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的新合資合同正式生效,寶馬集團在華晨寶馬所持股份變更為75%,合作伙伴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剩余25%股份,合同有效期延長至2040年。華晨寶馬也因此成為第一家外資股比超過50%的合資車企,這意味著,在我國實施20多年的合資股比限制政策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將時鐘退回至1994年,政府為了保護本土汽車產業,防止外資車企壟斷國內市場的考慮,在當時發布的 《汽車產業政策》要求:在特定的“市場換技術”的歷史時期當中,政策對汽車產業的投資做出明確的規定,包括外商持股比例不得高于50%上限,此外還要求外國企業同一類整車產品不得在中國建立兩家以上合資合作企業。
由于當時我國的汽車工業亟待發展,如果沒有股比限制,或許至時今日我們的汽車工業就會像東南亞地區一樣淪為外國品牌的代工廠。將汽車產業鏈落入別人手里,這對我國的經濟、制造或是就業都是極其不利的。
時過境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擁有最齊全的產業種類,加工制造能力已經達到和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股比放開的呼聲越來越高。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取消合資股比限制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是國際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市場自由化的大勢所趨。”
根據發改委的規劃,合資股比放開的時間節點將實行過渡期開放。按照規劃,將分2018年、2020年、2022年三期,分別取消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商用車、乘用車的外資股比限制。如今,為期5年的過渡期結束,2022年汽車市場關于股比的博弈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
除了華晨寶馬打響了第一槍之外,Stellantis集團也表露了希望提升自己在華合資公司股比的意圖。該集團成立于2021年1月,由PSA(標致雪鐵龍)集團和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以50:50的股比合并而來。Stellantis近日在官網發布消息宣布,計劃將其在合資企業廣汽菲克中所持有的股份占比從目前的50%提升至75%。并稱“廣汽集團與Stellantis已同意交易的相關手續,但仍需經監管部門批準。”
不過,廣汽集團隨即發布聲明表示,股權調整事宜未經廣汽方認可,且目前雙方尚未簽署廣汽菲克股權調整的正式協議。如此迅速的“反轉”表明,Stellantis與廣汽集團在股權調整事宜上可能還沒有達成最終的一致,但Stellantis提升股比的意志已經不再掩飾。
無獨有偶,2021年11月,東風汽車宣布將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給悅達集團,而后東風悅達起亞變為悅達集團和韓方起亞雙方等比持股。2022年2月,起亞和悅達宣布組建新合資公司,并計劃增資9億美元,通過擴大投資、導入新車型、發展新能源汽車、設立出口基地等方式,迅速提升整車銷量及產能利用率。新合資公司不再有東風集團的身影。東風的退出,意味著東風悅達起亞正式成為歷史。
同樣有著變動野心的還有北京奔馳和南北大眾。早在2020年12月,就有小道消息稱戴姆勒(已更名為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有將北京奔馳控股股權從49%提升至65%的想法。
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在大眾汽車年會上公開發聲表態,隨著中國開放外資投資限制,大眾將調整在華股比。有意對在華合資公司實現絕對控股。不過就這一消息,上汽集團進行了“回懟”,聲明稱上汽集團并未與大眾集團就調整股比一事進行任何磋商。
上汽集團能夠擁有如此硬氣的表現離不開自身成功的發展和突破。近幾年,國內車企無論在技術、品牌、市場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質的飛躍。從最初德國人連草圖都不屑看的朗逸,變身今天國內家用A級車的王者,上汽集團以實力將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外合資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過程。2021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實現了連續8個月的銷量增長,市場占有率超過了44%,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中資反噬外資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前幾年吉利完全收購了沃爾沃,通過沃爾沃的平臺來強化自身品牌,不僅盤活了沃爾沃,還打造出返銷歐美的領克品牌;去年12月,戴姆勒和比亞迪簽署了關于調整合資公司騰勢汽車架構的股權轉讓協議。轉讓完成后,比亞迪對騰勢的持股比例將由50%提升至90%,戴姆勒持股比例將由50%下降至10%,比亞迪在合資公司話語權進一步增加;寶馬在華生產電動MINI的第二家合資車企光束汽車,與長城汽車以50:50的股比合資;戴姆勒集團的smart品牌找到了吉利汽車,以50:50的股比合資成立智馬達汽車;豐田也確定與比亞迪合資,讓比亞迪貼牌生產豐田電動車。
晨車論:
總的來說,股比開放是把雙刃劍。那些只想躺著賺錢的中資車企就會像華晨寶馬一樣被人以技術、產品等優勢迫使讓渡股權,提升外資話語權,最后甚至是被踢出局。
然而,能夠掣肘外資的必然是那些具有真正實力的一流企業。就像當年獨資進入中國的特斯拉,有了這條攪動市場的“鯰魚”存在,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才會發展得如此波瀾壯闊。股比的開放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所有中資車企充滿危機意識,這種良性競爭是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驅動力。
另一方面,外資車企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立足,就必須給予我們足夠的敬畏和尊重,在持續導入新技術、新產品的同時加大在華投資。隨著競爭的急劇,中國汽車將加速完成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華麗轉身。
責任編輯: