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宋代文人的雅集傳統和清明節氣的自然特征相融合,《2022清明奇妙游》延展“中國節日”系列的文化內涵,帶觀眾共赴一場頗有古典韻味的春日雅集。
作者:西亞
清明農耕忙,舞蹈《隴上踏歌行》中,日月山川近現,大開大闔的美好景象盡收眼底;情景表演《春好近清明》再現古人踏青騎射、放紙鳶的傳統習俗……
4月4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之《風起清明畫屏中——2022清明奇妙游》在河南衛視、大象新聞客戶端、優酷播出,再現宋代文人雅集風會,在春和景明山川畫卷中打開一場雅致的“奇妙游”。
恰逢清明,節目借一場妙趣橫生的春日雅集,在古今輝映的國風“舞臺”中,再抒清明的多重含義和情感表達。
移步異景,共赴一場春日雅集
古代文人的聚會,稱為“雅集”。宋神宗元豐初,王詵曾邀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等當代十六位文人名士在西園游園聚會。這場發生在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的“西園雅集”,與東晉的“蘭亭集”齊名。
以“西園雅集”為創作基礎,《2022清明奇妙游》通過宋代文人的視角,帶觀眾共赴一場頗有古典韻味的春日雅集。
在《2021端午奇妙游》嘗試“網劇+網綜”的節目樣態后,《2022清明奇妙游》推出“四維戲劇盒子”的創意——在致敬古典戲劇“三一律”原則基礎上,在時間維度上幻化疊加同為清明時節的平行宇宙“平行小劇場”,搭建起更為開闊豐富的戲劇魔方式結構設計。
形式上,節目以古畫《西園雅集圖》為模板,以清明節為主題,通過單幕劇的“平行小劇場”來展現“雅集”里的人——蘇軾、蘇轍、秦觀、李清照等,用故事化的劇情設計和多種藝術方式,來展現宋代文化與傳統民俗,并融入當下社會關注的議題。結構上,采取中國東方園林中“移步異景”的獨特手法,將情節與節目模塊有機結合,融入具有典型清明時節特征的景致中。
清明雨天,履新路上,范仲淹與歐陽修在歲寒堂小聚,兩人閑談及農業、水利等國之要事。接著,畫面轉至展現春耕農忙的舞蹈《隴上踏歌行》上,將兩者間的敘事主題巧妙銜接,在踢踏鏗鏘的舞步中,勾勒出一幅古代農事活動時百姓們歡快愉悅的場景。
茶坊之中,李清照和友人觀看斗茶比賽,偷喝茶盞的女伴“沉醉不知歸路”,在眾人的哄堂大笑間,一曲改編自李清照同名詞作的《聲聲慢》響起,戲曲節目《清茗酬知音》用“評彈+昆曲”的方式演繹才子佳人的離愁別緒。
藝術形式上不拘一格,節目融入古韻新聲,結合戲劇、戲曲、歌唱、舞蹈等多種形式,將古典韻味和當下潮流相結合,碰撞出春日新鮮感。
《攬明月》以節奏感極強的器樂演奏為表現形式,將京劇唱腔融入曲調中,通過說書進行新表達,用一場“國潮的碰撞”,講述出包拯在眾位俠義之士的幫助下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
古典戲劇的二維觀感、技術加持的三維特效,疊加清明時節的傳統習俗,帶來情景交融、古今輝映的整體節目觀感。節目尾聲,隨著“黑衣人”推動燈閘,燈光亮起,鏡頭拉遠,展現出熱鬧的現實拍攝場景,畫軸合上,至此揭開“戲中戲”,令人意猶未盡。
在追溯中,挖掘節日更多含義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每個中國傳統節日都有其獨特的內涵與文化意象。而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兼具多層禮俗主題。
從清明的溯源出發,節目圍繞清明節日和節氣兩層主題含義展開:既是在追憶先賢故人中,展現人與人之間跨越生死的真摯情感,以及中國傳承千年的精神;也是在踏青、插柳等活動中親近大自然,展現天人合一的價值觀。
在一派山水田園般的詩意畫面中,《清明客》走入古村落祭祖思遠,歌詞中飽含著對先輩故人的思念之情,也唱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樸素價值觀。
《千里落花風》用舞蹈展現辛棄疾“青絲變白發”的跨時空對望,既有一身肝膽、馳騁沙場的少年志氣,也有手中握筆、暮年悲壯的老者之情,展現出厚重的家國情懷。
《2022清明奇妙游》特別設計的互動節目《云煙成雨》,回歸“追思”的情感主題,向網友征集“那年今日”的照片與故事,用歌曲、動畫等方式一起訴說心中那個放不下的“他”,將情感表達推至高潮,實現了與觀眾的深層次共鳴與回響。
節目致敬了犧牲的戰士、逆行的消防員、空難遇難者、犧牲的軍犬等,以對生命的追憶和懷念來回應清明節大主題,“淚目”中更鼓勵人們要熱愛生命。
從清明民俗、傳統文化出發,一系列節目也展現了春和日麗、萬物回春的晴朗春日圖景,表達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以上古神獸青鳥為原型,舞蹈《青鳥喚春》展現了“青鳥高飛,寄來一紙春色”的神話故事。
情景習俗《春好近清明》重現了蕩秋千、食青團、蹴鞠、擊鞠、插柳等清明傳統習俗,并邀請國內名家展現制作風箏等民間絕活,呈現出古代清明時節的歷史文化和百姓踏青游玩的幸福景象。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以宋畫、宋人、宋俗“入屏”的《2022清明奇妙游》帶有清雅古樸的裊裊宋韻,既有春江水暖、粉墻青瓦、流水人家、古村老屋、放牛小童等具有水墨風的寫意之景,也有曲水流觴、踏青游玩、斗茶投壺等風雅、歡快之事,為觀眾緩緩打開一副清明時節生動的古典民俗畫卷。
思故人也是念當下,通過對清明節的多元釋義,節目從傳統文化的創意轉化和古今共情的情感表達出發,用電視語言摹畫出一幅現代影像版的《西園雅集圖》,以文化自信吸引觀眾走近更多“中國節日”。
&&廣電短視頻:視角新、傳播巧、能量值拉滿
丨觀察
&&節目趣味普法,讓“法言法語”入腦入心
丨節目
&&“紀錄+”,延展紀實影像邊界
丨紀錄
&&這些味蕾記錄,泛起“一方水土”間的鄉愁
丨一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