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復盤找差距 精準施策提效能
潞安化工集團能源事業部調度指揮部以業務分析
解碼四座礦井綜采收尾 “最優解”
(資料圖片)
對企業而言,提升成本、科技、市場“三個競爭力”,既是抵御行業風險的保障,也是實現長效發展的核心,更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綜采工作面收尾作為煤礦生產銜接的“最后一公里”,其作業效率直接關系到整個生產鏈條的順暢度。今年7月,集團能源事業部旗下的夏店煤礦3121工作面、溫莊煤業公司15107工作面、新良友煤業公司11106工作面及黑龍煤業公司2301工作面迎來集中收尾節點。能源事業部調度指揮部以精益思想指導下的“算賬”文化為統領,緊扣“提升‘三個競爭力’”核心要求,對標省屬國企改革發展各項部署,組建專項團隊展開全方位業務分析——多次深入四座礦井的收尾現場、作業隊組及業務科室,從勞動組織、生產效率、成本投入等核心維度對比分析和對標找差,為各個礦井開展工藝寫實解決生產難題和筑牢安全保障提供“實踐指南”。
數據透視——
收尾差異明顯 組織模式成關鍵變量
打開四座礦井的綜采工作面收尾生產要素收集表,一組組數據映入眼簾。在此次專項團隊開展的業務分析工作中,數據不僅是核心依據,更是破解收尾效能差異的關鍵“法寶”。
為確保分析結果的公平性和準確性,專項團隊首先對四座礦井收尾工作面的工程技術條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對比——確認四座礦井收尾段的頂板、瓦斯及水文條件均良好,且無地質構造影響。在此基礎上,團隊將作業規程、云表系統上報數據、現場施工原始記錄等進行多維度核實,確保各項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四座礦井收尾條件相仿,效能差距卻清晰可見。”專項團隊成員張冬表示。從收尾工期來看,四座礦井呈現顯著分化:夏店煤礦按既定計劃完成任務,用時9天,工期最短;溫莊煤業公司、新良友煤業公司基本與既定計劃相吻合,分別用時12天、13天;而黑龍煤業公司因生產銜接存在的問題,導致工期長達41天,比既定計劃推遲了15天,差距明顯。
在基礎條件相仿的情況下,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工期差異呢?能源事業部調度指揮部部長牛秀峰一語中的:“核心癥結在于勞動組織是否聚焦核心任務。”深入分析可見,夏店煤礦、溫莊煤業公司、新良友煤業公司均采用“三班作業”模式,將人力集中投入收尾工作——夏店煤礦采用綜放工藝日均出勤82人,溫莊煤業公司和新良友煤業公司均采用綜采工藝,日均出勤分別為77人和47人,形成了“專人專事、有序推進”的穩定節奏,為按期完成收尾工作奠定了基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黑龍煤業公司的勞動組織安排。該礦安排同一支綜采隊伍同時承擔“2301面收尾”與“2302面初采”兩項生產任務,起始為兩班作業,10天后才調整為三班作業,但日均出勤僅有34人,不能達到基本定員水平,組織松散、人員不足,導致工期大幅延長。
在生產效率方面,由于四座礦井工作面收尾距離和工作面長度差別較大,為便于四座礦井在同一水平上進行對比,專項團隊將生產效率按收尾面積㎡/用工進行統一折算。折算后結果顯示,四座礦井工效梯度差異明顯:夏店煤礦以5.18㎡/工的成績領跑,展現出較高的生產效率水平;新良友煤業公司緊隨其后,工效為4.35㎡/工;黑龍煤業公司工效為2.99㎡/工,位于中等水平;溫莊煤業公司工效最低僅為1.73㎡/工。
在成本管控方面,專項團隊對四座礦井的主要成本消耗進行了精細化核算。結果顯示,夏店煤礦因在收尾中進行了兩次煤墻注漿加固,平米成本最高,為521元/㎡;溫莊煤業公司次之,為401元/㎡;新良友煤業公司和黑龍煤業公司分別為235元/㎡和203元/㎡。
“這些數據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指導后續工作的‘指南針’。”牛秀峰強調,從工期、工效到成本,每一組數據都精準指向了各礦在勞動組織、流程管控、成本管控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下一步,團隊將以這種數據分析方法為樣本,提煉更多的生產組織管理經驗,推動生產組織工作向更高效、更經濟、更規范的方向發展。
追根溯源——
技術選擇與管理決策左右效能走向
“看似相近的收尾工藝,細節差異卻能影響整體效率。”專項團隊在復盤時發現,技術應用的細微差別,也能導致四座礦井收尾效能分化。夏店煤礦與黑龍煤業公司采用“鋪設鋼絲繩引繩初次上網”的方式,相比溫莊煤業公司、新良友煤業公司“直接上網”的傳統工藝,有效減少了初次上網時網片拉扯、錯位等問題。
“用了鋼絲繩引繩后,可以為后續工序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專項團隊成員牛蘇俊說。
夏店煤礦的技術選擇還體現了“安全底線與成本投入”的平衡難題。為保證煤墻頂板的穩定性,該礦在收尾最后3刀煤和停架前2刀煤時,提前進行了兩次煤墻注漿加固工作,有效控制了頂板完整性,雖然注漿材料費用增加了35萬元,但是保證了收尾工作安全如期完成,用有效的材料成本投入換來了更好的安全保障。
組織管理決策的影響更加引發思考。黑龍煤業公司“同一隊伍同時承擔兩個工作面收尾與初采任務”的安排,側面暴露了黑龍煤業公司生產銜接緊張的隱患——接替工作面沒有實現零時間接替甚至超前接替,又沒有專業從事安裝的隊伍,不得已分班進行收尾與初采平行作業,且人員嚴重不足,結果導致收尾工期大幅延長。
而溫莊煤業公司則暴露出了“勞動組織精細化不足”的問題,該礦工作面長度僅為101m,為四座礦井中最短且采用綜采工藝、出勤人數卻接近于采用綜放工藝的夏店煤礦,勞動定員冗余而不控制工期,收尾生產效率僅為1.73㎡/工,遠遠低于其他3礦水平。
“應該結合工作面長度、生產工藝確定最少必要出勤,避免人員冗余導致生產效率下降。”牛蘇俊說。
值得關注的是,工作面長度對成本的影響逐漸凸顯。新良友煤業公司(工作面長度220m)、黑龍煤業公司(工作面長度275m)的大長工作面,平米成本要顯著低于溫莊煤業公司(工作面長度101m)的短工作面。
“分析結果充分印證了‘大長工作面收尾成本較低,在煤層賦存條件具備,設備滿足要求時,應盡量部署大長工作面’的經濟技術合理性。”專項團隊成員李麗介紹說。
精準施策——
以分析成果推動生產組織優化升級
“業務分析既是為了找差距,更是為了找到‘最優解’,推動全集團礦井收尾工作提質增效。”基于對四座礦井的深度分析,能源事業部調度指揮部針對性提出四大改進方向,為后續生產提供明確指引。
生產銜接“抓主線”,聚焦核心任務,決策要服從于目標。要求各礦必須超前規劃采掘部署,高度重視工作面收尾工作,盡量避免工作面收尾與初采同時進行的情況,尤其是無專業安裝隊伍的礦井,更應該明確生產主次關系,保證采掘銜接主線最大化推進。
勞動組織“算精準”,“精簡高效”優于“人海戰術”,各礦要根據工作面規模、煤層條件、生產工藝合理配置勞動定員,以平均先進定額為準繩,優化勞動組織,推行正規循環作業,提高生產效率。
成本管控“算細賬”,縮短工期降本,平衡安全效益。在收尾長度相對一定的情況下,工期長短直接關系到收尾人工成本的高低與否,要在安全保障前提下,盡可能縮短工期,以降低人工成本消耗,提升成本管控能力。
技術升級“找標桿”,對標行業先進,加速創新落地。各礦要對標先進,學習王莊煤礦“307m工作面8天收尾”的高效模式,借鑒漳村煤礦“引進履帶式支架搬運車替代傳統的絞車作業方式,節約10天工期”的技術創新,以工藝改進賦能效率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把‘礦井生產業務分析’納入常態化工作體系,通過‘數據復盤找問題、靶向整改補短板、經驗推廣促提升’的閉環管理,持續推動煤礦生產向‘效率更高、成本更優、安全更可靠’的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牛秀峰說。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