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侯卓鎧
編輯 |
1
12月18日,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官網顯示,上個月掛牌的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項目日前已摘牌,轉讓價格為2.97億元。隨著東風集團25%股權轉讓的完成,東風悅達起亞將由三方合資變為悅達、起亞雙方持股。
據知情人士披露,東風集團退出后,公司未來股比仍在與悅達協商中,最終結果預計在明年4月份公布。也有消息表示,隨著早前發改委公布的汽車產業外資股比開放協議,東風集團所轉讓的股權或將由現代·起亞接手,屆時起亞所持有的股權將超過75%,成為第一大股東。
實際上,關于東風集團退出三方合作的消息始于今年8月份。彼時,據消息人士表示,東風、悅達、起亞已經在武漢簽訂了退股備忘錄。更有消息稱,早前東風集團領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東風對于在華的起亞公司來說,并未有實質性參與,更多是為造車資質“幫忙的”。
另一方面,東風退出三方合作也合資聯營期限到期有關。根據資料顯示,2002年東風集團、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韓國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共同組建東風悅達起亞,其中起亞、東風集團和江蘇悅達分別持有50%、25%和25%股份,合資營業期限至明年9月終止。
關于東風著急出售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一方因為合資營業期限即將到期,另一方面,也與東風悅達起亞營收不利有關。
根據此早前掛牌信息顯示,2020年東風悅達起亞營收為219.4億,凈虧損47.5億。在今年1-10月,東風悅達起亞實現營收124.8億,凈利潤虧損26.12億。
據資產評估公司評估,截至今年3月31日,東風悅達起亞凈資產為3.5億,評估價值為11.88億,東風汽車轉讓標的對應評估值為2.9701億。
作為國內曾經第一梯隊的合資車企,起亞在2016年站上65萬輛巔峰之后開始出現下滑,這與產品更新換代慢有主要關系。同時,隨著國內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自主品牌開始了上攻,迅速的推出了配置更高,外觀設計更好的車型,再度擠壓韓系車空間。
目前,受到銷量低迷影響,2019年東風悅達起亞將產能閑置的第一工廠出租給華人運通(高合汽車),以調整產能結構、節約部分成本。
不單單是東風悅達起亞,進入2020年以來,東風集團更是加緊了調整與各大合資公司的合作戰略。就在去年4月份,東風雷諾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其位于武漢的工廠變為嵐圖汽車生產總部。
同時,上個月中旬,有消息稱東風汽車集團旗下首個合資公司——神龍汽車也在進行股權調整的談判,目前已有初步方案。有接近東風汽車高層的人士表示,東風汽車集團和神龍汽車的外方股東Stellantis集團已經成立了工作組,對神龍汽車股權調整展開了談判。
目前的方案是外方控股神龍汽車旗下東風標致品牌75%股權,中方控股東風雪鐵龍品牌75%股權。至于神龍汽車是按照原股權比例保留為代工廠身份,還是拆分為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兩家合資公司,還沒有結論。
對此,神龍汽車有關負責人回應透露,對于神龍汽車未來的情況,股東雙方正在探討中,目前沒有結論。但可以確定探討的目的是為了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兩個品牌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發展,在營銷領域可能會做一些調整探索。
作為東風汽車集團首個合資項目企業,神龍汽車成立于1992年,注冊資本金70億元,由東風和PSA集團各占50%的股比。與起亞市場表現類似,神龍汽車在2015年達到71.1萬輛的高點后,此后一路斷崖式下跌。2020年神龍汽車累計汽車銷量5.03萬輛,同比下滑55.74%。
能夠看出,隨著2022年國內汽車產業外資股比開放政策的到來,不少國內車企開始重新審視與外資公司的合作關系,這并非壞事。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能夠篩選出營收較好的公司,剝離業績較差的合資公司,帶來營收;同時對于外資企業來說,提升自身股比,更專業化的運營自身品牌,降低企業內部溝通成本,從而實現利潤增長。
下一篇:沒了東風,起亞在中國還有機會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