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造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還需要大力發展和升級。因此,為了保證原料供給,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還是需要的。”但杜歡政也強調,必須“提高進口門檻”,好的才允許進來,堅決把臟的、差的、有毒有害的擋在國門外。
資源再生企業多為“散亂污”
我國資源再生行業還存在技術水平低下、規模小等問題。蔣建國說,以進口廢物為原料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有不少為“散亂污”企業,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數甚至沒有污染治理設施,加工利用中的污染排放嚴重損害當地生態環境。進口廢物主要靠人工分揀、手工拆解,其攜帶的病毒、細菌等有毒有害物質可能直接感染從業人員。
“因此,我國還需要提高資源再生行業的門檻,增加準入條件,如企業必須具有一定規模,進入循環產業園區集中管理,保證環保達標等。”杜歡政說,對資源再生行業不能“一刀切”,要“打掉”的是粗放的、污染嚴重的小作坊。“其實,資源再生行業不乏如英科、廣東金發這樣規模化、規范化的大企業或上市公司,他們對廢塑料等再利用,不但環保達標,而且生產的多是高端產品,提高了附加值。”
根據經濟和環境成本核算來完善進口政策
杜歡政認為,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進口面臨的是環保、資源兩個維度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如果不進口廢塑料,就要進口石油;不進口廢鋼鐵,就要進口鐵礦石。究竟進口哪一類,環境成本會更高?比如進口廢鋼鐵與用鐵礦石來生產鋼鐵進行比較,對其經濟和環境成本進行核算,一個一個地進行評價,再根據評價結論來完善我們的進口政策。”
我國也在提高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標準。原環保部會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冶煉渣》等11項國家環保標準。新標準就調整了進口廢物中非危險性廢物的夾雜物指標,將廢有色金屬標準中一般夾雜物控制指標調為1%;考慮廢物的品質,如進口廢五金電器中可回收利用金屬的含量由不低于廢五金電器總重量的60%提高到80%等。
“其實,經過幾輪修訂,我國進口廢棄物管理政策已經是比較完善和嚴格的。”有業內人士說,我國與“洋垃圾”相關的管理部門很多,如環境、發改、商務和海關等,部門間也需建立良好的協調機制,以保證經濟和環保的雙贏。(李禾)
下一篇:“饑餓致死”結核桿菌成為可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