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蝙蝠俠漫畫及影改系列的粉絲,所以《新蝙蝠俠》最吸引我的還是其比諾蘭更大衛·芬奇,比扎克·斯耐德更王家衛的視聽魅力。
本片的畫面和光影表達非常有20世紀40年代好萊塢黑色電影的風味,以大面積的黑色調為主,犯罪現場回歸陰森可怖,懸疑危機的氛圍,特別是那些看似和劇情推動無關的特寫或全景鏡頭,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墨鏡王《花樣年華》的啟發,將帕丁森版蝙蝠俠憂郁、躊躇、憤恨的性格與哥譚腐朽、虛偽、陰冷的環境關系表達得淋漓盡致。
導演馬特·里夫斯之前最著名的作品要數《猿球崛起》后兩部續作,而當時與其搭檔的藝術總監詹姆斯·齊蘭德再次回歸,與之合作打造了這版《新蝙蝠俠》的黑色電影美學世界。
哥譚這座虛構的城市最早由比爾·芬格與鮑勃·凱恩在原版蝙蝠俠漫畫的第四期中創作,首次被提及為蝙蝠俠的家鄉。它最早并沒有基于現實中的城市進行設計,雖然能看到《大都會》的影子,但直到諾蘭版的黑暗騎士系列才真正將之拉回了觀眾熟悉的世界。
電影中曾出現了一個以紐約時代廣場為藍本的哥譚廣場,大量的廣告牌與霓虹燈,加上部分大遠景出現的類似布魯克林的高架鐵路,來自倫敦的塔橋,來自利物浦惠靈頓廣場的建筑,宛如哥譚就是一個美國的本土大城市。
從下面的早期概念設計圖也可以看出哥譚混雜的多個現實建筑元素:
當然,電影必須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在構思新哥譚的過程中,導演和藝術總監吸取了非常多的建筑藝術風格作為靈感。除了被多版漫改電影借鑒的英國哥特建筑外,還大量采用了1920年代美國流行的電影宮(movie palaces,現代多影廳模式前的影院形態)樣式,多以繁復的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為特色。
下面是著名的Uptown Theater的外景老照片:
一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外景地成為了新版蝙蝠俠的拍攝地,包括倫敦、格拉斯哥、利物浦,但取景的過程中遭遇了新冠大流行,不得不在后期搬回美國本土,在芝加哥進行拍攝。
哥譚在本作中與匹茲堡、芝加哥等美國老派城市相似,都擁有著當年真正的全盛時期,特別是在1930-1940年代,經濟復興,高樓聳立,并保留了部分早期的傳統建筑。而在腐敗及犯罪侵蝕后,越來越多新建的高樓樓頂出現了爛尾的跡象(生銹的鐵制建材元素),下城區越來越類似紐約的貧民窟,垃圾及流浪者的帳篷隨處可見。
下面這張概念圖可以看到貧民區的老舊電線及昏暗的街道、遠處工業濃霧下的高層建筑:
以下為劇組在影視基地搭建的室外布景:
可以從上面的圖中看到,一般地面二層以下的建筑外立面需要真實搭建,此外的部分及遠景都在后期特效中進行合成處理。
除了哥譚之外,蝙蝠俠系列最重要的獨立建筑便是韋恩莊園,它一般坐落于郊區,其地下部分為蝙蝠洞,也是蝙蝠俠的武器倉庫。
但《新蝙蝠俠》在韋恩莊園的選址上進行了顛覆。為了讓布魯斯·韋恩更融入哥譚城市的生活框架,韋恩莊園變成了高高聳立的韋恩塔樓,而蝙蝠洞則是韋恩塔下一個古老的私人火車站。所以電影開頭,你會看到帕丁森騎著摩托穿越隧道和鐵軌,進入自家的地下庫房。
韋恩塔充滿了哥特式建筑元素,這種融合現代與傳統的風格在利物浦非常常見,使用了銅鑄的塔尖和裝飾線,讓蝙蝠俠老貴族的氣質獨顯于高樓大廈之間。
從下面這張早期的概念設計圖可以看出哥特元素的大樓占據了主體:
而下面這張韋恩塔爆炸著火的概念圖,解釋了后期在美術方向上的調整,去除了周邊較多的哥特裝飾,而使用了更現代主義的大樓,底層是更臟亂的街道及鐵銹斑斑的高架橋。
據說地下火車站的靈感來源于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地下建造的火車站,為了滿足貴賓在緊急情況下乘坐火車進行秘密旅行。
下面的照片展示了被廢棄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地下火車站:
下面是為了拍攝蝙蝠洞而搭建的實景:
韋恩莊園的內部據說參考了美國加州赫氏古堡的布置,和外部的哥特外觀不同,內部完全充滿了巴洛克式的高貴與優雅。
這個赫氏古堡也大有來頭,由加州第一位女建筑師朱莉亞·摩根設計(她也是歷史上最早從事建筑設計的女性之一),曾是出版界大亨威廉·倫道夫·赫斯特(沒錯,他就是《公民凱恩》的人物原型)的私人宅邸,這片建筑群于 1947 年完工,極盡奢華鋪張。古堡共 165 間房間,梯臺花園占地 127 英畝,噴泉、水池應有盡有,最重要的是,這里可以盡享陽光燦爛的中央海岸美景。
放幾張圖片感受下:
下面是電影里的韋恩莊園內部:
再來說說企鵝人的冰山會所,它是反派們的主要登場場景,充滿了紫醉金迷、貪婪腐朽的氣息。
設計有錢反派的建筑,自然也要從現實中找根源。在1920-30年代的美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級及種族歧視橫行,也誕生了一批政治影響下的建筑產物。
企鵝人的冰山會所參考了當年高速公路建筑師羅伯特·摩西的建筑美學,他曾在特里博洛橋下設計了一個辦公室,所有通過此橋的錢都通過他辦公室的管子流過。
羅伯特·摩西最被人詬病的是他設計的紐約旺托州立公園大道,它是公眾前往位于紐約長島的瓊斯沙灘的最快路線。公園大道于1929年通車,道路上有兩百多座矮橋。這些矮橋只有9英尺(約2.7米)高,以至于只能通過富人們駕駛的小汽車,而12英尺(約3.6米)高的公交車就無法從它下面通過。要知道,窮人基本只能乘坐公交車。
下面是這種矮橋的照片:
冰山會所的內部其實和現實中的迪廳有點接近,其實就是在英國倫敦印刷廠的Printworks拍攝的,它在很早之前就被改造成了夜總會。
最后簡單說一下羅伯特版蝙蝠俠的戰衣設計,劇組請來了設計師大衛·克羅斯曼和格林·狄龍,他們曾為最新的四部《星球大戰》電影中提供服裝設計服務。
跟本·本·阿弗萊克版蝙蝠俠大幅度鋼甲戰衣設計不同,《新蝙蝠俠》更偏向于老版的電影和漫畫。從下面的早期設計圖中,可以看到利用盔甲的灰色與斗篷、蝙蝠Logo的黑色形成色差對比:
設計細節上更多考慮實用性,內部仿照了俄羅斯航天的密閉套裝,上面安裝了裝甲板和機械部件。此外,還模仿了馬術背心的設計,因為它們都需要很好地平衡保護性和機動性。下面的圖中還可以看到抓斗槍的原理及與護手的連接設計。
下面是翼裝飛行服的設計,同樣考慮真實穿著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蝙蝠車及摩托的概念設計師是阿什·索普(Ash Thorp),曾參與過《阿基拉》《攻殼機動隊》等相關重制作品的設計。本片的蝙蝠車在導演看來需要體現堅持不懈,為任務而設計的理念。和諾蘭與扎導版的蝙蝠車不同,更類似早期版本蝙蝠車的設計,紅色的燈光及翹起的邊翼。它需要足夠的簡單,避開詹姆斯·邦德那樣的小工具小科技設計,也不能看起來像一輛坦克或特殊武器。
在設定中,蝙蝠車不再是韋恩工業的科技產物,而是布魯斯·韋恩自己打造的交通工具,每一個設計都遵循功能需要。從下面的圖中可以看到車輛的前部增設了加固的保險杠和框架,后部則暴露了出來,展現推進器。
本片的動作場景較為分散,但諸如追車等復雜調度的戲份都采用了和《曼達洛人》一樣的虛擬拍攝方式,畢竟藝術總監齊蘭德剛從喬恩·費儒《獅子王》的VR拍攝項目里歸來,且攝影師雷格·弗雷澤(牛蛙版《沙丘》的攝影師)已經擁有了《曼達洛人》的合作經驗。在工業光魔StageCraft LED虛擬制作系統的幫助下,除了用VR設備進行的虛擬預演,一部分涉及哥譚天際線為背景的戲份可以直接在LED屏幕前完成,在新冠流程的當下,節省了部分時間,增加了演員表演時對環境的沉浸感。
先說到這,按照慣例放上其他本人收集到的相關設計圖: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