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訊 記者戴靈敏、詹翔閔報道:傳統的疍家婚嫁民俗表演、奪目的夜光風箏嘉年華……8月15日,第23屆南海(陽江)開漁季活動開幕,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旅活動紛紛登場,將持續至17日。
當天下午,在海陵島大角灣附近的海濱路步行街,綿延兩公里的街道萬人空巷。“鐺鐺鐺……”鑼鼓鞭炮聲聲,本屆節慶系列活動“重頭戲”之一——疍家婚嫁民俗表演活動拉開帷幕。在人群的歡呼聲中,媒婆和孩童引路,雙獅舞動,伴娘和一對新人坐于裝有車輪的“婚船”上,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前去拜堂。伴著悠悠的咸水歌聲,身穿傳統疍家服飾的漁女抬著繁復精美的金飾以及雞、鵝、豬肉、魚、喜酒、喜餅等琳瑯滿目的隨嫁物品,簇擁著新人緩緩前行。數以萬計的市民、游客緊隨迎親隊伍,在喜慶熱鬧的氛圍中拿起手機、相機,共同記錄下這一充滿疍家風情的特別瞬間。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疍家風情的婚俗表演,跟著走了好一段路,熱鬧又新鮮。”來自廣州的游客張女士表示,在海陵島感受到當地的傳統風俗是十分有趣的體驗。
羊晚快評
廣東為何如此“漁”眾不同?
□李妹妍
廣東人的“海鮮自由”回來啦!8月15日,第23屆南海(陽江)開漁季活動在陽江海陵島拉開帷幕。今年的開漁季活動亮點紛呈,不僅點燃了吃貨們的熱情,更上演了一場全民參與的文旅盛宴。而廣東,也正以“漁”眾不同的方式,將海洋經濟的澎湃活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廣東的“漁”眾不同之處,不僅是漁獲與人氣,更是廣東向海而生的底氣與志氣。日前發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0%,連續30年穩居全國第一。海洋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7.3%,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引擎”。
從“靠海吃飯”到“經略海洋”,廣東的海洋經濟規模持續領先,產業結構也進一步優化。一方面,傳統優勢產業根基扎實,新建成624個重力式深水網箱、7個桁架類網箱,深水網箱養殖水體全國第一;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勢頭生猛,累計建成投產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躍居全國首位。廣東前瞻布局深海礦產、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海水制氫、海洋碳匯、海洋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并將開漁季等傳統漁業生產活動轉化為特色旅游產品,海洋經濟的邊界被不斷拓寬,逐漸形成“藍色糧倉+綠色能源+文化體驗”的立體發展格局。
此刻,千帆競發,魚躍人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海鮮自由”的回歸,更是一個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邁進的堅定步伐。從這個意義上說,廣東的“漁”眾不同,正是一份關于高質量發展的廣東答案——以“漁”為媒,實現從資源稟賦向創新動能、從產業規模向發展質量、從單一經濟向多元融合的深刻躍遷,打造一個愈發“生猛”的“海上新廣東”。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