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線電視時代,觀眾喜歡拿著遙控器漫無目的地“掃臺”,停留在一瞥感興趣的頻道,然后再繼續“掃”。當時的電視經營者有種“八秒憂慮”癥——他們發現觀眾在“掃臺”的過程中,只會停留八秒,沒興趣就會換臺。由此還引發了一些有趣的頻道號設置議題,有的電視頻道經營者有意將頻道號設在中間位置,因為他們發現觀眾一般是用遙控器上的+號和-號來掃臺的,或從上掃到下,或從下掃到上。在這來回掃的過程中,頻道號如果設置在中間,被觀眾看到的機會就會更大。這些“小伎倆”或者說“策略”在今天可能都不太有用了,因為我們進入了另一個時代,即算法時代。
今天的觀眾或者說媒體使用者更習慣“劃”這個動作,從這個視頻劃到下一個視頻,從這個內容劃到下一個內容。他們漫無目的地找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殊不知,他們所接觸到的內容其實是媒體根據算法推送給他們的。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某天和朋友用手機聊天說起某樣東西,很快就會在自己的媒體應用里出現相關內容。其實這是手機“泄露”了你的秘密,手機中的相關應用利用這些信息,通過算法向你推薦了相關內容,希望你會看這些內容,當然也希望你能因此消費。有人說這是手機的功能,其實智能電視也有同樣的功能。算法時代已經到來,只是大部分人還沒意識到而已。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算法?我們從小學算術,到現在卻不知道什么是算法。對于算法,百度給出的解釋如下: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題方案的準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這里說的算法和我們熟悉的算術顯然不是一回事,它說的是用計算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于媒體人而言,我們通常講的算法是推薦算法。通常該算法是根據環境、人和內容三個維度來進行推薦。內容方面,通常看主題詞(關鍵詞)、興趣標簽及時效、質量等要素。人則是指人物畫像,即將用戶的歷史行為記錄下來,貼上標簽,然后與相關信息匹配。環境則會考慮用戶在不同環境下關心的不同內容,比如用戶在北京會更關注冬奧,在長沙會更關注美食等,計算機會根據不同的時間(環境)給用戶推薦不同的內容。
雖然算法提升了媒體的內容匹配效率,但當下,媒體更多還是用人工進行內容生產和傳播,很少采用計算機算法。這一現狀急需改變。接下來,媒體需要更廣泛地在運營中引入推薦算法機制,通過算法來提升媒體傳播的效能。
算法時代,大量內容被淹沒,無法被觀眾看到,甚至連媒體自身也被淹沒,無法獲得算法推薦。在國外,已經有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們還設置了專門的崗位,叫作“能見度經理”(Visibility Manager)。最近,我在一些地方融媒體案例中,驚喜地發現許多縣級融媒體也設置了類似崗位,叫法雖各不相同,有的叫助推員,有的叫聯系官,但他們工作的目的都是讓自己的媒體或者媒體賬號、內容獲得盡可能多的算法推薦。
一些科技公司在給電視臺的提案中,也已經開始在現有的內容生產分發設備中考慮到算法,比如專門起標題的人工智能設備,以及節目決策預估系統等。這些都引入了媒體推薦算法機制。當然,對電視臺來說,還是要把推薦算法和自身內容相結合,畢竟做算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找到更多的觀眾,以及滿足這些觀眾的內容需求。這和電視臺強調人工智能賦能的需求也是一致的。
算法時代,我們應該看到更多成功的媒體應用案例。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
上一篇:中國視聽大數據2021年收視年報
下一篇:《開端》:“無限流”行至關鍵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