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 記者 解亮 殷誠聰 汪子芳
8月1日傍晚,持續三天的新品研發研討會剛剛結束,忙碌一天的朱立科靠著椅背,望著窗外凝神細思。
(資料圖片)
身為浙江一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朱立科這些天馬不停蹄奔走全國:江蘇工廠考察冷鏈數字化管理、到杭州與設計師商議門店升級方案,趕赴重慶參加十四屆中國奶業大會后,他又立即返回一鳴總部平陽,召開新品研發營銷研討會……
從一杯蛋奶起家,到街頭巷尾布局近2000家“一鳴真鮮奶吧”,圍繞奶牛和牛奶心無旁騖向前,最終挺進A股市場……深耕農業賽道31年,“一鳴”總能和“驚人”聯系到一塊。然而,過去三年,公司發展也遭遇了滑鐵盧,業績承壓甚至嚴重虧損。
“像不像這山路,一路崎嶇蜿蜒、爬坡過坎,但也一直在向上攀登。”朱立科一直覺得,如果企業也有個性標簽的話,學習、同頻、規范、創新肯定是一鳴繞不開的關鍵詞,“這或許也是今年以來,我們能快速復蘇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盛夏,我們再次走進“一鳴”,試著揭曉這家看上去有些倔強地堅守主業的農業龍頭企業,究竟在發生怎樣的改變。
一鳴全產業鏈指揮中心
不浪費每一次危機
7月13日,一鳴食品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盈公告,報告期內預計實現凈利潤2400萬元左右,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36.21%,經營業績實現扭虧為盈。
朱立科深知,這一切來之多么不易,“能挺過一個個難關,靠的還真是‘四千’精神,溫州人不認輸的勁頭。”他說。
時間回撥到2023年1月,就在一鳴食品備好“彈藥”準備趁年節大干一場之時,各地出現疫情高峰的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棒,產銷遭遇大滑坡。“連著20多天睡不好覺,挺難熬的。”朱立科回憶。
“踏踏實實做好我們的事,只要認真干,困難都會過去的。”看著熬成“熊貓眼”的朱立科,父親朱明春沒多說,只親手為兒子斟了一杯酒,“來,干掉!”那一刻,來自父親的鼓勵、洞察和支持,讓年過半百的朱立科幾近淚目。
過去幾年對不少行業而言,都充滿了變革與挑戰。主打農業生產和消費品市場的一鳴食品,更是少不了爬坡過坎。
2021年1月之前,一鳴食品只專注線下,雖然已有1000多家奶吧門店,卻連一個線上渠道都沒開通過。門店受疫情影響特別大,轉型電商還來得及嗎?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一鳴真鮮奶吧
公司高層經過討論,決定要“拼了命自救”。于是工作之余,一鳴食品副總級高管帶頭,全員上陣做直播。搭起背景板,面前擺好“一鳴”產品,拿起手機就成了主播。一萬多員工人人在微信朋友圈帶貨,甚至有員工將牛奶賣到江西、安徽、內蒙古的老家。
“從零開始試水線上,我們發力很晚,數據卻很驚人,每個月銷售額呈幾何級增長。”一鳴食品行政人員葉俠鷥透露,嘗到直播的甜頭后,“一鳴”的產品登上李佳琦、東方甄選等頭部直播間,打開了更廣闊的電商渠道。
彼時的挫折,也讓一鳴食品對未來產業布局有了更多思考。之前他們有句口號叫“觸摸消費者的脈搏”,“現在趁這個機會,我們把它改成‘觸摸用戶的脈搏’。”朱立科說。
這句話怎么理解?其實早在2013年,朱立科就拿出全年利潤跟IBM公司合作,實施智慧一鳴項目建設,實現養殖、研發、生產、營銷智慧化。也正因此,一鳴食品成為全省第一批數字農業工廠、第一批制造業“云上企業”、省“未來工廠”試點企業。今年6月28日,在全省鄉村數字經濟推進會上,一鳴食品的“智勝未來的奶業全鏈模式”,還入圍了“浙江省智慧農業十大模式”。
而這次危機也讓一鳴食品意識到,門店背后的數字化工廠,得和前端充分打通,為“用戶至上”服務。從前端采集用戶需求入手,到問題秒級反饋,通過梳理整合各類場景,發送相關指令到后端,借助數字化工廠主動出擊解決問題……
一鳴的智能生產車間
除了線上布局,一鳴食品對線下門店也有了更多思量。7月初,朱立科在杭州待了好幾天,邀請杭城的設計師和供應商面談。“接下來打算升級所有的門店形象,優化產業品牌,圍繞‘Z世代’的年輕人做好定制產品和服務。”
此刻回望,朱立科似乎更理解父親那句開導的話。危機中覓新機,一鳴食品靠的正是不斷學習,再千方百計去做,把該做的都做好,困難總會過去的。
農業賽道足夠成長
產品都賣不出去了,奶農的牛奶還收不收?疫情三年,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一鳴食品。
“堅持為奶農兜底,可以說沒有讓他們倒一滴奶。”朱立科坦言,說一點沒糾結是假,畢竟企業要承擔巨額虧損壓力,但要想堅守好農業這條賽道,就得任何時候都不拋棄農民,“有些事得咬咬牙”。
時至今日,在“一鳴”的迅速恢復中,這些三年“護”下來的穩定優質奶農,也正用牛奶的品質和供貨的穩定,證明困難之時那些選擇沒錯。
這樣的章節,其實只是一鳴食品這家心無旁騖深耕農業的企業,堅守不易的一個縮影。
和農業結緣“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很多人知道,朱立科的父親朱明春因養雞而享譽全國,獲評全國勞模。小時候除了讀書,朱立科的寒暑假都在雞棚里度過。
高考時,成績不錯的朱立科卻早早讓自己變成了“農業定向生”。志愿就填了北農、南農和浙農三所大學,專業還都是“畜牧業”,并且不服從任何調劑。
“別人聽說后,都覺得我是受家族影響,讓自己沒得選擇。其實我是真心喜歡這個行當,父親在農業上的成功,我心中是很崇拜的。”朱立科回憶。
朱立科畢業那年,恰逢中國第一波奶業低谷期,被稱為“煉乳之鄉”的溫州乳品業日薄西山,大量奶牛專業戶被迫轉產另擇生路。
朱明春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勢進軍奶業市場。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奶農們日子過不下去了,總要有人伸把手。再加上養雞業由于受場地征遷等影響,可能也做不長做不大了,還不如早點轉型。
“賣雞收奶,市場還沒打通,家里窮得只剩下牛奶。”一年多的時間,家里不僅虧完了以前所有積蓄,連房子也都全抵押了出去,甚至親戚鄰居都抵押房子借錢給他們周轉。
白天到牛場收奶、進車間做工,晚上扎進8平方米的實驗室做試驗,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一年多以后,朱立科攻克“雞蛋遇熱凝固”的技術難題,并獲國家發明專利。
新產品“一鳴蛋奶”一鳴驚人,打出了朱家轉行后的第一場勝仗。2002年5月23日,“一鳴”在溫州鬧市區開出第一家“真鮮奶吧”。“至此我們家的‘七年抗戰’終于結束。”朱立科感慨,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企業的第一波困境以奶吧不斷拓展而終結。
2004年南京首家、2011年杭州首家、2016年上海首家……
如今,“一鳴”近2000家門店遍布江浙滬及閩、皖等省市。走在華東各個城市,在星羅棋布的尋常街巷,總能看到一縷明亮的一鳴黃,在黎明和深夜溫暖著顧客的身心。
奶吧模式打通市場之后,朱立科和父親一商量,必須調轉槍口全力搞好“一產”,還是奶牛和牛奶。
于是,沒養過牛的他們,請來專家輔導農戶,制定養殖和收購標準,帶農戶前往金華等地參觀學習……
他們創新性地讓村集體參股現代經營,當地青年參與運營管理,最終實現共贏。2017年,隨著泰順云嵐牧場開業,寬敞的綠草地、滑草場及擠牛奶等體驗項目,讓這個浙南空心村迅速成為親子游的熱門地,每年游客高達數十萬人。
云嵐牧場吸引了很多親子游的游客
“鄉村振興就是讓城里人和村里人雙向奔赴。”打通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模式,通過“現代農業企業+農戶+基地”的增收模式,“一鳴”帶動就業超1.5萬人,人均增收1.6萬元。
“農業這條跑道,有足夠的天地讓‘一鳴’成長,關鍵要學會和時代共成長,與土地共繁榮。”將目光對準雀巢、達能這樣的世界級健康食品企業,這也是“一鳴”為自己規劃的未來。
創新引領繼續“翻山頭”
溫州人身上,從來不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特色乳酸菌篩選技術、發酵劑凍干保護技術、番茄紅素菌株改造和發酵優化關鍵技術……這些拗口的技術名詞,都是一鳴食品團隊的科研成果。
從1996年朱立科攻克“雞蛋遇熱凝固”難題開始,“一鳴”已經先后攻克60多項技術難題。借著技術創新不斷推出新產品。
一直以來,我國高端奶牛品種長期受國外壟斷,高度依賴進口。
2011年,434頭澳洲奶牛“打飛的”空運到溫州。這些平均一頭3萬多元的外國牛能在溫州養好嗎?搞砸了可要血本無歸。
澳牛進口并非字面這么簡單,實際上是飼養方法和理念的重塑。為解決奶牛水土不服的問題,“一鳴”同步引進優質牧草,更是下大力氣投入人員技術和資金,優化工藝流程,建立全方位牧業管理體系。如今,這些澳洲奶牛已經繁衍幾代,完全適應了溫州的水土。
2022年10月9日中午,第一頭自主培育的南方奶牛良種“胚胎牛”在泰順縣云嵐牧場誕生,這意味著,我省奶牛遺傳改良有了“浙產芯片”。
2021年,全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開始實施,浙江也正加快奶牛良種培育的步伐。在省市縣共同推動下,“一鳴”聯合浙江大學共建浙江省奶牛遺傳改良與乳品質研究重點實驗室,組建南方特色核心育種群,攻堅奶牛種業“卡脖子”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借腹生子,通過胚胎移植技術,將優質胚胎移植到其他母牛體內,提高良種擴繁效率,生出更多具備高產潛力的優質奶牛。”該項目實驗室負責人肖衛明介紹。據了解,新生代奶牛除了乳質高于普通奶牛,預計單產可達13噸,比現在平均提高4噸左右。
“要干就干個一鳴驚人。”朱立科笑著說,從種業源頭掌握核心技術,如今實驗室已經有數百頭“胚胎牛”寶寶,未來將依托“一鳴”的產業優勢,盡早開始優質牛的產業化布局。
站在平陽一鳴食品總部的高處俯瞰,作為省重大產業項目的平陽一鳴生態健康谷項目火熱開建,一馬平川的土地上,未來宏圖正在徐徐展開。
堅守農業賽道,一路爬坡過坎。如今,“一鳴”正以創新引領,繼續翻山頭向未來。它為何常常“驚人”?或許那股看似倔強的堅持和永遠向上的勁頭,就是我們要找的答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