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最后一個周六,我們全家一起玩AI,孩子教我用AI寫故事,我教他用AI分析天氣,這比看電視有意思多了!“虹口區一位家長在”虹口AI挑戰計劃”發布后興奮地告訴記者。10月12日,虹口區”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和”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試驗區”推進大會在虹口區召開,會上正式發布了《虹口AI挑戰計劃》,讓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大上”,而是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活動現場
開設“每周AI一小時”課程
“我們不是要孩子都成為AI專家,而是讓他們學會用AI思考,使AI變成孩子的新普通話。”虹口區教育局副局長陳寅在會上解釋道,不要讓人工智能教育拘泥于枯燥的算法理論,要讓AI體驗融入真實的場景。這份計劃提出“人人懂AI、處處用AI、終身學AI”的愿景,創新性地打造了“區級統籌、學校實施、家庭參與、社區支撐、企業助力、高校賦能”的“六位一體”協同模式,旨在打造全生命周期、全社會參與的AI教育新生態。
計劃中,學校將開設“每周AI一小時”課程,建立AI課程超市,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家庭每月最后一個周六設為“家庭AI日”,開辦多層次AI家長學堂;社區將建立AI科普站,特別組建“AI助導服務隊”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企業將走進校園帶來前沿案例,高校則將聯合開發本土化AI讀本。計劃設定了明確的三年發展目標:全區中小學AI教育開課率達到100%,教師參與AI教學技能培訓覆蓋率達到100%,AI學習活動家庭參與率達到90%以上,主要社區基本建成AI服務站,目標培養上百名AI名師、上千名AI特長學生、上萬個AI學習型家庭。
AI教育絕不能是技術論
“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絕不能進入為技術論,不能把引入智能工具等同于實現教育創新。”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特殊教育與教學管理處處長黃偉在會上強調,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從來不是教會學生使用技術,而是要培養適應未來的人”。他指出,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在智能時代獨立思考、創造性解決問題,能與機器協同合作駕馭技術發展的時代新人。他提出要在“建好一門課程、用好一個平臺、培育一支隊伍、打造一批場景”四個方面重點突破。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楊振峰則提醒,要避免“精準評價、精準推送、精準提供學習資源,最后實現精準的有分數”的誤區。他認為,人工智能教育要超越將其簡單視為教學工具的淺層應用,應聚焦素養導向,推動教學方式從知識傳授向思維培養、能力構建、價值觀塑造轉變。
據介紹,作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虹口區目前已開發教育智能體210個,近300名教師獲得認證,已經形成了“學科需求與技術能力深度吻合”的精品學科智能體系群。本次AI挑戰計劃的發布將擴大教育探索的范圍,從部分學校、學生的試點嘗試擴大到全域的通識教育,是虹口區落實國家“人工智能+”行動的具體舉措,也是發揮“雙區”優勢,探索未來教育形態的重要契機,期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虹口方案”。
原標題:《讓AI變成孩子的“新普通話” 虹口發布“AI挑戰計劃”》
欄目編輯:易蓉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馬丹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馬丹
上一篇:體檢報告查出“異常”一定有問題?這些指標其實是加分項 每日消息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