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羊城晚報訊 記者黃宙輝、實習生李岑、通訊員姜力暄報道:11月6日,“海絲禪韻——海幢寺與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專題展在廣州圖書館(以下簡稱“廣圖”)舉行開展儀式。展覽由廣州圖書館、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廣州市海幢寺聯合主辦,將持續至11月30日。
海幢寺是清代第一座對外開放的佛教寺院,也是清代廣州地區介入對外事務時間最久、程度最深的佛教寺院。乾嘉以來,海幢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園林景致,逐漸成為兩廣總督的外事接待場所以及官方指定的外商游玩之地,經常出現在西方的報刊、游記以及外銷畫中。
展覽共展出展品83件,其中重點展品包括: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定制海幢寺外銷畫冊、林世榮《工字伏虎拳》、近代海幢寺處方鈔本等。
其中,林世榮《工字伏虎拳》記載了清雍正年間,至善禪師從泉州少林寺逃落海幢寺棲身,“遂于寺內教授國技,有陸亞彩者,至善之首徒也,得傳其秘而傳與黃泰(南海西樵陸洲鄉人),黃泰傳其子麒英,再傳其子黃飛鴻”。黃飛鴻是廣東南海人,他不僅是嶺南武術界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己任。
清代初葉,海幢寺曾以精通搏擊之術而廣收門徒。此后數百年間,各類史實和傳說故事交織交融,使海幢寺成為嶺南武術文化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于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之際推出,首次較為系統梳理海幢寺與嶺南武術相關的歷史內容,力求挖掘出海幢寺在嶺南武術發展與傳承過程中發揮的獨特歷史作用,可謂別具意義。
展覽從“古籍文獻”角度切入,著重梳理與呈現與海幢寺相關的古籍文獻,以及海幢寺經籍刻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歷史作用,并首次系統梳理《廣州大典》中收錄的海幢寺相關歷史文獻,同時配套推出“帆影千年 邂逅禪意——海絲文化藝術主題書展”,為讀者和觀眾了解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和相關歷史文化內容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