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人民幣新增貸款3459億元,較前期出現了一些回落跡象,各方對7月信貸增長的情況關注較多。
8月11日,央行公布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282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億元;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459億元,同比少增3498億元。
一位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應當看到,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仍保持較快增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并不弱,衡量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要拉長時間、跨越周期看,不能僅看個別月份的短期信貸波動。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看,應當適當淡化對總量的關注,更多重視結構的特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隨著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地方債務管理更趨規范,信貸增長的結構已經發生顯著調整。
分部門看,7月住戶貸款減少200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335億元,中長期貸款減少672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37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785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712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59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2170億元。
上述權威專家指出,房地產貸款的新增占比從2019年的1/3左右,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幾乎零新增,同期,普惠小微、綠色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占比從不足30%升至70%以上。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的合理融資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這從今年上半年的貸款行業投向也可得到印證。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制造業、基礎設施業等重點領域。比如,6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40.3%,比上年同期高10.7個百分點,比全部產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高22.3個百分點。上半年新增制造業中長期貸款2.15萬億元,同比多增8219億元。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41.5%,比上年同期高11.5個百分點,上半年新增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4835億元,同比多增1847億元。
在推動信貸結構優化方面,2023年以來,人民銀行圍繞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出臺了不少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近期還延期了普惠小微支持工具、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延長房地產金融“16條”,調增2000億元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引導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境傾斜。
此前,業內人士分析,預計7月份信貸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增速會快于全部貸款增速。
“也要看到,高質量發展階段,貸款增長不是越多越好。”上述權威專家指出,“現在人民幣貸款余額約231萬億元,是2022年名義GDP的190%,社科院統計的宏觀杠桿率為283.9%,總量已經不少了。”
“目前一些企業遇到的困難并不是簡單缺錢,而是債務過多、產能過剩、需求不足,這時繼續加大貸款支持并不能幫助企業擺脫困境,反而還會加大企業債務負擔,需要讓該出清的出清,能轉型的轉型,幫助企業增強發展的活力,才能從根本上夯實貸款穩定增長的基礎。”他強調。
上述專家同時指出,只要經濟發展指標總體穩健,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合理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就意味著信貸增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基本匹配的。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