
依然是聚焦農村的故事,但影片拍的相當文藝。
大量的留白鏡頭,給影評留下了太多不同的解讀空間,你難以去確定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有些人覺得晦澀難懂,電影應該讓觀眾理解。
有些人激動偏愛至極,電影不一定走向大眾。
各種聲音,各種評判。
觀眾打分和電影票房遠不及資深電影人的贊譽,但這就是郝杰,他在拍著“自嗨”的電影,卻沒人能撼動他的初心。
就像陳凱歌對他的評價:
你的一切都從你的孤獨里來,但是你又在你家房頂擰了一個燈泡,到點把這燈打開,這燈就是電影。
這是資深導演對新人導演的懂和珍惜。
誠然,這檔節目并沒有常規綜藝的模式。
比起選秀真人秀,扒叔更愿稱它為一場關于電影的交流會。
聊自己欣賞的導演,國內外導演的特色、作品都有哪些借鑒意義;
聊自己未來的創作,有哪些想去挑戰的類型,先鋒性的構思;
聊自己想拍的故事,謀劃已久的劇本卻因為缺少市場投資一直沒有實現;
聊電影夢想和迷失,是做夢的過程,也是逐漸陷入困境的歷程。
提及電影,他們真摯而又真誠。
不要煽情賣慘,更不要虛情假意。
尊重電影,熱愛電影。
感謝有這樣的節目,也慶幸讓我們發現這么多新生代青年導演。
上一篇:石榴裙下死,到底能性感的起來嗎
下一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公開招聘/江蘇省級電影專項資金辦法修訂出臺/何平當選記協主席/博納影業申請長津湖之水門橋商標/|資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