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13日電 題:百億資金涌入A股ETF,為何再現“越跌越買”趨勢
(資料圖)
作者 徐成城 國泰基金基金經理
徐成城
2023年上半年A股市場波動較大,雖然”數字經濟”和“中特估”概念持續表現強勢,但在經濟復蘇預期搖擺和海外風險的擾動下,行業輪動較快,賺錢效應并不顯著。6月份以來,國內經濟延續了弱勢:5月的出口數據不及預期,出口金額同比下降7.5%;CPI和PPI同比繼續走低;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的銷售面積也降至去年同期水平。盡管在政策托底下,經濟進一步下行的可能性較低,但短期將處于筑底階段,市場仍持續關注于即將發布的經濟數據和全球貨幣政策的最新變化。因此,當前A股的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復蘇的疲態:在5月份”數字經濟”和“中特估”主題開始調整后,缺乏主線驅動的上證指數在3200點附近開始持續震蕩整理。
但另一方面,雖然震蕩中的大盤整體缺乏賺錢效應,結構性的行情卻持續演繹,增量資金也在當前點位踴躍入場。從全市場指數型基金的申購數據來看,A股多數板塊在上周都實現了資金凈流入:寬基類指數產品凈流入額達到了百億元左右,金融地產、生物醫藥和消費等行業型ETF基金上周凈流入額也超過20億元。
回顧近期的A股行情,上述行業尤其是銀行、地產、家電等板塊確實出現了一定的指數反彈。而對這些行業做進一步分析的話,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大多有如下特性:第一,估值處于歷史分位數低點,且交易不太擁擠;第二,2023年以來的跌幅比較多,部分行業2023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已經超過20%;第三,在政策或者需求的利好下,短期盈利有望改善。而近期A股演繹”市場越跌越買”這一趨勢的核心邏輯,依然是資金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尋求“低估值”+“業績改善”這一類安全資產的避險驅動。
展望后市,市場會再度進入國內和海外的政策博弈期:一方面,國內穩增長政策的政策思路仍然是“以時間換空間”,MLF降息、發放消費券和特別國債等政策有望陸續推出,但整體目標仍然以延后風險、托底信心為主,以保證“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主線。政策約束下的國內經濟或將延續緩慢復蘇特征,流動性環境仍相對寬裕;另一方面,海外歐美衰退預期反復,通脹持續回落,盡管7月美聯儲加息概率依然較高,但加息終點的臨近已經確認無疑,全球估值約束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緩解。在此基礎上,若海外重新開啟衰退寬松交易,美元利率的回落疊加中美外交釋放利好,國內市場風險或有望進一步回升。
下半年盡管仍有不確定性,但市場整體機會大于風險,結構性機會也在增加。具體來說,高質量發展下的數字科技和“中特估”勢必會成為2023年投資的主線行情。數字科技方面,看好和國內經濟相關度較低,但受益于全球風險偏好回暖,兼具技術突破、產業趨勢和政策支撐的芯片行業、通信行業和AIGC加持下的游戲傳媒行業。而中特估”主題,又可以分為“中特估+分紅”和“中特估+景氣”兩類投資方向:高分紅的國央企投資方向;以及受益經濟復蘇博弈的可選消費類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地產產業鏈龍頭企業。另外,在政治經濟風險仍具有較高不確定性的狀況下,包括貴金屬在內的有色金屬行業,也是在當前市場不斷調整下作為對沖市場波動的較好選擇。(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任小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新經緯(jwview)官方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