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趙覺珵】隨著中國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將迎來迅速地復蘇反彈。《環球時報》旗下輿情調查中心(簡稱“環球輿情”)日前發布《中外在華企業管理者調查報告(2022-2023年度)》,集中展現了18個主要行業大類的405位中外企業中高層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見解和看法。調查顯示,2023年對于在華企業而言仍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環境的低迷、生產成本的上漲等是企業需要克服的主要難題。與此同時,中國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增長前景為企業提供充足信心,受訪者中,包括企業總負責人(35人)、高層(90人)在內的百余位中外高管,以及中高層(124人)、中層(156人)都對中國經濟最有信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看好哪些新機遇
《中外在華企業管理者調查報告(2022-2023年度)》是環球輿情首次就這一主題進行調查。此次調查以在線問卷調查方法展開,全過程遵循國際市場調查行業通用標準,共回收有效問卷405份,覆蓋農林牧漁業、文化/旅游/體育/娛樂、工業制造、互聯網/電子商務/游戲等18個主要行業大類。
同時,環球輿情還對西貝餐飲集團、卡塔爾航空、中旅酒店、未勢能源、萬達酒店及度假村等企業高層代表開展深度訪談,從定量和定性兩個維度呈現調查結果。問卷調查時間為2022年12月12日至2023年1月9日,企業代表深度訪談時間為2023年1月10日-1月29日。
此次調查的開始時間正值疫情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調整。部分受訪者對國內經濟環境的感知及其預期產生了不同看法。調查顯示,2022年,企業營收情況較上一年差的行業主要為文化/旅游/體育/娛樂、餐飲/住宿以及房地產行業。展望2023年,餐飲/住宿、教育/培訓、互聯網/電子商務/游戲、航空/鐵路/運輸/物流、文化/旅游/體育/娛樂行業受訪者中,認為“本企業2023年機遇多于挑戰”的比例均高于50%。
萬達酒店及度假村市場營銷中心、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王鑫在接受訪談時表示,旅游業的新機遇在于,后疫情時代市場復蘇下的新消費需求,比如親子、露營、周邊游產品的打造和延續。同時,疫情在某種程度也加快了旅游業的數字化進程。疫情期間很多文旅企業聚焦數字化轉型,后疫情時代將會持續為提前布局的企業賦能。
哪些行業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以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息息相關,中國經濟向好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利好。調查顯示,中國經濟環境獲得的評價最高,認為中國經濟環境好(含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受訪者占比為43.7%,認為亞洲經濟和全球經濟環境好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35.3%和19.3%,三成多受訪者認為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差(29.1%比較差,5.9%非常差)。
對于未來3年中國、亞洲、全球經濟的恢復信心,受訪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最高,其次是亞洲經濟,最后是全球經濟。從行業視角看,78.6%的工業制造行業受訪者對中國經濟有信心,54.1%的醫療健康行業受訪者對亞洲經濟有信心,60.0%的汽車行業受訪者、54.3%的IT通訊/軟件/信息技術行業受訪者和48.4%的文化/旅游/體育/娛樂行業受訪者對全球經濟信心不足。
卡塔爾航空北亞區總經理陳昌耀在接受訪談時表示,隨著國內外疫情情況逐步趨于穩定,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連續發布與措施落地,旅游市場出現復蘇跡象,航空業也轉好。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3年底,中國國內游客出境游或達1.15億人次,這于旅游業和航空業而言都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西貝餐飲集團董事長賈國龍表示,包括餐飲行業在內受疫情影響的各行業,已行至黎明破曉前,市場將不斷回暖,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餐飲行業經歷疫情洗牌后韌性變得更足。疫情期間,有的餐飲企業苦練基本功、有的通過融資積累彈藥,也有一批新品牌逆勢增長實現突破。
在調查中,七成受訪者預測2023年中國GDP增速在3%—7%之間,預測均值為4.64%,其中38.3%的受訪者認為增速在3%—5%之間,31.6%的受訪者認為增速在5%—7%。在調查列舉的中東、東盟、印度、美國等重點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未來5年的經濟發展前景最被看好,提及率為68.1%,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調查還發現,國內消費需求加快恢復、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被認為是2023年的兩大積極趨勢。
如何看待“脫鉤斷鏈”與“卡脖子”
關于中國經濟發展在2023面臨的主要挑戰或壓力,選擇率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全球經濟的衰退/下滑(50.4%)、疫情的持續沖擊(48.1%)、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47.2%)。此外,企業投資信心不足、線下消費大幅降低、關鍵技術“卡脖子”的關注率也較高,均不低于四成。有對外投資的中國企業中,48.6%的受訪者認為“國內外供應鏈結構的變化”是主要挑戰,該比例高于其他類型企業的受訪者。
針對備受關注的全球科技產業鏈變化趨勢,報告也展示了針對性的調查結果:近七成受訪者認為,中國科技產業鏈的“產品制造和量產”環節具有明顯優勢;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為中國當前的科技產業鏈完全或大部分環節能支撐中國科技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卡脖子”問題,超過六成的受訪者選擇以客觀冷靜或積極的態度面對。
主要從事氫燃料電池產品研發生產的未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解超朋博士舉例表示,燃料電池技術瓶頸制約產業的發展,國內企業面臨著一系列“卡脖子”難題,如催化劑等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但隨著技術迭代、材料價格下降、規模化效果顯現,國產化替代效應正在加速。
同時,全球經濟的走勢也為中國帶來機遇和挑戰。在調查中,提及2023年全球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受訪者選擇率前三的分別為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52.1%)、疫情持續沖擊消費/人員流動受阻(49.6%)、國際戰爭/區域戰爭(44.4%)。
中國旅游集團酒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黨委書記、總經理凡東升在接受訪談時說,從全球范圍看,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疫情期間造成的逆全球化發展影響仍然存在,疊加地緣政治動蕩影響、俄烏沖突及能源上漲等因素,全球高通脹挑戰依然嚴峻,金融體系脆弱性不斷積累,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國家可能進入衰退,通脹將預期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高位。
調查發現,不同國際屬性的企業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認知有所不同。超半數(55.8%)外企受訪者認為“經貿合作的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是主要制約因素。有海外落地業務的中企受訪者中,55.2%選擇“美國金融調控/貨幣政策的影響”。有對外投資項目的中企受訪者中,選擇“國際貿易體系不穩定”和“供應鏈/產業鏈不穩定”的比例均超過一半。與此同時,在認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全球蔓延”是全球經濟發展主要制約因素的165位受訪者中,八成多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會對全球經濟的復蘇與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其中55.8%認為會形成很大制約,26.7%認為會嚴重危害全球經濟。
上一篇:石頭人打劍姬_石頭人打野符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