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多種創新技術、去中心化思想、共識性社會準則與商業模式的混合體,元宇宙已從科幻概念走向現實存在,構建出一個與物理世界平行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并成為時下全球科技、文化和社交領域的聚焦點。
作為當代文明與文化變遷的主要表現手段,影視作品和影視業一直在技術創新遞進中反復橫跳,不斷適應最新的媒介和媒體形式,捕獲一代又一代的受眾。今天,更廣義上的視頻化媒介,包括但不限于短視頻(短劇、短片)和網絡直播,更主導著全球的信息傳播、娛樂休閑和社交網絡。
顯然,影視業要在元宇宙時代生出新變化和新演進。
首先,改變影視作品基本創作范式,以爭取用戶消費時間。
用戶消費時間,是影視作品基本商業價值的核心指標。傳統模式下,“年人均觀影次數”“電視劇總觀看時長”“有效播放率和完播率”等統計指標,本質上都是對用戶消費時間的統計,這是影視作品在廣告和IP衍生等領域貨幣化的核心指標。
不幸的是,以沉浸式界面、互動式行為和自組織社會架構為基本特征的元宇宙環境,更像是游戲或社交的基因移植,而非影視,其在用戶消費時間上的黏性遠遠超過影視。這對已經飽受“短視頻+直播”侵擾之苦的影視業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同時,通過虛擬形象,青少年用戶在元宇宙中一起生活,一起娛樂,一起建構虛擬空間,一起編織第二人生,甚至一起合拍合演影視劇、建設自己的好萊塢,他們哪有更多的欲望和時間,留給“老一輩人”在物理世界中拍攝出來的影視劇作品呢?
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沉浸在ROBLOX、The SandBOX或 (Facebook)空間中就會知道,幾個新的世代、一種新興文明,已經勢不可擋。
所以,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影視劇作品的基本創作范式必須徹底改變。不管過去是以制片人、導演還是編劇為核心,中心化表達的邏輯必須在揚棄中走向進化——未來的元宇宙空間中的影視劇作品,如果沒有用戶全程參與、互動和傳播,是沒有生命力的;如果沒有一支由“元宇宙原住民”構成的業務團隊,任何影視公司或平臺,都是沒有競爭力的。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徹底改變,絕不意味著以既定劇本的模式,給用戶提供所謂的“AB劇”或是“互動輕小說”等。這些曇花一現的玩意兒,本質上還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表達,而非平等打造一個真實的虛擬世界和活動空間。
所以,未來影視劇的形態到底是怎么樣的?過去基于二維屏幕所構成的影視劇敘事語言,以經典戲劇結構指導的劇本寫作,該往何處去?這也是影視理論界和學術界的一次新機遇。
其次,元宇宙時代的影視業,商業錨點在區塊鏈和NFT。
NFT(非同質化代幣)概念的迅速普及、商業價值的日新月異,不能完全以“虛擬數字貨幣泡沫”而一言以蔽之。
事實上,與第一代去中心化的同質化數字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相比,NFT的最大貢獻在于和數字世界中的具體物品相綁定,這就為元宇宙數字經濟提供了可交易物品的確權基礎和鑒權手段。這是從數字產品到數字資產,再從數字資產到數字資本的必由之路。
所以,今天我們談論的NFT,表面上是虛擬土地、虛擬頭像、虛擬畫作等的交易和升值,其實質則是基于DeFi(分布式金融)的GameFi(游戲化分布式金融)。
只有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看清楚包括影視作品在內的所有數字產品的商業未來。不過,受政策法規影響,目前國內法定貨幣與數字貨幣之間的交易是違法的,合規的金融機構也不支持在自身賬戶體系下的相互兌換。一個最新的例子,國際奧委會授權開發銷售的“冰墩墩NFT”已在全球發行,但不支持中國大陸用戶購買。
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有其合理性,這是為了確保金融安全和反洗錢。但筆者堅信,在未來某個時點,隨著DC/EP(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普及,以及與全球數字經濟的安全接軌得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NFT遲早會在中國市場合法化。
面對必然的趨勢,需要做清醒的布局和準備,這是今天中國影視業面臨的戰略問題。
(作者系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網絡視聽專業委委員、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智能硬件分會秘書長。)
特別策劃|元宇宙這盤大棋
元宇宙這盤大棋
影視行業搶灘元宇宙
五問“元宇宙” ——專訪華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趙依芳
元宇宙時代:影視業的機會與彷徨
元宇宙:媒介融合的高級階段與社會的未來形態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
上一篇:張藝興的演技又引起爭議?挑角色看對手,他還需要加把勁
下一篇:陳建斌:我有了繼續導戲的信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