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第9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它的結束代表了2021年度電影表彰告一段落。
這一屆奧斯卡,毫不意外,依舊保守、“正確”,它的不保守來自一次電影外的“意外”,它對電影的保守確是有目共睹。
“扇嘴巴”事件仍在發酵,這次激動之舉并非完全“贏麻了”
不過,無論怎么樣,第94屆奧斯卡仍選出一批有水準的電影,譬如我們在好萊塢十佳上篇中,選取的[沙丘],譬如這一篇中的[犬之力]。
馬上就到4月,整個電影市場好似死水一片,活力不足,佳片稀少,這個時候,回頭看看老電影,2021年的,更早的,或許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尤其隔離在家的朋友們,讓好電影慰藉你的時光吧。
犬之力
The Power of the Dog
導演 簡·坎皮恩
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克斯汀·鄧斯特/柯蒂·斯密特-麥菲
類型 劇情/同性/西部
再見,男性神話
2021年的[犬之力],是簡·坎皮恩第一次,以男性為主角拍電影。
時下市面上常見的女性主義故事,坎皮恩數十年前都拍過。
而[犬之力],無疑是比她過往的電影、比同時代的女性主義電影,多向前走一步的。
它不再自陳心事,而是正面進攻,直接對男性神話集大成者——西部片——下手了。
它用西部片去反西部,用男性神話去破除父權。
西部片的浪漫與迷人,就在于它是個簡單的童話。
在這個童話里,西部和牛仔之間一定會有一場酣暢淋漓的廝殺,而勝利終將歸于牛仔,夕陽西下之時,馬蹄揚起黃沙滾滾,他會揍翻那個邪惡的西部。
蒼涼的西部如果是凜冽的寒風,牛仔就是一團融化一切的烈火;
崎嶇的西部如果是危險的荊棘,牛仔就是就是一柄斬斷紛擾的利刃。
直白,酣暢。
這是類型片的需要。但為了成就那種雄渾壯闊,有太多東西被犧牲、被抹除。
[犬之力]所描繪的,是為了成就一個男性神話,黃沙之下究竟埋藏了多少駭人的白骨。
如果說老西部片里,勝利屬于牛仔,那么在[犬之力]的世界里,根本沒有贏家,所有人,不論男女,都是“有毒的男子氣概”的受害者。
[犬之力]的菲爾是那種西部故事里的英雄。
他不修邊幅,臉上常有污泥,澡也不洗,胡子也不刮——他將之視為男人該有的樣子。
他總是叼著一根煙,扒獸皮手起刀落眼都不眨,沒有他馴服不了的馬兒。
西部的所有法則盡在他掌握,他是這片荒蠻之地的故事締造者。
但在[犬之力]里,簡·坎皮恩剖開了他英雄的外皮,西部也隨之脫去了浪漫的外衣,露出了猙獰的一面。
菲爾不是那種生性“陽剛”的牛仔(話說回來,誰是?)。
他愛著亨利·布朗克,那個他口中的導師,救過他一命的英雄。
但他只能像紀念好友一般,口頭上時時掛著他,珍藏著他繡著H.B.首字母的手帕,在小樹林里撫慰自己。
弟弟結婚了,他睡不著,聽著隔壁的動靜,孤獨痛苦到無以復加。
深夜里又起了身,把布朗克的馬鞍擦得锃光發亮,以此填滿心里的空洞。
他故作粗獷的外表背后,是被深藏被壓抑的敏感。
那種有毒的男性氣概,不僅僅是把女性逼到崩潰。
還有時時以這種標準規訓自己的“強大”男性,同樣被逼得喪失自我,喪失所有的溫情和細膩,被壓抑到扭曲變態。
所以當他看到弟弟娶回的寡婦露絲,和她那個陰柔的兒子彼得,幾乎要瘋掉。
這可是西部片,不是什么溫馨和睦的家庭劇。
他受不了有這樣的人存在。
他想盡一切辦法逼得露絲崩潰,他試圖規訓彼得成為和他一樣的“男人”,露絲崩潰到開始酗酒。
她醉了,癡癡地笑,說起小時候的老師,表揚他們時,會獎給他們小星星,她現在也好渴望一顆代表肯定的小星星,可那是那么遙不可及。
她瘋了,不管誰攔著也要把菲爾的獸皮賣給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送給她一雙手工獸皮手套,她摸著,哭得像要溺死過去,好軟啊,像她無法企及的星星,像她無法企及的溫柔。
女性角色在老西部片里總是等待被拯救,好像被拯救之后一切就都好了。
[犬之力]卻揭開了這個殘酷的真相:
在一個容不下所謂“女性氣質”的世界,她們從不會獲得幸福。
而菲爾,早在他對露絲進行精神上的絞殺之前,就被這個世界殺死了。
[犬之力]還要給這種男性神話最后的致命一擊。
菲爾不齒的那個彼得,他想規訓想招安的那個柔弱男孩,給了他一個美麗的幻象。
他以為自己之于彼得,就像當年的布朗克之于自己,他重溫著舊夢,享受著被彼得崇拜的感覺。
他用這種虛妄的感覺,說服自己這半生的壓抑不是白費。
可一切不過是一個精心設計好的殺局。
他,菲爾,一個“男子氣概爆棚”的英雄,被一個蒼白瘦弱、滿是陰柔氣的男孩殺死了。
他至死不知為何,還抓著要給那個男孩編一根繩子的承諾不放。
他是迫害者,可他更是受害者。
那種孤獨而又無處訴說,最終抱著一個殘夢死去的樣子,慘痛到了極點。
[犬之力]的鏡頭精美詩意,它似乎也帶著被社會所定義的“女性氣質”。
但就是這樣的鏡頭,殺死了男性神話,就像那個白白凈凈的男孩,不動聲色地殺死了菲爾。
這個時代,女性主義電影的聲勢,讓人感念時代的進步,可與此同時,也在一些時刻感到一點點悲涼:
許許多多的女性主義電影,普及的是近似于廢話的常識。
比如女性不是誰的財產,女性不是生育機器,女性不是性資源——女性是人。
[犬之力]倦了,它想告訴人們,在這場比誰更有“男子氣概”的競賽中,所有人都輸了。
既是輸家,又何必為那個不給任何人活路的西部世界吶喊。
甘草披薩
Licorice Pizza
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主演 阿拉娜·哈伊姆/庫珀·霍夫曼/斯凱勒·吉桑多
類型 劇情/喜劇
愛情的年代
[甘草披薩]依然有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TA)上一部電影[魅影縫匠]里那種愛情的魔力。
這種魔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來自PTA妙手天成的選角。
[魅影縫匠]的魔力來自丹尼爾·戴-劉易斯強大的壓迫感和內在的破碎感,也來自薇姬·克里普斯野生的倔強。
只有他們才能共同演繹愛情里近乎變態的控制與反控制。
而到了[甘草披薩],是兩個愛做夢的年輕人的故事。
PTA挑了兩個生命力旺盛的新人,阿拉納·哈伊姆和庫珀·霍夫曼,讓他們上演愛情里的你追我逃、成長中的跌跌撞撞。
他們在1973年的圣費爾南多谷相遇。
男孩加里才15歲,卻早早地闖入好萊塢當了童星,在成年人的世界游刃有余;
發育后無法做童星,他甚至已經身處“中年危機”,重新找回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姑娘阿拉娜已經25歲,她并沒有把一個15歲男孩的迷戀當回事兒,他在她眼里還是個小屁孩;
可她還沒能敲開世界的大門,她東奔西走,尋找實現夢想的機會,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
一定程度上,他們的身心年齡倒錯,中和后意外地成了同齡人。
這段戀人未滿的關系,更像過家家。
兩個小孩子耀武揚威似的炫耀自己身邊的伴侶,而彼此剛剛靠近一點點,接下來就一定是激烈的沖突,反倒各自退了幾步。
他們就像片名的“甘草披薩”,南加州的連鎖唱片店,洋溢著70年代的陽光味。
他們去過好萊塢面試,做過水床生意,開過彈球廳。
他們像甘草披薩唱片店一樣無所不包,拼了命地想要找到受到世界歡迎的最優解。
PTA的攝影機緊緊圍繞著這兩個孩子的關系,卻沒有一個鏡頭,不是對1970年代好萊塢的描繪。
這種描繪是復雜的。
它有瑰麗浪漫的一面,影片里男孩加里的故事,大半來自PTA的好友、童星出身的制片人加里·高茲曼。
他確實從童星搖身一變,一度成為水床銷售“大亨”,卻遭遇石油危機,水床原材料短缺而折戟。
布萊德利·庫珀所飾演的喬恩·彼得森也確有其人,且確實就是芭芭拉·史翠珊的男友。
真實色彩讓這部電影閃爍著懷舊的光暈。
但另一方面,[甘草披薩]又不是一味的濫情,沉溺往事不能自拔。
在流光溢彩的表象之下,它又確實拍出了一些陰暗的角落。
阿拉娜在開場為攝影師做助理,就遭遇揩油。
西恩·潘飾演的杰克·豪登面對這樣一個甜美的“獵物”,同樣沒有客氣。
而在那個年代,一個女孩想要在好萊塢立足扎根,她的選擇是——至少阿拉娜的選擇是——忍耐下去。
另一方面,備受爭議的日本女人段落同樣也呈現了那個年代,好萊塢或曰白人對于亞裔的傲慢無知。
那時的白人們,自大地認為,只要用奇怪的日式口音念出英語,就能和日本人順暢地交流。
而即使娶了兩任日本老婆,他們仍對日語一無所知——他們自大到不“需要”對此有所了解。
從某種角度而言,[甘草披薩]或許是溫和版的[不羈夜],對于造夢的好萊塢,展現出的有華彩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
只是相對于批判性更強的[不羈夜],[甘草披薩]更偏向于懷舊。
那些美麗的色彩,讓人愿意沉浸在愛情與電影,成長與造夢之中。
倒數時刻
Tick, Tick…Boom!
導演 林-曼努爾·米蘭達
主演 安德魯·加菲爾德/亞歷山德拉·希普/羅賓·德·齊澤斯
類型 劇情/歌舞/傳記
音樂自畫像
[倒數時刻]是一部很容易引起共鳴的電影。
片中所展現的那種困頓迷茫的生活,正是當下無數正在奮斗中的年輕人真實且扎心的寫照。
影片故事設定在1990年,加菲爾德飾演的喬恩是一位年輕且雄心勃勃的音樂劇作家。
一邊在紐約曼哈頓的下城區餐廳當服務員,一邊創作自己的音樂劇《傲慢》。
在即將30歲生日之際,他也迎來了自己的首演,雖然很成功,卻并未得到賺錢至上的百老匯制作人的青睞。
與喬恩一樣,大多數人在同一年齡階段似乎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當生活如此潦倒,我該為了現實而放棄理想嗎?
當周圍的人都紛紛轉行他途,我該隨大流追逐湊活卻穩妥的人生嗎?
電影沒有表明絕對的態度。
如男主角那樣選擇理想縱然令人敬佩,像好友那樣轉行追求安穩也并不羞恥。
這就是生活,總能給出很多個解答,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在眾多去途中取舍權衡,選擇一條最符合自己境況的路。
[倒數時刻]改編自已故音樂劇作家喬納森·拉森的同名劇作,這是喬納森人生中的第二部音樂劇。
他的作品取材于當下的生活,融合了搖滾、爵士等多種風格,重新定義了百老匯的音樂劇類型,影響了一代美國人。
《倒數時刻》雖然不像最有名的《吉屋出租》那樣拿獎無數,在百老匯連演12年,
卻相對真實的還原了喬納森困頓時期的創作經歷和迷茫時期的人生選擇,簡直是他的一幅音樂劇自畫像。
與喬納森一心想改變音樂劇老舊的套路一樣,[倒數時刻]也不是個傳統的傳記片。
即便對原型人物喬納森·拉森沒有什么了解,也能毫無障礙的看完整部電影,并且跟片中的部分情節產生共鳴。
特別是在中國,自古有著“三十而立”的說法。
30歲就像一道坎橫亙在人生必經之路上,要么成家,要么立業,否則就難免要背負“一事無成”的親友壓力。
之前《看電影》雜志曾經寫過一篇30歲導演的文章,講的是畢贛和多蘭。
但這些“出名趁早”的天賦型創作者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都在學無所成或懷才不遇間徘徊著。
從這個角度看,[倒數時刻]身上貌似有一種老調重彈的陳舊感,不過是個贊美人們追求夢想的音樂片而已。
可一旦看進去就會發現,它是透過這樣一個“老掉牙”的殼子,散點透視著喬納森自己以及他周邊的朋友們所面臨的不同困境與迷茫。
他是主角嗎?是。
但看完片子,我們記住的卻不止主角,還有那些籍籍無名,為了生活不得不折腰的“俗”人。
喬恩的發小兼室友邁克放開了自己的創作和演唱生涯,轉入廣告公司找到了一份繁雜但收入頗高的工作。
女友蘇珊無法再忍受因男友的職業需要而束縛自己的人生,選擇離開紐約,接受新公司給予的一份高薪且自由的職業。
愛人和好友的離開讓喬恩本就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最終還是在偶像史蒂芬·桑德海姆的激勵下,才堅持下來音樂劇的創作。
電影前半段,一直以為片中像定時炸彈一樣的滴答聲是在為喬恩越來越緊迫的創作時間以及即將到來的30歲倒計時。
看到后邊才明白,同樣進入倒數的還有邁克的生命和蘇珊對一段不合適感情的放棄。
生活就是生活,除了潦倒失意還有殘酷無情,稍有不慎就可能將原本鮮活的生命炸成一片廢墟。
他們患了絕癥的朋友如是,染上艾滋的邁克如是,就連喬恩自己也如是。
喬恩在《倒數時刻》中用音樂記錄了身邊朋友的經歷與情感,回憶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時光,用深情而嘶吼的方式喊出了當代年輕人的困惑。
“我們為什么要努力做到最好?即使湊活過也會有所收獲。
我們為什么要披荊斬棘?即使很多人走過的路安全又誘人。
我們為何與愛人在一起?即使內心清楚彼此并不合適。
為什么總要發生事故才能看清真相?
為什么總要發生災難才能引領改革?
怎么做才能喚醒一代人?
若我們真的自由,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受到傷害的人?
若我們不覺醒去改變世界,剩下的只有灰燼以及我們的困惑?!?/strong>
1996年,1月25日,令喬納森改寫百老匯史冊的音樂劇《吉屋出租》在紐約外百老匯舉行首場試演。
但就在開場前十個小時,喬納森因突發性主動脈瘤悲劇性地在自己的公寓中去世,年僅35歲。
《吉屋出租》深深影響了一代音樂劇人,其中也包括[倒數時刻]的導演林-曼努爾·米蘭達。
這次與加菲的合作還原了喬納森的舞臺和生活狀態,形成了一次跨越多年的時空對話。
智能大反攻
The Mitchells vs. The Machines
導演 邁克爾·里安達/杰夫·羅韋
主演 奧利維婭·科爾曼/埃里克·安德烈/瑪婭·魯道夫
類型 喜劇/科幻/動畫/冒險
年度最佳喜劇
誰能想到,在我們失去了藍天動畫工作室,照明娛樂忙著開發IP,夢工場三四年沒有佳作的當下,
作品質量一直參差不齊、爛片居多的索尼動畫工作室,竟然扛起了大梁。
不得不說[蜘蛛俠:平行宇宙]票房成功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給了他們更足的信心和底氣。
[智能大反攻]的劇情不算新穎,家庭,尤其是父女關系的走向也毫無新奇,如果放在一個平庸的制作里,肯定是一部爛片。
然而影片卻在視覺和喜劇上大放異彩,占據了觀眾的注意力。
首先的風格上,[智能]延續了[平行宇宙]的動畫風格,后者以漫畫為藍圖展開,前者則把繪畫、剪報,甚至是隨手涂鴉等2D元素融入3D動畫。
其次,影片配合女主角凱蒂是個有電影夢想的年輕Up主的設定,把搞怪的元素提升到滿格。
各種網感極強的動畫效果,總是在最合適的地方,以最令人意外和驚喜的方式出現。
但凡是凱蒂大開腦洞的劇情,隨便找一幀暫停,都能發現無窮的彩蛋和秒梗。
比如她的DVD收藏,比如她在流媒體的觀看記錄。
絕對會讓迷影觀眾體驗超凡的觀感。
這種動畫的2.5D風格,輔以凱蒂電影發燒友的人設,將影片推入一個極度混亂的空間,的確會顯得很飽滿。
好在監制菲爾·羅德和克里斯托弗·米勒在這方面有過經驗。
他們把[天降美食]和[樂高大電影]的一些優點,傳授給邁克爾·里安達和杰夫·羅韋([怪誕小鎮])這兩位從電視動畫跨界電影動畫的新人。
緊密的笑點,以及穩妥的節奏,很好地均衡了視覺上的爆炸。
米歇爾一家的老二還有那只寵物狗,包括他們領養的那兩個宕機的機器人。
戲份不多,但每次出現,都有笑料提供。
這部沒有在院線上映的影片,真的做到,即便一個人坐在電腦前,也把你逗得哈哈大笑。
最后的決斗
The Last Duel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朱迪·科默/馬特·達蒙/亞當·德賴弗
類型 劇情/歷史
倔強老雷,依舊雷德利·斯科特
不得不服雷德利·斯科特的倔強,2021年還能看見如此古典的電影。
一如既往,老雷能實拍就實拍。
最后德賴弗與達蒙的決斗實拍,兩軍對壘沖擊實拍。
甚至連用的蠟燭,都被網友發現可能是蜂蠟手工制作,足見老雷的用心與堅持。
回歸故事,[最后的決斗]依舊是他拿手的歷史、女性題材。
所不同的,這一次他用了看似羅生門式實則偽羅生門式的方法講述故事,呈現他所認為的女性主義。
電影故事其實很簡單——朱迪·科默飾演的騎士妻子在獨自一人時被德賴弗飾演的鄉紳強暴。
為了討回自己一家的公道與真相,騎士達蒙上訴至國王,要求與鄉紳展開生死對決。
之所以說是羅生門式的結構,是因為老雷以三位主人公的視角,分別講述了同一個故事。
在騎士和鄉紳眼中,自己都是霸氣俊俏的猛男,在外殺敵勇猛,對內溫文爾雅,風采萬千。
但以羅生門式拼湊出的真相,不是老雷所要的真相。
所以[最后的決斗]是偽羅生門式的結構,表象上它以羅生門式講述,實則層層推進。
騎士在第一層展開故事,鄉紳在第二層補充,不過他倆兩位均是男性視角,而真正的當事人,妻子的視角則放在電影最后,點明事件的真相。
這么多年來,無論是[異形],還是[末路狂花],老雷仍鐘愛女性題材,他鏡頭下女性仍勇敢、堅強、敢于斗爭。
所以說[最后的決斗],看似是兩個男人之間為了榮譽、為了名聲、為了真相的戰斗。
實則是一位偉大女性在地位低下的年代,勇敢為自己爭取公義的孤注一擲之舉。
電影中有段經典的對話,妻子在禱告時,婆婆到來。
一番唇槍舌戰后,婆婆坦言:所謂真相并不重要,我年輕時也曾被強暴;
妻子反問:但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婆婆回:什么代價?我還活著。
妻子回應道:你為活著的權利付出了龐大的代價。
這就是雷德利·斯科特的用心。
在近乎所有人都跟風這個時代的潮流時,只有他或者說只有他們,上世紀那群老導演們,堅持自我,拍攝讓自己感動,也讓觀眾感動的作品。
這份執著,與古典而又女性主義的[最后的決斗],相得益彰。
我們的2021華語十佳:
我們的2021日韓十佳:
擦,情人節檔爛死了?看這部電影啊
怪鄰居家的好電影,我們給你找齊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