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工業經濟加力提速高質量發展,山東一直當作“頭號工程”來抓。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素資源保障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措施》),聚焦用地、財政、融資、人才、環境要素、數據要素、科技支撐等,全方位統籌資源,以更大決心、更強措施破解當前工業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要素制約問題。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梳理發現,此次出臺的《十條措施》,可以用“舍與得”“先與后”“內與外”三組辯證詞來詮釋。
(資料圖片)
舍與得
山東歷來重視工業。從2月份首次設立“開門紅”專項激勵政策,到3月省委常委會會議上首次提出把工業作為“頭號工程”,再到此次《十條措施》的出臺,僅2023年上半年,山東就頻頻加碼工業經濟,推動工業經濟在新征程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山東對于工業經濟有多舍得投入?
根據《十條措施》,山東將在優先盤活使用存量建設用地的基礎上,2023年從國家下達給省級統籌使用的基礎指標中安排一定數量的用地指標,專項支持保障省技術改造導向目錄重點項目和省標志性產業鏈建設重點項目。
除了解決經濟發展最關心的土地指標問題外,山東還提出,2023年統籌省級技改等專項資金不少于6.5億元,并通過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專項債券、財金協同聯動等方式,吸引撬動優質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此外,鼓勵銀行機構放大信貸支持力度,每年新增貸款1000億元以上、發展供應鏈融資1000億元以上,每年提供轉(續)貸1000億元以上。
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傳統產業通過技術迭代升級,照樣可以變為高新技術產業。根據政策,無論是在土地指標上,還是在財稅和融資支持上,山東都向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升級進行了傾斜。
先與后
此次出臺的《十條措施》中,山東不但對工業經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也對工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作為工業大省,山東為全國的工業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年一季度,山東全省工業生產出現積極變化,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與全省GDP增速持平,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3%,拉動經濟增長1.6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高于GDP增速1.2個百分點;1-4月規上工業增速進一步提升至6.1%,高于全國平均2.5個百分點。而從全國范圍來看,山東還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86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753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可以說,山東的諸多工業企業,已然發展成為供需市場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存在。責任在肩,山東花大力氣扶持工業企業,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扶持有先后,根據《十條措施》,山東將畝產效益與環境績效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在土地要素上,山東強化重點工業項目用地保障、鼓勵存量工業項目“零增地”技改,對達到高效利用標準的,畝產效益評價為“優先發展類企業(A類)”。
在環境要素上,山東引導環境資源要素持續向優質項目、優質企業集中,省級對“兩高”項目削減的碳排放指標進行收儲調劑,指導各市統籌市域內污染物排放指標,優先保障省重點工業項目以及關系全省生產力布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項目。環境績效A級企業和引領性工業企業,在重污染應急期間不停產限產,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
內與外
對癥下藥,是為良方。在政策“方法論”上,山東也從內外兩方面拿出了有效措施。
在企業內部,山東引導和支持企業發展技術,培育人才。圍繞制造業“卡脖子”技術、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聚焦科技資源服務企業創新,每年面向工業企業組織發布不少于500項創新成果、實施100項省科技重大項目和3000項企業技術創新項目。以先進制造業為重點,每年新培育研發、管理等高層次人才300人以上;圍繞工業經濟主導產業急需工種、市場緊缺職業和新業態新模式行業等發展需求,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實訓基地培養、企業“師帶徒”等形式,組織產業工人技能提升,每年不少于10萬人次。
在外部環境上,山東除了提供土地和資金扶持外,還以大數據資源賦能企業發展。瞄準激活數據要素潛力、挖掘數據要素價值,暢通國家和省市數據共享渠道,推動公共數據直達、服務工業企業。同時,利用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山東工業云體系,通過區域中心、行業中心互聯互通,服務企業數據資源存算和流通??梢哉f,《十條措施》的出臺,給了工業企業更多期待。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