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可用提前規劃、專注當下、家庭支持、社交支持、自我接納、心理調適、尋求校園資源等方法調節
(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唯 實習生 吳夢琪 秦弦影 通訊員 廣醫宣
“因為開學天天哭”,大學生為何也愁“開學”?
如今,“不想開學”不再是中小學生的“專利”。“每天都在刷新宿舍分配結果,祈禱不要抽中奇葩室友”“一看到課表上出現‘小組作業’4個字,我就胃痛”“向天再借五百年,真的不想開學”“大四了,還因為開學了天天哭”……近日,各大高校迎來開學時刻,一些“不想開學”的大學生在網上抱怨。大學生開學,真的很“難”嗎?
大學生為何“開學焦慮”?
“沒招了,越臨近開學越窒息。”廣東某高校大二學生陳同學這樣描述自己的開學感受,“我開始焦慮地玩手機,平時只玩到凌晨2點,開學前兩天拖到了4點。”
對許多大學生來說,“開學難”并非瞬間的情緒,而是一場持續數周、貫穿開學前后的心理拉鋸戰,從假期末尾焦慮的萌芽,到返校當日沉重的腳步,再到開學初期的適應不良。
這種焦慮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了風潮,在信息繭房效應的“加持”下,快開學的大學生在找到共鳴和安慰的同時,也制造了更多焦慮。“如果‘刷到’可能更不想開學了。”廣東某高校大一學生小丁表示。
大學生為何會有“開學焦慮”?首先,返校后忙碌的學習和生活讓不少大學生感到焦慮。“開學那會兒,我非常忙,來的時候要收拾宿舍,注冊報到有很多事情要做。”陳同學說,“學校節奏比家里快。”
除了個人的生活,學業和人際關系也是一些大學生不想開學的原因。“討厭各種沒意義的強制性活動,討厭沒有隱私和個人空間”“討厭人際社交”……還有大學生面臨兩難境地:“在家待著也很焦慮,想著未來的規劃和人生的迷茫,但是到了學校又不想面對課程和項目。”
“不只是中小學生會有‘開學焦慮’,大學生、研究生也會有,甚至碩、博研究生的焦慮更為隱性且強烈。”廣州醫科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高爽認為,進入大學后,大學生學業和科研壓力大,課程、實驗、論文堆在一起,開學就意味著一切開始了,之前假期拖延累積且沒得到解決的任務不得不提上日程,這種學業壓力會導致焦慮情緒。
“害怕開學也可能是由于在學校不僅面臨著學業壓力,還面臨著來自同輩和人際關系方面的壓力,特別是沒有在學校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學生會更容易出現這類問題。”高爽表示,“完美主義或自我要求高的人,因為擔心自己達不到目標,也容易產生排斥心理。”此外,生活節奏的變化也會導致焦慮。總體而言,焦慮易感、學業拖延特質、完美主義傾向或社交敏感的個體,更容易出現開學焦慮。
專家支招破解“開學焦慮”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中國警察網與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委會2024年聯合發布的《“開學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預警研究報告》顯示,升學壓力大是導致青少年較高焦慮和抑郁水平的最常見因素(54.66%),其次為較高的父母期待(43.55%)和考試評比(39.97%)。此外,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可能受到教師言行、人際交往、成長困惑等因素的影響而滋生焦慮與抑郁情緒。
高爽指出,相比于中小學生,成年人的開學焦慮更“深層次”。成年人的思考維度更復雜,會牽扯到科研進展、職業規劃等長遠問題,而不僅僅是作業或考試。成年人容易自我批評,焦慮里常夾雜完美主義思維,其焦慮持續時間和觸發條件更個體化,有的可能從開學前持續到學期中,尤其是科研任務繁重或遇到困難時。“在社會期待下,成年個體往往傾向于展現‘自我控制’和‘成熟穩重’,因此,他們的焦慮不一定會通過哭鬧或明顯的情緒爆發表現出來,而常以失眠、食欲下降或持續緊張等隱性方式呈現。”高爽說。
成年人的“開學焦慮”該如何破解?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廣東某高校阮同學說,“如果人生注定會后悔,索性不要管了。”他認為,焦慮時,可以挖掘自己內心的熱愛,確定未來的道路,一旦做好了選擇,就堅持走下去,不羨慕其他的風景,不懷疑自己的選擇。對于大一新生,他建議:“不要為未發生的事過度擔憂,有大致規劃即可,心情低落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排解。”熟悉環境、保持節奏、逐步建立新生活的秩序感,都有助于平穩度過開學階段。
高爽提出了提前規劃、專注當下、家庭支持、社交支持、自我接納、心理調適、尋求校園資源等方法。“在學業方面,先把學期目標、課程、科研任務分解,心理上有準備會更輕松。”高爽認為,要減少對未來的災難化聯想,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能完成的小任務上,告訴自己“開學焦慮是正常的”,不要因此過度自責或產生惡意評價。此外,尋求家人、朋友、老師的支持也是有效的手段。還可以嘗試規律作息、運動、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緩解緊張情緒。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利用學校心理中心的團體輔導或個體咨詢,幫助自己更系統地調整。
高爽提醒,大學生若因“開學焦慮”導致了社會功能受損,無法正常學習、交流或維持基本生活,出現明顯軀體癥狀,比如,心悸、胸悶、胃腸不適或情緒低落、難以控制等,“建議及時找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評估和干預,有時結合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效果更好。”
上一篇:觀熱點:“兩節”機票預訂進入高峰期 小眾目的地受青睞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