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頻繁腹痛、腹瀉、便血、消瘦......以往被誤當成“慢性胃腸炎”的這種疾病,叫做“炎癥性腸病”(IBD),又被俗稱為“綠色癌癥”,近年來在人群中的發現率不斷走高。
IBD多侵襲青少年、中青年,會伴隨患者終身,且隨著患者免疫力的變化而頻繁復發。正因為這一疾病目前沒有辦法治愈,從確診的那天起,患者就將面臨一場人生“持久戰”。他們的人生就像坐過山車:在病情緩解期,他們如同常人一樣可以生活、工作、生兒育女,而一旦進入病情活動期,連最簡單的一餐飯都不能吃得舒坦。
【資料圖】
“你想聽病友的故事?我有!”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患者教育組織“常在心”的志愿者群里,廣州日報記者的采訪申請被24歲的小杏(化名)主動“認領”了。
愛美、愛笑的小杏8年前意外遭遇IBD,病情嚴重時一度休學兩年,輾轉多地多家醫院求助,曾經憧憬的人生目標一一落空。從不愿面對、憤怒、茫然,到平靜接受并慢慢懂得與疾病和解,如今,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年輕IBD病友群的群主,小杏樂于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同樣年輕的病友們,希望大家能夠早日調整心情,學會“與IBD共處”。
“憤怒又茫然,
不愿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實”
時間回到2015年,當時16歲的小杏正值高三備考的關鍵時期,突然頻發腹痛、腹瀉、消瘦。從小體質較差、經常容易腹痛的她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招惹上的是克羅恩病(CD)。這是炎癥性腸病(IBD)的一種,病變可能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位置。
“綠色癌癥”“活不了幾年”“未來很糟糕”……小杏在網上搜索和克羅恩病有關的信息時,這些令她恐懼的標簽總會和這一疾病捆綁出現,如一把把利劍,讓她稚嫩的心靈千瘡百孔。陌生的病名、備考的壓力、身體的不適……如冰冷而沉重的鐵籠,突然將小杏囚禁在黑暗又狹小空間里。
當昔日的好友紛紛考上大學,她卻走上了為治病而休學求醫的道路,這也讓她與同齡人漸行漸遠。“兩年間,父母帶著我到多家醫院看病,還去過北京。一開始我們都不知道我得的是什么病,也不知道該找哪些專家團隊。”小杏說,每去一家醫院基本都會住院檢查,一住就是至少兩周,很多的大小節日都在醫院里度過,卻沒有換來很好的治療效果。
“我當時憤怒又茫然,不愿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實。”作為家里三姐弟中學習成績最好的老二,小杏在年級里常常名列前茅,早慧的她原本對高考和未來人生都有清晰的規劃,但這一切都戛然而止。
“我曾以為,再也不能讀書了,自己的人生就這個樣子。后來我才發現,這種迷茫甚至絕望的心態,在剛確診的年輕患者中并不少見。”小杏說,家人對她十分關心,希望她能快點走出來,但即便是至親,也難以真正理解備受疾病折磨又恰逢青春期的她。
“迷霧中遇到了光,
我幸運地遇到了他們”
幸運的是,在迷霧中摸索的小杏,終于見到了從石縫間透出的光。光來自一個個同病相憐的“大朋友”,也來自仁心仁術的醫生護士們。
“在兩年的求醫時間里,我加入了很多病友群,慢慢地我覺得不能再把自己封閉起來了,我需要朋友,也需要傾訴。”通過認識病友,小杏開始愿意訴說自己的苦惱和困惑,更在與自己同病相憐的群體中找到了安慰。
“病友群里有很多比我年長的人,他們的人生經歷豐富。他們告訴我,我不應該就這樣向命運妥協,我還年輕,應該要上大學,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病友的勸說,重新燃起了小杏心中的火焰。
就這樣,在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后,休學兩年的小杏重返校園,加入萬千高考學子的隊伍。“我當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必須接受自己生病的現實,不能再用以前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只要自己盡力而為就行,不問最終結果。”丟下包袱、清除雜念后,2018年,小杏被廣州一所高校錄取,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德語專業。
上大學,對小杏而言,是人生之路重新出發。練習瑜伽、寫作、交友……笑容重新綻放,對她的治療產生了積極作用。那時,小杏的病情已經相對平穩,在堅持口服藥物并會定期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隨著營養狀態的改變,她的體重從患病時的僅有28公斤,穩步漲到45公斤。
“父母終將老去,
我們必須獨立面對疾病和人生!”
這些變化,進一步激發起她“不向病痛低頭”的內驅力。“我們即使在緩解期,也有可能遭遇腸梗阻。比如我,一直受到結腸梗阻的困擾,腸子堵住了,吃的東西下不去,總是嘔吐、肚子絞痛和無法排便排氣,還有劇烈疼痛。”小杏說,那些年,由于害怕手術,她只愿意采取保守治療,因而腸梗阻“一露頭”,就得去急診科“報到”,需要用胃管將胃里難以消化的食物抽出來。
“有時我因為腸梗阻而痛了一天一夜,只要第二天還能看到早晨的太陽,我就很欣慰,感覺生命力重新燃燒起來。”在一次次與IBD的“較量”中,小杏不再害怕和消極,她開始寫下了自己的病情經歷、能獨立去醫院就醫、處理住院等流程,還會主動去了解更多與IBD相關的知識,也成為“愛在延長”公益基金會組織的年輕IBD患者群的群主。
年輕IBD患者群共有兩個,網友近千人。“我會在群里分享這八年的治療經驗和自我管理經驗。比如心情差或過于激動、身體疲勞時,免疫力下降,病情就容易活動,因此我們要學會調節心情,加強生活自律。”小杏說,病友們都是年輕人,也會聊這個年齡段最關心的社交、戀愛、結婚生育、工作等話題。她看到一些年輕病友對父母十分依賴,去醫院復診時常當“甩手掌柜”,讓父母忙前忙后張羅,便常常鼓勵大家做好自己的治療計劃和生活管理,“克羅恩病會伴隨我們一生,而父母終將老去,我們必須早些獨立面對疾病和自己的人生”。
“唯有學會與疾病和解,
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炎癥性腸病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新藥的問世、多學科診療模式的更新以及IBD全程管理理念的應用,讓醫患面對IBD的挑戰時更為從容,而醫保對IBD患者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強,也讓病友們在做“人生選擇題”時,可以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去年,小杏在病友姐姐的鼓勵下,鼓起勇氣找到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IBD診療團隊、消化內科一區主任郅敏教授團隊,決定趁著病情處于緩解期徹底解決腸梗阻的頑疾。
“去年我的腸子擴張到和胃差不多的大小了,肚子也明顯漲大,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在郅敏主任的建議下,小杏轉到醫院結直腸外科,由柯嘉副主任醫師主刀切除腸梗阻,又進行了造口手術,并在今年3月做完回納手術。三場手術均是腹腔鏡下的微創手術,如今的小杏正在順利康復,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愛人,并計劃著找一份新工作。
與疾病相伴8年,讓這位24歲的年輕女孩的心智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疾病改變了我的人生,也讓我對很多事情有了比同齡人更深的體悟,加速了心靈的成長,但我絕不感恩這段苦難的日子,苦難不應該被美化。得了克羅恩病,只有盡早選擇與病痛和解,我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她說,愿與病友們共勉。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任珊珊 見習記者:徐依勵配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并授權發布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