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安享幸福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追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老年群體的消費也在升級,從“衣食住用行”等傳統消費逐漸向服務型消費拓展。最高人民法院日前發布一批老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為廣大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享受晚年生活提供行為指引、規則參考與風險提示。
從典型案例看,老年人權益保護不僅涉及贍養、繼承、居住權益保障等傳統領域,而且與養老產業、消費欺詐等熱點問題相互交織,養老相關產業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引導。
現在很多老年人都使用智能手機,對網購、微信、直播帶貨等并不陌生。有的商家以聊天群等平臺為媒介,進行虛假營銷,形式更加隱蔽。他們迎合老年人健康需求,夸大產品保健治療功能,虛情假意誘導老年人消費。虛假營銷誤導老年消費者,構成欺詐,應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理退?!薄耙苑筐B老”“投資理財”等方式實施詐騙,令老年人防不勝防,嚴重侵害老年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些套路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如標榜“低風險、高回報”“保本高息”“保證收益”等。有的老年人在理財消費時自認為做到了謹慎對待,明明選擇的是所謂“正規機構和渠道”,也對投資項目多方查證、確信無疑后才購買。然而,往往在上當受騙后才恍然大悟,這一切都是不法分子制造的消費迷霧。有的不法分子打著“以房養老”旗號,誘騙老年人抵押房產購買所謂高額利息的“理財產品”,實際上是以老年人房產辦理抵押借款。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更好保護老年人權益可以從供需兩端發力,綜合施策予以治理。一是引導和規范新興養老產業的發展,既要豐富養老產品供給,確保提供高質量養老服務,也要持續加大監督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各類損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持續凈化市場。二是提升老年人防騙識騙能力,增強學習能力和證據意識,遇到相關問題時依法維權。聚焦健康養老、消費欺詐等重點領域,相關部門和行業還需多方協作,提高服務保障精準度和親密度,營造良好生活環境,讓老年人老有所安。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